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30 11:55:30
|
只看该作者
三、圆教思想的时代呼唤
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提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给我们一个“现代契机”的指导方针和管理政策,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客观而有效的,应该落实到佛法的思想理论和实际修学的指导上来。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本身就是佛法流传世间的不易定律,即是“契理契机”。佛教,就是指“契理”而言,这一定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则是指“契机”来说;那么相适应就是默契,这是指佛教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法门一定要与现代社会,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文明相默契。
圆教思想在现代社会既具有极为优越的前沿指导性,也具有更好的和社会发展相吻合的相契点。就社会发展的角度,我们从现代文明的趋向、道德的回归、价值的标准、生活的导航、修行的关钥等方面,来理解圆教思想,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完全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个领域相默契,并且还能够更进一步实现“和谐世界”与“人间净土”的伟大理想,使我们充满信心与热情,为此努力不已,奋斗不已!
1、现代文明的趋向——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存
现代文明是包括现代世界的各种文化形态和思想形态。文化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或象征,但不足以表达所有的思想;思想是文化的内在根底,却必须通过文化的外在形态来展示,使其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没有外在形式的表现,也就无法让世界知道你内在的思想。从这个角度上说,思想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就是文明的“体”和“用”,通过外在形式体现出内在的真实。就这样的“体”和“用”,也是多种性质的,又可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就从物质和精神的两个角度来说,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沿位置,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文明的趋向是“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存”,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要求了。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人心的取向,都表明了这种“多元共存”的趋向。而天台圆教思想就是“一多并摄,相即相具”,并且体现出微小脆弱的个体也具有内在整体的完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在“为实施权”的时候,说明了在最高理念的诸法实相一乘妙法当中,不妨开出方便权巧的三乘之法,乃至佛法的五乘正法,以及“淫怒痴即是佛法”的广大之方便,如《法华经》说:“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21]此处“种种分别”就是在根本一乘思想的原则下,完全可以“多元性”地予以解说指导,这是圆教思想在现实世界的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说明整体思想指导之下的“多元共存”之精神。特别是圆教思想的“具”和“即”二字,尤其显示了“多元共存”的思想内涵。这个“具”和“即”的具体内容,也是天台宗的主导思想,所以怀则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22]在一乘佛法中,“即”为教理之根本,天台依据《大智度论》的“三智一心中得”和《中论》的“三是偈”而建立了“一心三观”的法门,乃至“六即佛”的排布,都是显示了“多元共存”的精神特质。
其次,在“开权显实”之后的“一切皆实”,乃至“一念三千”的“相即相具”,又指出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差别之相,都是诸法实相的具体表现,在此实相之下,所有差别的局限也都消陨了,只是剩下完整的“真实”存在。一切文化形态都有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必须彼此界限分明而又和睦共存,不但没有种族的歧视,而且也不会有文化的歧视。这也只有象天台圆教思想这样“一切皆实”的观念,才能赋予完美的理论依据。如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说:“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法华经》云:“解是义已……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再者,圆教思想在利他方面的“普门示现”,也同样透露了“多元文化”的现实意义,现实的局限和苦难,观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23]此种普门现身,正体现了“多元”与“共存”的一致性。
因此,对“具”和“即”的理解和把握,乃至恰到好处的阐扬,对于现代的时机来说,应该是极为契合的。举凡圆教思想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等十如是,无论从其中的哪一个“如是”,都能够进入“诸法实相”的堂奥,也都能体现法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佛陀本怀。如此“多元共存”的圆教思想,函盖了整个天台思想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诚为极高无上之妙谈。
2、现代道德的回归——自他心灵的自由满足
文明落实到人类的具体行为当中,就反映在社会的伦理道德上来,一个文明发达的国家和社会,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国家和社会。虽然由于历史环境不同,而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各异,但是每一种道德的存在,都一定有它自身与该历史环境之文明相左的独特价值。随着世界各地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此种道德观念也就相互影响,相互吸收,随之而相互磨合,从而形成了新时代更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观。与法制社会相比,道德社会更具有自觉性,当法制成为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规范时,法制也就成为该社会的道德标准了。因为法制是从外在的强制性来说的,而道德则是从内在的自觉性来说的。从内在的自觉性来看道德,那么,现代道德的回归就是自他心灵的满足与自由。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他”心灵的“满足与自由”,“自他”就是指自己和他人,这一点是极为关键的。在达到“自己”的满足与自由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人”的自由与满足,这样才能算是现代人的道德观。如果不能重视心灵的“自由与满足”,那么任何道德的形式,也就都成为摆设而已,不得人心了。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实现的道德行为,所以我们这里说是“道德的回归”,所谓回归,也就是指为现代道德而奋斗的终极目标。
