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专弘平台公众号: dabeizhou918
宣化上人专弘平台微信公众号: dulun1918
宣化上人微信公众号: xuanhuashangren1918
般若品第二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般若第二”,各位都知道什么是般若了,也有的还不知道,所以再讲一讲。般若,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智慧”,翻译成英文,就叫wisdom。名字虽然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wisdom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wisdom。智慧有三种:有文字的智慧,叫文字般若;观照的智慧,叫观照般若;实相的智慧,叫实相般若。因为般若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这叫多含,所以不翻;又尊重不翻,因为智慧轻贱,般若尊贵,所以就没有翻。
六祖大师第一讲的是行由,第二就讲般若。讲般若的因缘,就是因为一班人请求讲般若,所以说“次日”:就是第二天。前边讲到韶关去,有一千多人,说完法后,这第二天。“韦使君”:就是韦璩,“请益”:又想听多一点佛法。“师升座”:六祖大师就升起他的法坛来。“告大众曰”:对大众说,“总净心念”:你们现在都要把心念清净了,不要打妄想,要一心听法,这叫总净心念。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他先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之后“复云”:就又说了,“善知识”:你们这一班人,都是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觉道”这种智慧。“世人本自有之”:世界人本来统统都有;在佛,不多一点点,在众生,也不少一点点,这叫本自有之。“只缘心迷”:就因为有执着,有一种迷;迷,就是不觉悟,也就是执着。“不能自悟”:不能自己明白。“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所以必须藉着大善知识;就是明眼善知识,他深入一切诸法实相,所以他能指示你,导引你,令你明心见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你应该要知道,无论你是愚痴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这佛性没有分别,是一样的。“只缘迷悟不同”:就因为其中有迷又有悟不一样,“所以有愚有智”:所以才有愚人,又有智慧的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六祖大师说,我现在为你们说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法,“使汝等各得智慧”:使你们每一个人,都得到自己本有的智慧。“志心谛听”:你要专心来听我讲,“吾为汝说”:我现在给你们大家讲一讲。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世界的人,天天口里念这个“般若、般若、般若、般若”。“不识自性般若”:不认识自己的本性般若,不认识自己本有的智慧。“犹如说食不饱”: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你一天到晚念食谱,说这个东西好吃,那个也好吃;但是只念一念;念一念,不会饱的。所以说“口但说空”:口里说般若,说这个般若就是空。“万劫不得见性”:你尽做口头禅,说说而已,不去实做,你就等到一万个大劫,也不得见性,不能自己见到你本有的般若。“终无有益”:这样始终也不会对你有益处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这是梵语。在中国来说,摩诃,就是大;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这个法,必须要你心里真能放下,真能把一切看破放下,什么都空了才可以;不是口里念念,一天到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你口念,却不实行,那是没有用处。
“口念心不行”:你口里念般若,心里不照着般若的智慧去做事。就是你若见到自性的智慧,就不做糊涂事,就没有无明了;你要是还有无明,那就是心不行。“如幻如化”:就是虚妄幻化的。“如露如电”:也就像露水和电光石火似的。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你口里念,心里也行般若;口念心行,就是依照般若去做。这就能见到自性是佛,自己本性本来就是佛。“离性无别佛”:自性是真佛,若离开自性,就没有其他的佛。所以我们在佛教里讲,人人都可以作佛,只要你修行;你不修行,可不能成佛。修行什么呢?就修行你自性,不是向外驰求,不是到外边去找;你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你在自己本身那个地方找。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何名摩诃”:什么叫摩诃呢?“摩诃是大”:摩诃,翻译成“大”字。什么又是大呢?“心量广大”:人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量等虚空。好像现在我们造火箭,打到月球去,这是因为心先想到月球去,所以现在就成事实。所以说心量没有边畔,没有边际的。“亦无方圆大小”:也没有一定的限度,不是说心是四方的,或者心是圆的;或者心是大的,心是小的。这个心就是无大,大而无外;无小,小而无内。你说它大,没有比它再大的了;你说它小,也没有比它再小的了。
