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佛寺的兴起与演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7:23: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教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传入中国的年代始于汉明帝。据史册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京城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同时在洛阳建造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汉化,在建筑、造型艺术等各方面都形成自己的特点,中国佛教从西汉至清末,经历了传入、传播、兴盛和时盛时衰几个阶段。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泛的宗教。

      由于佛寺是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佛经、佛像、僧人大多集中于佛寺,善男信女们也大多在佛寺里烧香拜佛,所以可以说认识了中国的佛寺,也大体上认识中国的佛教。
      中国的古刹名寺是中国佛教的缩影。它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颖智慧,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印刻着兴衰荣辱的沧桑巨变,记录了佛教文化的曲折轨迹,是中华古代文化史、宗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最古的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最初传入汉地时,汉明帝为摄摩腾等所创建的,但是现在这座寺院的建筑已经过后代多次重建。关于中国佛教建筑的最早记载,是《后汉书·陶谦传》所说;「笮融大起浮图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所谓「上累金盘」,就是用金属作的刹(刹是梵语「刹多罗」之略,义是土田,印度塔上立竿柱,也叫作「刹」);所谓「重楼」,就是多层木结构的高楼,这正是后来中国塔的基本式样。最早的佛寺建筑,是以塔为中轴线上的主体,而僧房散布其四周。后来的寺院,中轴线以殿堂为主体而塔建在附近了。

      中国现存的最古佛寺建筑是五台山的南禅寺(建于公元783年)和佛光寺(建于公元867年)。佛光寺大殿是一座七开间的佛殿。殿中有三十几尊唐代佛像,梁柱间有唐代题字,壁上有唐代壁画。可以说,唐代四种艺术集中保存在这里。
      其次,河北蓟县独乐寺有一座结构精美的山门和一座高大的观音阁(均建于公元984年)。阁中奉有十一面观音像,高十六公尺。还有河北正定隆兴寺(建于公元971年)和山西大同善化寺。隆兴寺的主要建筑有大悲阁、左右侧楼、转轮藏殿、戒坛、牟尼殿、大觉六师殿及锺鼓楼。其中大觉六师殿和钟鼓楼已经倒塌。大悲阁中供奉著高大的千手观音像。转轮藏是现存唯一的十世纪造的可以转动的大藏经架。牟尼殿中有优美的宋代壁画。善化寺是十一世纪中到十二世纪中叶建成的,现在还保存著四座主要建筑和五座次要建筑。大同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原来是规模宏大的华严寺的藏经殿。殿中四壁保存著辽代制作精巧的藏经橱,橱的上部有「天宫楼阁」。
      山西赵城县的霍山广胜寺,是元代建筑(建于十四世纪),有上寺和下寺两部分。上寺有一座琉璃塔,是十五世纪建成的。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明代建筑。寺中殿堂、廊庑的布局,是结合地形,并把泉石树木组织在内。大殿和菩萨殿保存著明代的精美塑像(现已不存)。寺中有田字形罗汉堂和汉白玉砌成的金刚宝座塔,是清代修建的。寺内有明净的清池,涓涓的流泉,密茂的松柏。这种布局与浙江杭州的灵隐寺、江西庐山诸大寺院大致相同。
      中国南方的寺院,多半依山布局,在建置上、风格上与北方寺院不同。院落虽比较局促,而寺外有茂林、有峰峦,气象仍显开阔。如峨眉山麓的报国寺、半山的万年寺、山顶的接引殿都如此。
      在十四五世纪间,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如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南京灵谷寺。宝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
    清代修建的喇嘛寺,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的「外八庙」为最。雍和宫(建成于公元1735年)中法轮殿的殿脊形成金刚宝座塔的「五塔」形状。万福阁与左右两阁以飞桥相连,阁中供奉十八公尺高的弥勒佛立像。承德的外八庙是公元1713一1870年间陆续建成的,其建筑风格有摹仿新疆维吾尔族形式的,有藏式的,也有汉族形式而带有西藏风趣的,兼收并蓄,多彩多姿。
      以上只叙述现存历代佛寺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各地还保存著不少宋、明建筑的佛寺,不能一一列举。在过去,僧众对于寺院的古建筑不很重视,不知爱护,不少古建筑在维修时被拆改,致使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是深为可惜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