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中常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说明了树木花草等植物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因缘。不仅在佛教经典中会频繁提到各种植物,就连佛陀的出生、悟道、涅槃、遗教结集等不同时段,都与树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中常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说明了树木花草等植物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因缘。
现分别介绍佛陀在不同时期与不同树的因缘。
一、佛陀降生无忧树下
无忧树是印度特有的豆科植物,树干直立,可高至数十米,其叶似槐,花红色,极鲜艳。无忧花盛开于三月,开花时不分树干或细枝上到处布满花,无忧树的花朵,看起来像四片花瓣,实际上花萼、花瓣已经退化。
树叶是三至六对的羽状复叶,各小叶的边缘呈波浪状,长十至十六厘米,宽三至四厘米。开花时新出来的树叶柔软下垂,呈现美丽的红色。
在印度,无忧树被人们认为是圣树,如爱神卡玛手拿的五支箭中,其中有一支就是用无忧树做成。人们都相信这种树能消除人们的悲伤,因此称之为“无忧树”。
[url=]
[/url] (佛陀降生无忧树下)
据经典记载,佛陀是在无忧树下降生。
在佛陀诞生前,摩耶夫人曾经做了一个很奇特的梦:在梦中,她梦见四大天王将她的卧榻高高举起,来到雪山地方,那里有一块广大的平原,其中有高七由旬的大娑罗树。
四大天王把摩耶夫人安置在树下后,就恭敬地退立一旁。
这时天王们的妃子把摩耶夫人送到阿耨达池,并请夫人洗澡沐浴,涤除人间的不净垢秽。沐浴完毕后,天女就为夫人穿上胜妙的天衣,并以天花仔细地妆饰夫人。这时,一头如雪般白净美丽的大象,从黄金山上下来,绕着摩耶夫人的卧榻转了三圈,然后就从夫人右胁钻进胎中安住。
于是,摩耶夫人便有了身孕。
摩耶夫人怀孕后,当接近产期之际,便依照当时的风俗,回娘家拘利城待产。在返回娘家的途中,经过蓝毗尼园,四周草木青枝绿叶,流泉潺潺。当时无忧树正绽放着美丽芬芳的花朵,摩耶夫人情不自禁伸手摘取时,就手攀着一株苍翠的无忧树而生下了佛陀。
二、佛陀成道菩提树下
佛陀出家之后,曾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薄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
经过长期的苦行,佛陀形容枯槁丶体力大降。佛陀由此悟到:苦行不利于修道。觉悟到这个道理之后,佛陀便从苦行的座位上下来,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但因太子的形体瘦弱,竟疲乏无力地倒在尼连禅河边,过了一会儿,太子抓着岸上垂下的树枝方站起来,走不了几步,又瘫倒在岸上。
这时,河边有一个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看到了有气无力的佛陀,生起无限同情之心,手捧乳糜前来供养太子。
佛陀接受牧羊女乳糜供养之后,逐渐恢复了体力。
于是涉河过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树下静坐,并发愿说:“若不能悟道,我终不起此座。”
经过四十九天的静坐参悟,佛陀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因为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菩提树随之便成为佛教的圣物。分别被赋予觉树丶道树丶道场树丶佛树丶思维树等多种称号。
[url=]
[/url] (佛陀成道菩提树下)
菩提树是常绿乔木,树叶繁茂,亭亭高耸,枝叶周围可达二十五尺,树皮稍平滑,呈灰色,叶兹互生有长柄,叶身长四寸乃至七寸,宽三寸乃至四寸余,尖端长而尖,叶子的表里皆无毛,上面特别平滑而有光泽,叶呈网状脉。花包容在小形壶状花萼内。
据《金光明经》记载,菩提树有位守护神是位天女,称之为菩提树神。天女恒常念佛,看见佛陀之后,发愿永不离开佛陀,所以成为守护菩提树的树神。
在《修行本起经》中,提及释迦牟尼成正觉时,看到此树的情景:“其地平正,四望清净,生草柔软,甘泉盈流,花香茂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装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
三、佛陀涅槃娑罗双树间
佛陀晚年在娑罗双树间入灭,此树也成为很多佛弟子缅怀佛陀的圣物。
娑罗树是印度的树种,又作沙罗、萨罗、苏连。意译为坚固或高远,属于龙脑香料乔木。此树高达十丈,叶呈长椭圆形而尖,长五寸至八寸五分,宽三寸至五寸。花小呈淡黄色。果实有一二寸的翼。娑罗树的种子可食,木质非常坚固,可供建筑用,也可做种种器具及船舰之材料。树脂可为沥青之代用品,并可供涂料及作药用。当地居民常用来治疗消化不良、淋疾等病症。
佛陀晚年以后,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后来佛陀进入了拘尸那迦罗城,吩咐阿难道:“你去为我在娑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传,未来也会盛行在西方。我于今夜将入涅槃。”
佛陀以吉祥卧的姿势,卧在娑罗双树之间床上,很多弟子围绕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揩鼻抹泪。这时,风息林静,鸟兽没有鸣声,树木之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谢凋零。整个世间都现出寂寞萧条的现象。
对于佛陀在娑罗树间入灭,《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应尽还源品》中描写佛陀入灭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顷时便入涅槃。
[url=]
[/url]
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果皮干悉皆爆裂堕落,渐渐枯悴摧折无余。”
《大般涅槃经疏》卷一中则说此树在四方代表常、乐、我、净等四种不同的意义:“娑罗双树者,此翻坚固。
一方二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荣,下根相连、上枝相合,相合似连理,荣枯似交让。其叶丰蔚,花如车轮,果大如瓶,其甘如蜜,色香味具,因兹八树通名一林,以为坚固。
东双表常,南双表乐,西双表我,北双表净。又双茂表常,荫凉表我,花以表净,果以表乐。”所以古来称此树为双树林、坚固林或鹤林。
四、遗教结集七叶树旁
七叶树,音译为萨多般罗那,为常绿植物。
佛经第一次结集的会场七叶窟,就是因为窟前有此大七叶树而得名。
七叶树属乔木,高约二丈。叶作星状,多呈七片,故名七叶树;但也有三、四片或十片以上者。其果实如荚豆,细长下垂。
佛陀灭度之后,圣弟子们为了使佛陀的教法长住于世,于是以摩诃迦叶为上首,发起佛陀遗教的结集。
第一次结集的会场就是在王舍城的七叶窟。
[url=]
[/url] (佛经结集)
七叶窟,音译为萨多般那求诃,又作七叶树窟石室、刹帝山窟、车帝石室、七叶穴、七叶园、七叶岩。是位于印度王舍城附近毗婆罗山中的石窟,为王舍城五大精舍之一。
因为窟前有七叶树而得名。此地原来是释尊说法之圣地,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于其处会五百贤圣,以阿难陀、优婆离、迦叶等为上首,结集经、律、论三藏,安居三月,完成佛所说法的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