“亦非青黄赤白”:心量也不是青黄赤白黑,有一种颜色的表现,也没有的。“亦无上下长短”:也没有上,也没有下,也没有长,也没有短。“亦无瞋无喜”:自性本来也没有瞋,也没有喜,是中道的。“无是无非”:也没有是,也没有非。你若有是有非,那就不是你的真心。“无善无恶”:也没有一个善心所,也没有恶心所。所以六祖大师开示惠明,就说“不思善,不思恶”嘛!因为本来自性是无善无恶的。“无有头尾”:这讲到哲学上了,哲学讲没有头,也没有尾。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诸佛的刹土,和虚空是一样的。“世人妙性本空”:我们人自己本有的妙性,本来是空的,“无有一法可得”:没有一法可得,连一个法都没有,空的嘛!本来:
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
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你自性的真空,也就像上边我所说的道理一样。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你们各位,不要听我现在说般若是空的,你们就着到空上。首先最重要的,你不要着住到空上。“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假设你说你一切都空了,心也空,身也空,世界也空,你就静坐在那个地方,这时候,你就着住到无记的空。怎么叫无记呢?就像死了似的,什么也不知道。虽然是活着的人,一坐就像死了似的,这叫无记空。
修道,我们修得真空里有妙有,不是说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知道,还要什么都不知道,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像什么呢?“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你心里清楚,好像水里现出月光似的;意要是定了,好像天没有云彩似的,万里无云万里天。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这世界、这虚空,能包罗万有,万物的种种色色,一切的相貌,都可以包。“日月星宿,山河大地”,都在虚空里包着。“泉源溪涧”:水泉和源、溪涧,“草木丛林”:草木和丛林,都在虚空里包着。不单这个,“恶人善人”:恶人也在虚空里包着。虚空不会说:“啊!你这个恶人,我真想把你撵出虚空去。你这个善人,我特别欢迎你,你快到虚空里来吧!”没有这个,虚空没有这种分别。“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须弥山,这妙高山,“总在空中”:统统都在虚空里。“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我们一般人自性像虚空,也就是这个样子。
“善知识”:各位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自己本性能包含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万法都在每一个人自性里头包含着。“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你若能见一切的人,或者他好,或者他不好,你也不取、不舍;也不说欢喜善的,不愿意恶的,不要这样子。我不是常对你们讲,那不好的人,终究有好的那一天,希望他改过。所以我有很多不听教训的徒弟,我教他向南边走,他偏偏往北边跑;我教他向东边去,他偏偏向西边跑。不听话,我也慢慢等他;我知道,等将来他一定会有听话的时候。尤其这一切善恶,都在自性里头包着,不要取,也不要舍。“亦不染着”:也不染着这种善恶的境界。什么叫染着呢?你一取舍,这就是染着了。“心如虚空,名之为大”:什么叫大呢?就是我们的心量等于虚空,所以就叫大,“故曰摩诃”:所以就叫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各位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迷的人,口里说,不去做;有智慧的人呢?就实实在在去做,不是口头禅。“又有迷人,空心静坐”:迷人说什么也不想,空心静坐在那个地方。“百无所思”:什么也不要想。“自称为大”:说这个就是大了。“此一辈人”:这一等人哪,他落于顽空,“不可与语”:你不要和他讲话。为什么呢?“为邪见故”:因为他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所以这种人,你简直不要理会他。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六祖大师说:善知识呀,你们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心量的广大,是遍周法界,法界是没有不包的。