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凡僧虽不能降福 但修福必须敬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18 17:37
  • 46

    主题

    51

    帖子

    17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20:41: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凡僧虽不能降福 但修福必须敬僧
    [url=]小和尚[/url]


    有一次,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大师开示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凡剃发披袈裟者,皆是释迦佛子。在家人见之,应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皈依僧伽之义,乃符合矣。
    供养僧者亦尔。不可专供有德者,应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获极大之功德也。专赠一人者功德小,供众者功德大。
    供养与布施一样都是积累资粮的殊胜法门。供养的对境一般指佛法僧三宝、金刚上师以及父母等。以清净的发心尽己所能普作供养,则对境越殊胜,功德越大。有些懂因果明事理的大人物,比如梁武帝、阿育王、给孤独施主等,他们常喜供养三宝,兴建寺院佛塔。此等大人物的地位、财、权,皆是往昔行布施供养等善法所感得的果报。
     
     
    德护如来应世期间,一贫民手握豌豆行至路途喜逢佛陀托钵入城,生起极大信心,将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接触到佛的胸部。以此功德,贫民于后世成为转轮王,统治四大部洲八万年,后又报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继而于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与帝释平起平坐,执掌国政。由此可见,依供养所获功德福报不可思议。
      
    然而世上那些愚昧无智的卑劣小人不懂因果,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如草尖露水般的安乐和利益,不曾供养一分一厘。当看到许多大人物广作供养之时,不随喜不赞叹,反以轻蔑的态度加以诋毁。嫉妒心粗重且又贡高我慢之人看到别人行善供佛及僧,就如利刃直入其心般难忍,似乎别人做功德耗尽了他的财富一样。一些人积累了很多财富却舍不得供养僧众,当见到别人在供养之时,往往会露出鄙夷之态,极尽诽谤之能事,说供养的对境不殊胜,或言“供养者发心不清净,供养物来源不清净”等,而他自己的财产却是作“伏藏”,可能永无开取之期。卑劣者对大人物作供养的善行加以轻蔑也是如此,丝毫损害不了功德主,反而为自己埋下了罪恶的祸根。
     
     
    另外,供养的对境,不能局限于真正的大菩萨和具德的高僧、密宗金刚上师,还应对清净戒律、闻思修的整个僧众普作供养。按《俱舍论》的观点,供养僧众的功德于今生即能现前善报,且下世还会继续享受善果。所以,条件具足的时候应作供养;条件不具足时,见他人供养应深深地随喜赞叹,这样也能得到与供养者同等的功德。
      
    热衷世间慈善,却不喜供僧,这就是福报不够的表现。从前有一对夫妻,当他们财产富足时未能上供下施,后来他们财产全部用光了,沦为一无所有的乞丐。他们担心以后生生世世都会成为乞丐,便想对僧众作供养。这对夫妻在空空的仓库里仔细寻找,结果竟然找到了一枚金币,他们将金币放在装满净水的瓶子里供养僧众,僧众用这瓶水来洗脚,并用金币买了鲜花,从而享用了他们的供品。以此福德,这对夫妻无论转生于何处,刚一出生,家中便会出现一个纵广八肘的水井,而且井中能随欲出生金银财宝。在这个公案中,僧众把供养的财物都用上了,这对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出家人若有过失,在家人闻之万不可轻言。此为佛所痛诫者,最宜慎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