圆教思想就是随时随地都处于满足的心态下,再进行生命无穷尽的奋斗。这与现代社会的道德回归,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默契。
首先,自他心灵的满足与自由,这在整个圆教思想中也是占有根本而重要的地位,用天台的固有术语说,就是“圆融三谛”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所体现出来的即空、即假、即中,这种“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24]的毫无缺陷,就极大的表现了修行者必须秉持一种极致的满足心态,稍有心灵上的缺口,便不是圆教思想了,此点非常重要。一念三千则表现出现实生命的极大自由,因为在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中,不需要我们选择安排什么样的念头(无论善念还是恶念),而是任运自在地于每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进行如实的观照即可,这是因为“介尔有心,即具三千。”[25]一念三千的理念,是我们对于心灵的透视之后,所感到的极大自由[26]。尤其是法华“开会”之后,“一切皆实”之一佛乘思想,真是“无复枝叶,纯有贞实。”[27]此即是自由与满足的最好的道德规范了。
其次,在自由与满足的基础上,现代道德的表现应该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生机勃勃的创造性与奋斗力,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的“圆教思想就是实践的智慧学”[28]、“实践的智慧学一定要向圆教发展、……这是个无穷的奋斗。”[29]此种生命无穷尽的奋斗,在圆教思想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如《法华经》卷五所示:“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30]即使是在成佛之后,也要进行“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这样的生命奋斗力,正是现代道德的完美回归。
因此说圆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道德回归中,具有重要的时代契机。
3、现代价值的标准——个性突出与共性并存
人生的努力都是以人生的价值作为前导的,假如没有任何价值的光耀,也就失去了奋斗进取的动力,更是没有必要作各种挑战和创造了。但无论社会文明的程度如何,人生相应的价值观念总是会存在的,正是这种价值观念而导致了社会发展的趋向,也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展。那么,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人生价值的标准就是:个性突出与共性并存。这在许多领域都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例如世界各国都在保护甚至是抢救各种类型的文化,特别是对于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重视,创造具有个性十足的人文景观,这都是“个性突出”的表现。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亲密交流与合作,各种宗教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各类网络信息的资源共享,人权平等与世界和平的呼吁,都表明了“共性并存”的现实需要,也只有这样努力,才具有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
因此,“个性”与“共性”二者也就成为不可分离的有机组合了。这种价值观还有一种人性弱点的体现,那就是可以满足人性当中“自私”或者“自我表现欲”的充斥,当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个性时,同时也要导入共性的集体之中,这就是对于“自私心态”的最好指引。针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给予价值意义上的充分肯定,这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生命健康积极的奋斗精神。
而在圆教思想当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直显“自身即佛”的个性突出,和“心佛众生,三法无差”的共性并存。这在上文所说的“普门示现”和“一切皆实”当中,还有天台“一心三观”和“六即论”里面,展现无遗。
首先,表现“个性突出”就是指自身个体所具有的完美性,这种完美性不但是内在的完美性,而且一定要融入到集体大众之后,仍然具有此种个体自身的完美性,从而得到了集体的认可与赞赏,如此方能真正表现其“个性的突出”。在《法华经普门品》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当中,菩萨的个性就被完美的突显出来了[31]。不惟如此,整个佛陀的教育就是这样,在佛陀的弟子当中,有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苦行第一的迦叶、智慧第一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等等。圆教思想尤其如此,指出了“一切皆实”的个体完美性,此种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绝对肯定,诚为令人向往不已!
其次,在“一心三观”和“六即论”里面,更加显示了这种“个性突出”与“共性并存”的生命价值,在任何一念之心中都能照了圆妙三谛之理,如此一念无明之心也就是个体的完美显示了,如智者大师《维摩经玄疏》卷二所说:
明能观者,若观此一念无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则一心三观,圆照三谛之理,不断痴爱起诸明脱,若水澄清,珠相自现。[32]
另外,从“六即论”的角度,同样也表示了个性完美的个体存在之价值,六即论也叫六即佛,指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这里包含了“六”和“即”的两大特点,从“六”而言,个体是局限的、突出的,个性的突出是给予个性原本应有的地位;然从“即”而言,则每一个体都是无限的、完美的,此一完美的个性就表述在每一“即”当中的“佛”字。佛就是完美觉醒的、圆满无缺的、至真至善的,所以个性突出之后,也指出了这种个性的无限完美之意义。就集体而言,此种个性突出并不是妨碍其余个性的完美性,而是相互融摄,层次分明的。
因此,在圆教思想当中,凡是三界六道,乃至三乘四圣,任何一念自心,都具有自身个体的完美性,无论是地狱极苦之罪恶众生,还是究竟成佛的圆满觉者,其一念心起,都具有无限完美的价值存在。正如湛然大师《金刚錍》所说:“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毘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33]如是观之,吾人现实生活中的任何情绪心念,都有极为微妙的价值功用,假如能够秉持圆教思想来进行引导,则众生幸甚!佛法幸甚!