“用即了了分明”:用,就是了了分明,好像镜子照物似的,物来则照,物去则空。“应用便知一切”:应用的时候,就知道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知道一切即是一,一也就是一切。知道自性能生万法,万法还归自性。“去来自由”:自性是去来自由的。“心体无滞”:心的本体没有滞塞,没有不通的。“即是般若”:没有不通,就是明了一切,就是不愚痴;不愚痴,就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夫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般若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自性生出来的。“不从外入”:不是从外边来的,所以你不要到外边去找。“莫错用意”:你不要错用了你的心;意就是心意。“名为真性自用”:你不用错,这就是你自己会用真性了。“一真一切真”:你一样若真了,样样都真了。“心量大事”:这心量是广大的一种事情,“不行小道”:不走小路。
“口莫终日说空”:六祖大师,又恐怕人着到空上,又说,你不要口里一天到晚,就说空、空、空、般若、般若。“心中不修此行”:你心里头不修这个般若行。“恰似凡夫自称国王”:好像普通的老百姓,自己封自己是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你这样子,始终也得不到自性的,这不是我的徒弟。为什么不是我徒弟呢?就因为他不听话,教不要着空,他单要着空;教不要着有,他又单着有;要他不要有desire淫欲心,他单不断淫欲心,他说:“喔!这没关系,不要紧,慢慢的,慢慢来!”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善知识”:六祖又说,各位善知识,“何名般若”:什么叫做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所说的般若,是梵语,在唐朝的中国话,就叫智慧。“一切处所”:所有的地方,“一切时中”:任何的时候,“念念不愚”:就是念念明明了了,念念不迷,念念不愚痴,念念没有无明。“常行智慧”:常常用智慧去处理一切的事情,“即是般若行”:这就是修的般若行门。
“一念愚即般若绝”:你若一念愚痴了,般若就断绝了。断绝是个比喻,并不是真正地断绝了。因为真正的智慧,没有生,也没有灭,怎么会断绝呢?这是个比喻,就是在你愚痴的时候,般若不现前。“一念智即般若生”:你若是不愚痴了,不迷了,这就是般若生。
怎么叫迷呢?举一个例子来讲。譬如人家说喝酒,这是不好的;抽香烟,这是不好的;吃迷魂药,这是不应该的。但是你就不相信,这就叫般若绝。有人告诉你说不好,你还不相信;你若是有智慧的人,怎么会这样子呢?有人教你,说抽烟、喝酒、吃毒药,是不对的,你就改了,这就是般若生,就是聪明。人家教你,你不相信,心里还不明白;你说,这不是愚痴,是什么呢?所以愚痴的人,就明明知道不对的,他还要去试一试,这就是愚痴,这就是般若绝。你一念智,有人说,这个是不对的,你就改了,这就是般若生。
“ “世人愚迷”:世界上人哪,愚痴得不得了,不但一个人愚痴,多数人都是愚痴的。“不见般若”:他自己不知道修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口里说智慧,心里常做一些愚痴的事情。所谓做愚痴的事情,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你去做了。“常自言”:他常常自己说,“我修般若”:我修行智慧。“念念说空,不识真空”:念念他说这空就是般若;般若有二十种的空门,要空一切,可是他不知道真正的空。好像经典懂一点,咒也会持几句,经也会念几句;但是就是自己毛病不改,这就是口头禅。天天说空、空,说般若,可是他没有真正改了毛病,这是不知道真空。真空了什么呢?要把你的无明空了,要把你的习气毛病空了,要把你所不明白、所做的糊涂事空了,这叫真空。
“般若无形相”:般若没有一个形相。前边没说嘛?它不是长短方圆,也不是大小,也不是青黄赤白黑。什么呢?“智慧心即是”:你的心里生出智慧,没有无明,智慧明明了了,能知道是法非法,这就是智慧心,就是般若。“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你若能这样解释,这就是般若的智慧。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西国语,就是印度语。“唐言到彼岸”:在中国的话,就叫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解义,到彼岸的意思,要是解释明白,就是离生灭;离开生,离开灭,没有生灭了。什么叫彼岸呢?彼岸是对此岸而说。此岸是什么呢?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什么呢?彼岸就是涅槃。在生死和涅槃中间,经过一些什么呢?经过烦恼的大海,烦恼就像海似的。因为有烦恼,所以就有生死、有涅槃。你若烦恼没有了,生死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生死、涅槃,这二种都是名字而已。有生有死,这叫生死;没有生死,这叫涅槃。你若是没有烦恼,有生死,也会没有生死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在这儿受生死?就因为有烦恼!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各位记着:我们为什么有生死啊?就因为有烦恼;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有无明。什么是无明?你不明白事情,那就是无明。什么事情你不明白?你说什么事情你明白?你明白什么事情?你知道你不明白什么事情,那就是无明;你若知道你明白什么事情,那就是般若,就是差这么一点点。
