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提出“十善业”、“十恶业”,要求佛弟子们勤修“十善业”,勿沾“十恶业”。“十恶业”中,有四种与口业相关,包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都是在“论人非”,常常给别人带来诸多烦恼,也给自己带来种种麻烦。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俗世之人而言,犯口业是常见的事情,但很多人却并不清楚造口业的罪业是深重的。佛菩萨们一直劝诫弟子们要说赞美的话,要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目的就是让大家成就清净之心、清净之口。《法句经》云:“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即是说,我们不要总是去说人家的是非,要经常去反省自己的言行才好。《坛经》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这即是说,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总是见到别人的过错,关注别人的是非,就是起心动念,就是在犯错,不利于自身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之人,不会去关注他人的是非,是会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精进地用功办道。清·金缨《格言联壁》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在工作与生活之中,我们若能像佛菩萨那样,不去关注人我是非,不去搬弄是非、嚼“舌根子”,而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能正气充盈,无畏无惧,随缘自在。
广结善缘,乐于助人
众所周知,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地藏王菩萨曾发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佛菩萨,无不心系众生,愿意随时为众生化险为夷、拔苦予乐。在佛教中,建立关系称之为结缘,彼此曾有过接触的关系称之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之为善缘,不涉及私欲的关系称之为净缘,结下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之为“广结善缘”。正是因为佛菩萨广结善缘、乐于众人的慈悲情怀,才成就了正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广行善举不仅能积福改命,还能长养我们的身心,使得我们的内心清净祥和、安定无染。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想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需要广结善缘,乐于助人。我们可以通过布施之法,关爱贫苦弱势群体;可以通过传播正法正道,给迷途之人以信心和勇气;可以通过四摄法,给人以愉悦与和乐,等等。只要我们有善心,存善念,自然能处处结善缘,时时逢善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