4、现代生活的导航——富有力量而轻松随意
在大城市钢筋水泥丛中生活的现代人,太需要精神生活的导航了。时常听到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忙”,就是“累”。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逐渐发达的社会,精神的内在支柱也就必须随之而上,不然的话,将会把工业社会的现代都市变成疲惫与紧张的代名词,成为一座表面豪华的危房。此外,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类流行款式中,也明显的透露出了大家正在追求轻松随意的生活模式,但这种轻松随意并不是随便下流的表现,而是另一种富有力量的代表。从世界各地大力发展的运动项目和挑战极限,乃至旅游业和快餐的旺盛,都展现了人们内心所追求的是此二者完美的结合。所以说,现代生活的导航是“富有力量”而“轻松随意”。
那么,如何让人们从“忙”和“累”的紧张中,找到“轻松随意”和“富有力量”呢?这就是天台圆教思想的一个现代契机了。简单的说,圆教思想的“性具善恶”,就是极富力量而轻松自在的最好写照了。此种佛法思想在大乘教典中时有介绍[34],但是只有天台宗把它完全显示出来,并且给予系统化的理论分析和阐述,更进一步落实到思想理论和修行实践的两个方面,可谓“千古绝唱”!
佛教讲性,远远超过了儒家和各类哲学所谓的人性,佛教更着重于本体论的立场来说明问题,而佛性不仅仅是单指人类而言,更普及于一切众生。“性具”思想是天台宗最有特色的思想之一,特别是“性恶”说,具有不可思议的妙用和极为深奥的哲理。如元代怀则大师的《天台传佛心印记》说: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是为缘理断九,非今所论。故《止观》所明十乘妙观,观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一一皆成圆妙三谛。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岂有圆顿更过于此![35]
由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理论的发展之后,“性具说”就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同时,一阐提能够成佛与佛到地狱中去度众生等,其内在的因缘果报之关系是不得不解决的。其实,性恶说只是表明在“相”上是恶的,而其“用”却仍然是善的,只就其具体事件的表相而言,佛具有恶的方便度生的性格,但究其自他受用的果报而言,却总是善的。然自性清净心则无所谓是善是恶,自性不属于某一种局限的性格,而一切事物又都不能离开自性,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理论,不得不知。因此,天台宗所说的性恶,就是指自性具备嘻笑怒骂之恶行却能感召善果的微妙功用,犹如良医能以砒霜治病,庸医却能将良药毒死人[36]。
既然善与恶都是自性所本具,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也就都成为应该珍惜的好机会了,所谓“天下事,善利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这样在人们的内心世界就得到一个思想的支撑点,把握了这种心理的平衡,就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富有力量而轻松自在。总之,性具善恶告诉我们“顺亦前进,逆亦前进”的最佳人生观,也是现代人急需了解和把握的生活导航。所以说,这也是圆教思想的一个时代契机。
5、现代修行的关钥——内证实修与科学弘法
任何时代的佛法弘扬,都不能不考虑当时的修行问题,如果不能在修行上落实到具体的身心受用当中,那么所谓的佛法也就很难真正体现其原有的精神面貌了。因为佛法的根本义趣就在于生命的彻底解放,了脱生死之苦。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当中弘扬佛法,决不可以把佛法不共世间的出世间法(个性)埋没,不谈契理的佛法深义,而单单宣扬契机的方便权巧设施。一定要把持“契理契机”的原则,否则的话,将是一种有名无实或者名不副实的世间法或者口头禅而已,那就对佛教来说是很危险的了。
那么,现代人修行的关钥是什么呢?当然不能脱离佛法的“自利利他”之根本精神,在自利方面表现的是自觉内证的实修,而在利他方面则体现了以科学态度的弘法,且需具有多元化的时代性。在任何时空当中,如果对于佛法的精神实质没有亲身彻髓的体验,就不会在生活上解脱诸多现实人生的各类烦恼,不能真正在身心中建立起坚定不移之信心的,也就无法给人洒脱自在和清凉喜悦的感受,所以自觉实证显得特别重要。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如果不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弘扬佛法,不依据“方便有多门”的原理改变弘法手段,则难以契机,难以让人生起决定的信心,更难以令现代烦恼痛苦的众生得到佛法甘露法味的欢喜和感动了。而在圆教思想当中,一开始就是重视自觉内证的功夫,同时博闻强记,广为宣说,方便简易而寓意深远。
首先,圆教思想指导下的自觉内证之修行,在方法上有两个重点,一是“大开圆解”,二是“无修而修,任运而断”。大开圆解就是如实无误地理解了圆教思想的原义,也就是在法华开会之后的“一切皆实”,用现代浅显的一句话说就是“一切都是圆满完美的佛”,借用刘立千著《宁玛派的教法》中的话说:
一切所现皆为佛身,一切声音皆为佛语,一切心念皆为佛意,不仅可以改变耽着凡庸的观念,还能将造作烦恼的三业活动转为清净的佛业之中。[37]
法华“开会废了”之后,圆教的一佛乘思想就是在这种“一切皆实,一切皆佛”的状态下直接体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同时也通过“六即佛”来表示,在身心中绝对把持了当下即佛的觉照,然后再进行如法忏悔、观行、保任等,也就自然能够“圆人受法,无法不圆”[38],“举手低头,皆成佛道”[39]。次第严明而观点圆彻的内证功夫,实是今人所应重视之修学最佳门径,岂非绝妙之入佛关钥耶?