“着境生灭起”:你着到境上,就有了生灭。“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现在各位应该明白了,什么叫彼岸?什么叫涅槃?涅槃就像水,本来没有波浪,你生出来风,就有了波浪。风是什么呢?风就是无明,波浪就是烦恼。你若不着在境上,就像水没有波浪似的,心如止水;没有波浪,就没有生死。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的,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用用功。怎么我的心里,就有这么多的杂念呢?这么多杂念,就是波浪。你若没有波浪,生灭就了了;生灭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你有生灭,这就叫此岸。
“离境无生灭”:你离开境界,就没有生灭。“如水常通流”:就像水常常运行不息一样的。通流,是水常常运行不息,就是智慧光明遍照的意思。“即名为彼岸”:这就叫彼岸。“故号波罗蜜”:所以这叫波罗蜜。
这一段经文很有用的,你若是能用一点功研究明白了,那你一生的受用,都无穷无尽的。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六祖大师说完前边这个般若波罗蜜的道理后,又叫一声,各位善知识!“迷人口念”:迷人只知道用口来念。“当念之时”:当着他口念的时候,“有妄有非”:他有妄念,还有不正当的念。“念念若行”:依照般若行,就是不做愚痴的事;他念念若依照般若去行,“是名真性”:这就是依照自己的真性去修行。“悟此法者”:明白了这种法的,“是般若法”:这就是般若法。般若,就是不愚痴,你不做糊涂事,就是不愚痴。
什么叫糊涂事?这糊涂事很多很多,你所做的事情,本来不应该做的,你去做了,这都是愚痴的行为。最要紧的,就是淫欲心!有这种淫欲心,本来不应该做的,但是你到那糊涂来了,什么都忘了,把般若也忘了,波罗蜜也忘了;那时候,也忘了念,连念都不念了,就任性去做这一些糊涂事,这就是最愚痴的。但是最愚痴的事情,人欢喜去做,就是欢喜去愚痴,不愿意修般若法。
“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你不行愚痴事,就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你不修般若行,就是凡夫。“一念修行”:你若修行般若行;就是断欲去爱,没有淫欲心。“自身等佛”:自身就是等于佛一样的。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凡夫即佛”:凡夫就是佛。佛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从凡夫这儿开的始。以前佛也是凡夫来着,因为他修般若法,所以成了佛。我们为什么做凡夫?就因为我们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专门地性流为情;把性变成情,情又变成欲。性流为情,情流为欲,这就是凡夫。你若是能把欲归回来到性上,不摇不动,不被无明所转,这就是佛。
“烦恼即菩提”:这个烦恼,也就是菩提;你若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了。说:“那我这烦恼不要去了,就留着。”留着?留着还是烦恼,烦恼就是烦恼。要怎么样呢?要把烦恼用科学的方法锻炼一下。怎么锻炼呢?就把烦恼改一改。怎么改呢?这个改也不是改,就是返本还原。你看见手心和手背,这手背,就比方是烦恼,这手心,就是菩提,你只翻过来,就可以了;也没有多,也没有少,你只要翻过来就是。你不翻过来,就差这么一点点,就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若一翻过来,就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我常常讲的,去柏克莱也讲:“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那个冰,就是水。你若明白,那法也空了!你没明白,才有法;你明白了,人空法空了。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你前念愚痴,就是凡夫,后念有智慧,开悟了,就是佛。你“前念着境即烦恼”:你前边的念着住到境:“噢!这地方是三藩市,三藩市和纽约不一样。”三藩市和纽约,本来是一样的,都是大城市,不过在你的分别心上,你就分别:“噢!三藩市这么样子,纽约是那么样子;三藩市没有下雪,纽约常常下雪。”那是你的分别心,根本都是一样的。你若不着到境上,那就没有那么多分别心,就没有烦恼!所以说前念着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你前面着到境界上,分别三藩市和纽约different(不同的),不同就有烦恼。后念离境,“噢,这都是空的!三藩市、纽约,都是这样子,分别干什么?”离开即菩提,不分别即菩提。
