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五种波罗蜜?浅释如下:
1、檀波罗蜜:译为布施。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长施。财施有内外两种:内财是头目脑髓;外财是国城妻子,统统能布施给需要的人。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财施是修福,法施是修慧。福慧双修,功德才能圆满。释迦牟尼佛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有此功德,才能成佛。如果修福不修慧,好像大象挂璎珞。虽然很庄严,但是自己无法受用。如果只知修慧,而不知修福,好像罗汉托空钵,常常乞不到食。为什么?因为他在往昔,没有修布施的功德,既然没有结善缘,所以今生受此果报。无畏施就是如有人发生恐惧不幸的事,尽量帮助他解决困难,令他没有畏怖。可是要用慈悲怜愍的心去拯救,不可存有企图的心去帮助。
2、尸罗波罗蜜:译为持戒。戒是止恶防非。止恶就是诸恶莫作;防非就是众善奉行。戒律在佛教非常重要。所以出家人必需要受具足戒,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唐朝道宣律师,他是律宗初祖。在终南山研究律论,持戒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感应天人送饭来供善。由此可证,鬼神也崇拜严守戒律的出家人,而恭敬顶礼。窥基大师(唯识宗二祖)闻道宣律师受天人供养,他想尝天人所送的饭,究竟是何味道?于是从长安来到终南山,可是过午不见天人送饭。窥基大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第二天中午,天人送饭来,道宣律师问:“昨天为何不来?”天人说:“昨天我来到门外,看见室内有位肉身菩萨,其光太灿烂,故不敢进来,所以回去了。”
学佛法一定要受戒,受戒之后,要严守戒律。也就是要守佛教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居士要受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菩萨戒)。出家人,先受沙弥十戒,然后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为什么比丘尼多受九十八条戒?因为女身障碍多的缘故。
无论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受戒之后,犯了戒律,好像船在大海中,有了洞孔而会沉没于海底。凡是受戒不守戒的人,死后必堕于三恶道中,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尤其是出家之后,不守戒律,随随便便不守规矩,一定到地狱去受苦,毫无疑问。
受戒的人,若是在无意之中犯了戒,情有可原,可以开缘,所谓“开遮持犯”。开是开缘,遮是遮罪,持是受持,犯是犯戒。在这里边又有很多细节的规定,不能一一说出。
3、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就是人所不能忍,而你能忍。如果人人能忍,那就不出奇。譬如有人无缘无故来找你的麻烦,或者骂你,或者打你。你能无动于衷,不起无明火,不生报复心,忍之于心,处之泰然。到了这种火候,才算是出家人。否则,说的很好听,绝对不发脾气。等到境界来考验,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大发雷霆,将平日所修的功德,被无明火烧得干干净净。所以希望各位,谨之慎之,为切为要!
4、毗梨耶波罗蜜:译为精进,就是不懈怠。无论是诵经持咒,或者参禅拜佛,一定要勇猛精进,不可一暴十寒。古时历代高僧大德,他们都是身心勤精进,证得一切自在。不像我们躲懒偷安,事事不认真修行,更谈不到身精进、心精进、昼精进、夜精进,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要晓得“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哲理。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座右铭。
5、禅波罗蜜:译为思惟修。又译静虑。就是把心中的妄想停止,不让它兴风作浪。所以要参“念佛是谁?”的话头。这是以毒攻毒的办法,所谓“妄想不生是为禅”。妄想如浮云,容易把自性的太阳光遮住,修禅定之力,令心清净,不生妄想,则菩提现前。
为什么不说般若波罗蜜呢?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若有般若,就有成佛的机会。现在讲的是功德,不是讲成佛,所以不讲般若。现在这个人,他修这五种波罗蜜,经过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的时间,所得的功德来和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比较,简宜不成比例。就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有千万亿分不及一分。就是用算数来推算,用譬喻来形容,也是无法能知道它的究竟能有几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