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净土》杂志邀请了一些来自四川各地的居士在成都共聚一堂,从个人修学的角度,以为中心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了深入而坦诚的交流。鉴于个人对佛法的理解和修学水平不一,许多观点和做法也仅仅代表个人立场。 佛法是心性修行之法,是可以贯彻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此次座谈会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这样诚挚的交流,我们提倡一种用佛法智慧指导工作、思考人生的良好风气,这也是八正道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切实贯彻与执行。 (记录整理 王小雨) 当断则断 远离恶业 我学佛前,家里开了一家青梅酒厂,还有一家酒楼,主要经营的当然是荤菜。四川人爱吃鱼,我们家的鱼还是很受人欢迎的。后来我接触到佛法,成了佛弟子,我就跟家人商量:佛弟子不能饮酒,更不应该造酒、卖酒,这都是要招致恶果的,要尽早把酒厂和酒楼关了。 起初家里人也有些顾虑,毕竟生意做起来很不容易。于是他们就商量,是不是慢慢地退出,有个两三年的时间,找到好的生意机会之后再关。我想起《孟子》里面讲的那个偷鸡贼的故事:以前每天偷两只鸡,现在每天只偷一只,就觉得自己进步了。知道错,就应该马上改,不能给自己找借口。于是我就把酒厂和酒楼都关了,现在我们做起了别的生意,收益也不比以前差多少。 总之,我觉得佛弟子就是应该有点当断则断的气魄,不合乎佛陀教导的,就应该彻底远离。若只看眼前利益得失,亏了德行,将来损失更巨大。 因果不虚 功不唐捐 我经营着一家小型文化工作室,主要是定期举办一些公益讲座,讲授国学课程。因为我以前做过生意,有些微薄的积蓄,生活还过得去,因此,也就没有考虑赚钱的问题,只是一心想回报社会、利益众生、报佛恩。这是我最初的发心。现在我已经做了几年了,一直都是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坚持下来的。 我有时候也会想,专门从事公益性事业,如果没有经济来源,迟早会做不下去的。但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坚持,看有没有什么机缘,能够让我们的事业更长久地持续下去。 不管能维持多久,我觉得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初发心,随缘去做,能做多久就做多久,但求尽力,不过多的想经济方面的回报。有些回报是看得见的,有些回报是看不见的。我们作为佛弟子,要坚信因果不虚,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信心。 摆正心态 戒贪戒瞋 我是专门做股票投资的,说白了就是炒股。大家对我的职业有点争议,有说对的,有说不对的,各有各的看法。我的意见是,职业偏见不能有,关键是自己要把握一个度。有人炒股炒疯魔的,也有人做企业做疯魔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 我一直把自己的职业定义为严格的股票投资,而不是投机为主的“炒股”。中国股市的特点是买入卖出的频率高,来回倒差价,就不能说是投资,而是投机了。当然,这个东西很难严格区分,投资里面有投机的特性,投机里面也包含投资的要素。我是佛弟子,遵循佛的教诲,戒贪、戒瞋、戒痴,时刻保持警醒,懂得知足和感恩。用这种心态去做股票投资,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 美国的巴菲特就是专门做股票投资的,他有上百亿的资产。他每年都坚持向全世界的穷人、妇女、儿童等慈善事业捐献大笔善款。从这一点来看,他内心是很慈悲的。他的这些善举为我们股票投资人树立了榜样。无论钱多钱少,我们都要积极回报社会,保持一颗慈悲心、感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