但是讲是容易,你真能不分别,那不是很容易的事。这种境界,你要是懂了,也没有家,也没有国;家败了,国也亡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叫应无所住而生其身;这身体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的。你看这妙不妙?这个地方,就是菩提。
你何必叹气呢?能这样子,就这样子;不能这样子,慢慢也可以这样子。
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
你自己性若定了,没有那么多妄想,朝朝都是快乐的。你妄念若不起,在哪一个地方,都是安乐的。为什么你觉得不安乐?就因为你有妄念;没有妄念,到处都是极乐世界。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六祖大师,又叫一声:“各位善知识,你们自性里,都有无量的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法,就是你自性本具的,不需要向外驰求。这种法,是最尊贵的,也是最高尚的,最第一的;没有比这个法,再尊贵、再高尚、再第一的了。“无住无往亦无来”:自性的般若智慧,是没有着住的,没有往,也没有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过去的诸佛,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生出来的;现在诸佛,也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生出来的;未来的诸佛,也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一种最高、最上、最第一的法,生出来的。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智慧就打不破五蕴。色、受、想、行、识你都看不空,五蕴打不破,烦恼就会有,尘劳也不能断;所以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上不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还要多时呢!少的时候,他就照不破五蕴皆空。所以我们现在也应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可以的。把这一切的烦恼打破,尘劳也打破。你没有烦恼,没有尘劳,这就是本性的般若现前。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你若这样修行,决定可以成佛道的,没有一点疑问。“变三毒为戒定慧”:你把你的贪瞋痴,变成戒定慧。这只要你一反过来,那就是了!贪瞋痴,你若不变,就是贪瞋痴;你一变,就是戒定慧。所以就看你变不变,你一变,就属于般若;你不变,就属于愚痴。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我此法门”: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从这一种的般若,而生无量的般若;从一种的般若,生出八万四千的智慧。八万四千的智慧,也就是八万四千的般若。“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为什么说有八万四千的智慧呢?因为世界人都有八万四千尘劳。你把尘劳一变过来,就是般若。“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你若把尘劳变了,智慧就都现前;可是“不离自性”:般若智慧,是不离自性的。
“悟此法者”:你明白这种法的,“即是无念”:就是无所念。“无忆”:也没有所回忆。“无着”:也不着住。这时候,你无念、无着、无忆,“不起诳妄”:你一切诳妄的念头也不起。“用自真如性”:用你自己的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你用你的智慧,来观照一切法;不要用你那个分别的识心,要用智慧。“不取不舍”:对一切都不取着,也不舍弃。“即是见性成佛道”:这个就叫见性,也就是成佛。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各位“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你想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得到法的滋润,“及般若三昧者”:和般若智慧的这种妙定,“须修般若行”:你就应该修行般若的行门。什么是般若的行门呢?“持诵金刚般若经”:你应该念《金刚经》。六祖大师就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他主张一切人也都念《金刚经》。持,就是执持;诵,就是诵念。执持而诵念,不要间断,不要忘了,要念《金刚经》,“即得见性”:就可以见性。
