中国早期佛寺多仿照印度佛寺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布置僧房和殿堂。隋唐后,改为主要以殿堂为主的格局。殿是供奉佛、菩萨以及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中国佛寺一般格局是主要建筑安置在面南背北的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这些中轴线上的正殿两侧有观音殿、低藏殿、伽蓝殿、祖师殿、药师殿、罗汉堂等配殿。观音殿、罗汉堂等有时也另建独立殿堂区。山门外则常设一照壁(影墙)上面或浮雕、或题寺名,或书写"南无阿弥陀佛"。佛寺东面是僧人居住生活区,其前半部分为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茶食(接待室)、职事堂(库房),后半部分是方丈等高级僧人居住处。云游挂单的僧人住在寺院西边接待区。 因为佛门慈悲为怀,提倡放生,故佛寺设有“放生池”。放生的目的在于积德。放生是佛教不杀生和普度众生思想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