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常不轻”
不轻,不轻慢别人,恭敬一切。就跟清净身一样,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你轻慢众生,就是污染自己。常不轻:时时事事处处,对一切人、一切法、一切事,都要恭敬,都要感恩。用心如是,无论顺境逆境,心要转境。心开意解才能自在解脱。
常不轻菩萨。他首先对一切万法存恭敬心,就是「心存不轻之义」;对于那些恶劣的修行人顶礼,是「身行不轻之行」;嘴里仍然赞叹:「你们都是佛,你们都会成佛」,这是「口宣不轻之教」。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云:“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凡有所见:首先讲的是四众弟子;其次,耳闻、目睹、身受,牛马猪羊、风云雨、雾、垃圾堆,我们都要以恭敬心对待。苹果皮随便一扔,这就是破戒,应该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垃圾筐里去;走路都要很庄严。看到一个石头绊了你一下,你都不能生嗔恨心;何况同修之间啊?你该不该、敢不敢去生嗔恨心、轻慢心呐?这叫「凡有所见」。内怀不轻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师父这可是苦口婆心啊!要当真呐!
皆悉礼拜,就是「身行不轻之行」。当然根据现在的社会情况,我们不主张在外面,弟子看到师父,在家人看到出家人马上就拜,防止别人造口业。你合掌一下,心到就行。看到那些狗啊、猫啊,有缘分的你给它授三皈依;在超市上看到生肉海鲜,都要念阿弥陀佛,给它三皈依。行恭敬行要看场合。否则你恭敬了这个,惹烦了那个。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要恭敬,让人家快乐,避免产生误解。这可麻烦了。我们也不能专门去看别人的短处,你看看这个佛像,是不是这样啊?有没有哪尊佛像眼睛到处看?这都是示法的。但是有一条,你看别人是为了帮他,另当别论。
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这是「口宣不轻之教」,他不是虚伪地来恭敬,因为他明白了:「你们就是佛,你们就是在行菩萨道」。地狱、饿鬼无非解脱法门。特别是修行人,他想成佛了,已经有了这个缘分。他即使做了错事,将来要受到沉重的教训,也会反过来让他发心,仅仅是要多受苦而已。就跟我们射箭一样,往这里拉,对自己压力越大,箭是不是射得越远啊?往往很坏很坏的坏人,成佛可能比别人还要快。因为他能从这种痛苦中爆发出一种心力,不可思议。他作恶一辈子,说不定到最后一念,成为大菩萨。对一切的恶人,都应该恭敬,你生慈悲心帮他可以,绝对不能轻慢。
对增上慢比丘,常不轻菩萨还是这样恭敬他。其实也在帮他消业障,是不是啊?他自己贡高我慢,看到别人这么恭敬,他自然而然要有一定的惭愧心,嘴巴上硬,但他心里有底了,而且给他种下了未来的出世之因。菩萨讲究发心。有人讲:那个人跟我误解了一辈子,我越讲他还越怎么样。你不要管,你只要发了心就有了功德。而且你相信一定会有成就,他心里也会感到惭愧。有些人面子上拉不下来,他心里已经生惭愧心了。菩萨论心,你发心了没有?
乃至远见四众,就是人做不轻之目,远见都跪下来。亦复故往:本来不是为这个事情来的,看他来了,不妨再来示现一下,绕道也要绕过去,去礼拜他、去赞叹他。一者,成就自己的恭敬心;二者,为如来家业着想。对那种歪风邪气啊,要示之以正法。
摘自印广门清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