念经必须要不打妄想,不要念念经,就打起妄想来,或者生种种的杂念。以前有一个人,天天念《金刚经》,有一天,他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鬼,请他念经来超度他,好像我们现在七月十五,来超度过去的父母。这鬼说:“请你帮我念一点经,超度我。”他答应了,说:“你要念多少经呢?”说:“念一卷经就可以了。”这个人第二天就帮他念经,正念到一半的时候,他的工人给他送了一杯茶来,他就这么一摆手,心里说:“不要!”他还继续念经。这天晚间,这鬼又来了,说:“你答应给我念经,你念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念呢!”他说:“怎么样子?我给你念一卷经了!”这鬼说:“你念是念一卷经,但是你念到中间,有‘不要’两个字,所以后边经的功德,就都不要了,都没有了。”这个人一想:“是啊!我中间有‘不要’两个字,是我不要茶,不是不要经。”但是在经上加上“不要”两个字,鬼神以为他不要功德了,所以大约经的功德,鬼神给抢去了。他一想,说:“那好了!我再给你念一卷经。”于是乎,又给他念一卷经,中间没有掺杂上“不要”两个字。这一天晚间,这鬼很欢喜就来向他叩头顶礼,多谢他给自己念经的好处。
所以你们念《金刚经》,切记不要掺上“不要”两个字。你在那儿念:“须菩提,须菩提”,不要说:“须菩提,不要,不要须菩提,不要须菩提。”那须菩提就跑了。所以念《金刚经》,是非常有感应的。
“当知此经”:你们应该知道这部经,“功德无量无边”:这功德太大了,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经中赞叹《金刚经》,那是很清楚的,我现在不要完全说;可是“此法门是最上乘”:《金刚经》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法门,“为大智人说”:是为大智慧人说的,“为上根人说”:《金刚经》,是为有最上根的这种人说的。
“小根小智人闻”:小根,就是善根浅薄的人、小智的人,他若听见这个经,就“心生不信”:他就说:“没有这个道理!念经?念经有什么好处?你不吃饭,看你可不可以活着?你天天念经,我看看你不吃饭可不可以?”所以小根小智的人,听见这个经,他心生不信。
“何以故”:什么原因他不信呢?“譬如天龙下雨”:好像天上龙下雨似的,“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所有的城市、聚落,“悉皆漂流”:都被水所漂流,“如漂枣叶”:就像漂一片枣树叶子那样子。“若雨大海”:这个雨要是落到大海里头,“不增不减”:大海,就表示大根大器的人。他一闻法,知道这个法,是自性本具的,所以他就生出信心。小根小智的人,就像那小草似的,一下了雨,就把它冲得反而死了,他不相信大乘法。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大乘人、最上乘的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心就开悟,也明白了。“故知本性”:他就知道自己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般若本来是自性所具的。“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有智慧的人,他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常常观照自己般若的智慧,不一定要认识很多字,才明白般若的智慧。
现在也说个比喻,“譬如雨水,不从天有”:雨不是从天上有的,“元是龙能兴致”:本来是龙可以下雨的。“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一切的树木、一切众生,无论你有情无情,都得到这个雨的滋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一切其他小的川流,都流入大海,“合为一体”:到大海里,成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众生般若之智,也就像天雨下到大海里一样。这个海,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本性的智慧,就无论是下多少雨,都流入大海里去,海也不增不减。所以才说:“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你也唯智可入。你有智慧,才能到这大海里去;没有智慧,也不容易到的。般若的智慧,就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各位“善知识”,“小根之人”:没有善根、善根浅薄的人,“闻此顿教”:听见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教的法门。“犹如草木”:就比方草木一样,“根性小者”:这根性小的草,和小的树木,“若被大雨”:若遇到大雨,“悉皆自倒”:自己就都倒了,把根都露出了,“不能增长”:本来雨水是帮助草木增长的,可惜它的根太浅,所以反而被水冲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善根薄弱的人,“亦复如是”:也就像这一样的。
