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佛学平台》
【[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
湛然清净。即生实相者。]】
[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信」我们本来的心。[无法可得。]
烦恼也是《自性本空》。
菩提也是《自性本空》。
其实也没有烦恼、也没有一种菩提的东西。
菩提是相对于烦恼来说,才说菩提。
菩提也是一种执着的东西。
因为佛在《说法》,他不得不借着《名相》。
如果你执着有一个《菩提可成》,就变成《烦恼》的一种,变成一种《法执》。
所以说没有《烦恼》可得,当然也是没有《菩提》可得。
所以你『拨云就见日』,你不必讲见日,拨云就见日。
简单来说,《烦恼》除掉,本性就显现。
你不必再加一个:《烦恼》除掉就见到太阳(本性)。
本性本来就具足的东西,不必多此一举。
你「信本来的心」是无法可得,当然你无法可得,表示《空一切相》了。
[不起妄念。心常空寂。]
不执着就「不起妄念」了。
不分别就「不起妄念」了。
「心常空寂」什么意思?
我们如果用现在的名相来解释,就是说心里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负担。
没有怀念过去,没有盼望着未来,当下就完成佛道。
简单来说,「心常空寂」就是没有负担。
他对这个世间也没有盼望什么?也不会怀念什么?他当下就完成佛道。
其实我们都重复的在听经,但是就是不肯用我们真正的本性的东西来修行。
每一个人都重复在听经、重复在用功。
可是答案早就告诉我们了,不过我们都不能完成佛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都将《事相》拿来骄傲别人,这个叫做《法执》。
经典稍微看多一点有了智慧,拿这个智慧来傲视别人变成一种《法执》,变成障道。
所以说「心常空寂」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罣碍、没有负担、没有梦想、没有颠倒。
完全在当下这一念,就完成清净的实相。
你说修行很困难,我认为修行很简单。
如果说,要用体力修行,你一天顶多只能拼四、五个小时。
但是若是用心修行,二十四小时你都能用功。
若是要用体力修行,我就是开始拜佛,身体强壮的人才能长时间拜佛。
若是用心地、用心灵、用智慧在修行,二十四小时都能用功。
禅宗里面讲:不起于座,没有起来这个座,还得本心,就是本来的面目。
一个大修行人,『不起于座,即悟本心』。
他坐在那个地方,只要他放得下,他就是什么都具足。
所以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能体会得出来吗?
什么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就具足。
譬如说我本来这个恨, 我恨你的时候,我自己也很痛苦。
我要是一念放得下,慈悲心就产生了,恨变成慈悲,我对他没有恨了。
本来你就具足的东西,只因为你放不下,被无明盖覆。
有一天你在念佛、或是念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渐渐的对这个世间不执着了,智慧渐渐生起来了,你认为:我渐渐有智慧了。
不对!智慧本来就有,只是你舍不得用,你不肯用!
所以《离相》的功夫一直做,做到最后,《无法可得,无佛可求,无烦恼可干碍》
这个时候你就发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么是我们的本性?
智慧也具足、慈悲也具足。
你只要不执着,你就样样都具足。
所以说学佛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学习《不执着》而已。
若是执着,你就什么事都很痛苦,很痛苦!
所以《人没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
因此佛陀说:『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为什么知足?
他有智慧,他就会观照。
其实到最后,连观照也没有,《有能观、所观》,这个无穷的过患。
连《能》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那有什么《能所》的东西,是方便说。
《能观所观》的东西都是空。
建立一个本来的面目,其实本来的面目当下大家都具足,只是不会运用,舍不得用。
「心常空寂」[湛然清净。即生实相者。豁然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是名实相。]
《天地万法》都是由这个清净心建立。[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
[迷即佛是众生。]
你今天虽然是有佛性,可是你「迷」了,你现在就是众生。
[悟即众生是佛。]
我们的心本来是悟的,就是跟佛一样是悟的,觉的意思、觉悟的意思。
可是我们现在「迷」了,烦恼。
[生佛道齐。]
「齐」就是平等。「众生跟佛」,其实是一样的。
这个「道」都是平等的,没有分《众生道、佛道的》。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所有众生的道,当下就是佛的道,
[无法等比。]没有法可以比较的。
「无法等比」,意思就是说,不能立这个《对立法》。
你立这个《对立法》,就不能完成佛道。
不管是善恶、是非,一切法《当体即空》,当下你就完成了佛道。
所以叫做「无法等比」。
不能够产生一种《对立》的这个观念,「即是非相」。
所以「非相」就是《无相》的意思。[即是非相者。]
[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
只是无法说,因为是「无相」,方便说:叫作「实相」。
不能说多一个「无实相」。
「实相」是《有的》,但是「实相」是指「无相」。
但是这个《有》,是「无相」的东西。
[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
「龟」本来就没有毛。
「兔子」本来就没有角。
如同「实相」的意思,就是「无相」一样。
不必再表白:没有「龟毛兔角」,所以不能加一个「无实相」。,
「龟毛兔角」这个就像是「实相」的意思。
「龟毛兔角」表示《空一切法》的意思。
所以不能加一个「无」变成《没有实相》,变成「无实相」这样是不对的。
[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也。]
这个道理并不是很困难,愈说明,那么「实相」就变成《有相》了。
[达摩云。若解实相。即见非相。]
你若是了解「实相」,你就见到「非相」。
《所谓见》,不是用眼睛见,是用心去悟,放得下,叫做《见道》。
《见道》,「见非相」,就是放得下,叫做「非相」。
「见到非相」,而不是用眼睛看。
所以「见非相」就是悟道,悟到「实相」。
悟到「实相」,名叫做「见非相」。
[若了非相。]你若是悟到,彻彻底底悟到「非相」,[其色亦然。]
《色相》也是一样,[当于色中。不生色体。]
一切色法「无相」,当体是空性的东西。
[于非相中。不碍有也。]
你了解这个世间的真相、「实相即见非相」,你就会见到万法皆空。
如果你了悟了万法皆空的「非相」,《一切相》不可得。
『其色亦然』,你所见到的《色相》,当体即空,当下就是空。
什么是「于非相中不碍有」呢?
「非相」就是说你《空一切法》,是透视。
「不碍有」,你不必把这个「有」除掉,不会妨碍这个《事相》的存在。
你透视《天地万物》,并不要移动任何东西,也不要除掉任何东西。
所以说:「于非相中,不碍有也」。
于空一切法当中,就是不要去动到任何一个《事相》。
《事相》怎么变化都没有妨碍,当下就是「非相」。
譬如说:这个毛巾是什么?
你看的相,这个毛巾把它抽开来,一丝一丝的抽开来,变成一条丝线了。
这一条丝线以后,再把它切割成颗粒微尘,就变成元素而已。
只是化学元素而已,没有实在的这个《相》。
如果我们看到这个脸,我们用一百万的显微镜,看了这个脸,跟月球表面一样的。
你彻底的显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这个细胞坑坑洞洞。
原来我们这个貌相,也是变化无常,也没有一种真正的《相》。
是皮肤、细胞所构成的,因为众生需要看这个《假相》。
所以说:《相》就是表法的。
所有的色法,当体即空,
「当于色中,不生色体」,不要错觉,那个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一个色身。
包括毛巾、天地万物,都是《因缘生》,凑合凑合的东西。
碎为微尘,分析起来,统统是颗粒微尘。
「于非相中」,于绝对的《空相》当中,「不碍有」。
[正犹水中塩味。色里胶清。]分不清楚。[决定是有。]
只是你见不到。[不见其形。此之谓也。]
回向偈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偈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