其次,在弘法方面来说,无论“普门示现”的观音菩萨,还是“性具善恶”的广阔视野,都给人一种“只要结果是好的,能够自利利他的,就可以‘不择手段’”的启示,这正是极度契机的表现,虽然砒霜剧毒,但也不妨用来治病,何等奇妙活泼的指导思想啊?所以说,在修行的关钥上,天台圆教思想同样面临一个难得的时代契机。
四、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简单讨论了圆教思想在现代具有强烈而难得的机遇,期望能够引起天台学人的充分注意。正如方广锠教授所说:“目前的中国佛教实际上处在近代史上最为兴盛的黄金时期。但是,当今佛教也正处在一个转轨的时期,如果佛教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它在社会上的作用将日益削弱,它的衰亡也就不是不可预期的了。”[40]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契理契机”的佛法原则,将高深微妙的思想介绍给普天下的所有众生,同发菩提心,齐成无上觉!
[1] 本文所阐述的圆教思想和实践,并未广泛引用历代祖师著述,而着重在《法华经》上,是想表明圆教思想实际上就是法华“诸法实相”的全面阐释,以把握圆教思想精要为根本,略抒渊源之奥妙,尚请诸方体谅。
[2] 见《大正藏》卷九,第749页上。
[3] 见《大正藏》卷九,第750页中。
[4] 见《大正藏》卷九,第5页下。
[5] 见《大正藏》卷九,第31页下。
[6] 见《大正藏》卷九,第8上。
[7] 见《大正藏》卷九,第10上。
[8] 见《大正藏》卷九,第7上。
[9] 见《大正藏》卷九,第9中。
[10] 见《大正藏》卷九,第9中。
[11]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62页下。
[12] 佛陀曾经犹豫过,不想说法了。因为直接说了诸法实相的道理,也没有人能够听得懂。但后来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于是才有佛法传布于世间。如《法华经》说:“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见《大正藏》卷九,第9页下、10页上。
[13] 见《法华经》卷九,第9页下。
[14] 见《天台藏》之《妙法莲华经玄义》第18页,湛然寺印行。
[15] 见《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73页上。
[16] 参见《释籖》卷三,《大正藏》卷三十三,第834页中。
[17]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36页中。
[18] 见《大正藏》卷九,第9页上。
[19] 见《大正藏》卷九,第42中——下。但《梵网经》卷下说:“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见《大正藏》卷二十四,第1003页下。
[20] 见《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73页上。
[21] 见《大正藏》卷九,第5页下。
[22]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34页上。
[23] 详见《大正藏》卷九,第57页上——中。
[24] 《摩诃止观》卷五上,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页中。
[25]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页上。
[26] 请参见拙著《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刊于《法源》总第二十期,2002年北京。
[27] 《法华经》卷一,见《大正藏》卷九,第7页上。
[28]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说:“圆教这个问题是佛教的最大贡献。……化仪四教,化法四教,都是教。就是实践的智慧学。”第110——1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
[29] 同上,第250页。
[30] 见《大正藏》卷九,第42中。
[31] 详见《大正藏》卷九,第57页上——中。
[32] 见《大正藏》卷三十八,第528页下。
[33]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81页上。
[34] 如《维摩诘经》“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之思想,《诸法无行经》“三毒即是佛法”的观念,都是性具善恶的表现。参见《摩诃止观》卷二下,《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18页上—下。
[35] 见《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934页上。
[36] 参见《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701页下—702页上。
[37] 见《九乘次第论集》第249页,香港密乘佛学会,1997年9月出版。
[38] 智旭大师《教观纲宗》,《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36下。
[39] 《法华经》卷一,见《大正藏》卷九,第9页上。
[40] 见方广锠主编《中国佛教文化大观·跋二》,第6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