“元有般若之智”:本来所有的般若的智慧,“与大智人更无差别”:愚痴人和有智慧的人,般若自性本来没有分别的,就因为一个会用,一个不会用。“因何闻法不自开悟”:为什么小根小智的人,听见佛法,不开悟呢?“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就因为他邪见太重,邪见障着,令他不生信心。烦恼的根深了,他的无明也重,生出的烦恼也就多了!“犹如大云”:就好像一块大云彩,“覆盖于日”:把太阳遮住。太阳光,就是自性的般若;这一块大云,就是你所有的邪见和烦恼,在遮障着太阳。“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若没有风来吹,大云就不会走到一边去;不会走到一边,太阳光就不现出来。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般若的智慧,没有大,也没有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因为众生有的习气深,造的业深,他就迷了;习气没有那么深,造的业也没有那么重,他就会悟,所以众生的迷悟不同。“迷心外见”:这迷人哪,心外求法¾¾向外驰求,“修行觅佛”:他不知道自性般若,本具自性的佛,他到外边去找佛,所以愈找愈远。“未悟自性,即是小根”:没有明白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小根。
“若开悟顿教”:若能闻这个顿教,即刻就开悟,“不执外修”:不执着,不去向外驰求。你要自性自悟,自己明白自性的般若。“但于自心常起正见”:你在你自己的心里,常常生起正知正见,不要生起邪知邪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你要是有真正智慧,就不会生烦恼;不会生烦恼,自然也就没有尘劳,所以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这就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内外不住”:各位善知识,你修般若行,应该不住内,不住外;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但也不是顽空,不是说:“哦!我身心也没有,这世界也没有了。”这变成顽空了,也不是。就是不着住──内不着身心,外不着世界。你能内外不着,就能“去来自由”:来,到什么地方来?去,到什么地方去?来,可以说是回来,回来到什么地方呢?到你身心那儿了!去,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到法界去了!可是虽然有来有去,你还不要着住来去,这叫自由;你若着住到来去呢?就不自由了。来不自由,去也不自由,就有所挂碍。你内外无着,就来去自由。
来去自由,可以说是你的心来去自由,也可以说你的性来去自由;也就是说生死自由了。生,我愿意活着我就活,这是自由;我愿意死我才死,这是自由。如果我不愿意活着,我就不活着。说:“那是自杀。”不是的!你坐在那儿,如入禅定,自己怎么样死法,自己知道。也不必说是:“服一点毒,我知道这一定就会死的。”这不需要服毒,你坐在那儿就走了。你说这不自由吗?要是不自由,你就走不了。因为自由,所以我愿意走,我就走;我愿意活着,我就活着;我愿意死,我随时都可以死。
三祖为什么手抓着树,就可以圆寂了?就可以得大涅槃呢?就因为他生死自由,来去自由。我愿意活着,是永远都不会死的;我愿意死,即刻就可以死去,这样子叫来去自由。来去谈笑中,和你讲讲着话,就可以往生了,像道生法师,才好玩呢!一般人都反对他,说他讲经讲得不对,为什么你说阐提也有佛性?在《涅槃经》前边说,阐提无佛性。道生法师当时就讲:“我说阐提有佛性。”人家都反对他,说:“这个法师,简直发疯了,神经病!怎么讲经讲得这么样?经上都没有这么讲!”就骂他。谁都不和他讲话,赶快就走,就是默摈他。他就发愿说:“我讲的经要是合佛法、合佛心,将来我在法座上说着法,我就往生了。如果我讲得不合佛心,我这愿力不会满的。”以后他给烂石头讲经,烂石头就乱点头,接受他讲经的道理。以后他又讲经,正在讲得非常奥妙的时候,哦!这个法师往生了!就在法座上往生了。你说好不好玩?所以这叫来去自由。本来这个来去自由,讲起来太多了,我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讲个大大概概给你们听就得了!
“能除执心”:能把你执着心除去,说:“法师,你这句话讲得正合吾意,正是对我的思想。我就是不愿意执着,我就是不想守规矩,你这有规矩,这就是执着。”这个你又错了!你除你的执着,能除执着心,就是不执着了。不执着,是教你不执着不对的事情;对的事情,你不能不执着。譬如说,守规矩才能成佛。说:“我不执着,我就不需要守规矩。”那你就不能成佛的。所以“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合乎道的,你要不执着;合乎道的事情,你要拳拳服膺,你要持诵。为什么叫持诵呢?持诵也就是个执着;但是你是持诵《金刚经》,是修行。不是说:“我执着,我有一点小毛病,总也不想去掉,我也不想教人知道我这个小毛病。”那更是执着!说:“教人知道,我也不管他;他就说我不对,我也不理。我是无执着了!”你这是邪知邪见!你这种邪知邪见,可以说是愈修离佛法愈远。
“通达无碍”:你能离执着,就能通达无碍。通达无碍,就没有所障碍。“能修此行”:你若能修行这种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与《金刚经》,就一点分别都没有。你若不能修这个行门,那就是不合乎般若的妙理;你若能修行这个行门,就是般若的智慧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