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当年一直跟着佛陀出家修行,然后也随着来到了祇园精舍的大比丘僧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位,他们就是所谓的“常随众”了——生生世世,恒常追随佛陀的脚步去自利利他、去自觉觉他的修行者,都可以叫做佛的“常随众”。那么,我们是不是“常随众”呢?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这一千多位出家人,这么多人,他们个个都是已经获得了无漏解脱的大阿罗汉、大圣人,个个都是值得我们三界所有人天礼赞和供养的大福田——他们是真正的福田,不是深圳的这个“福田”。
像这些出世间的圣人,这些已经超越三界生死、超越一切烦恼束缚的出世间圣人,他们和一般世间推崇的圣人是不同的,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像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圣,一个是道圣,他们是我们中国古代公认的大圣人,但是在显现上,如果拿我们佛教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们很明显并没有达到阿罗汉或者缘觉的境界,更不要说什么法身大士、地上菩萨了。我们看他们写的东西,大概就能知道他们的智慧和见地是属于哪个层面的,像孔子应该不出欲界,老子应该不出色无色界。
他们两位都是有着很高修养和内证功夫的世间圣贤,值得我们礼敬,但是在因缘法的显现里,却并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他们已经具足了相当于阿罗汉的断证功德,更没有像诸大菩萨那样,我执和法执都已经破除了,还有菩萨都有的慈悲心和菩提大愿,三解脱门的奥义,万法缘起性空、无我无生的中道智慧,以及六度万行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在《道德经》和《论语》里暂时都还看不出来。更不要说,拿他们和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来相比,那就更没有什么可比性了。
所以严格来讲,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还只是一般世间圣贤的学说,境界也还只是一般圣贤的境界,属于很高明的一种外道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善法。虽然是善法,远超凡俗,但毕竟仍然是外道,不破我执,就难断轮回。它们的理论和修法,在某些地方和佛法有一些相通,但更多的则是相异,这点大家要了解。
像有些大德说,孔子和老子都是菩萨化现的,这个相信应该只是一种方便说。其实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天下众生芸芸,所谓“黄花翠竹般若意,青山绿水古佛心”,又有哪个不是菩萨化现的?但是在事相上,在我们佛教里,阿罗汉和菩萨——这两个概念都是有着很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的,要完全符合的才能称之为阿罗汉或菩萨,不是谁随便就能叫的。像我们很多学佛的人,平常见面,都爱互相尊称对方为“菩萨”,这个其实只是一种客气或提醒,如果我们没有自知之明,还真的就把自己当成是菩萨,那“菩萨”这个词就变成戏论了!
如果是真的菩萨或阿罗汉,那就一定会对生命和时空的真相、对六道轮回的真相了如指掌,同时也一定会了解心性和物质的真谛,因为了解,所以也一定说得出来,就算没有佛说的那么圆满,但也远远会比一般凡夫和外道要说得清楚,这是肯定的!所以老子和孔子到底是不是菩萨化现的?他们到底有没有达到菩萨的程度、高度?这个我们要持谨慎和保留的态度。
据记载,明朝的憨山大师曾经对老子有过一个判释,他说老子大概有那么两种可能性:如果老子最后能把无常和无我的义理体悟得很透彻的话,那么他应该判到辟支佛,也就是缘觉、独觉的层次,还不算究竟;如果《道德经》真是老子写的,而且是老子最后留下的内容,那么他只能被判到外道里面。老子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正好是识阴里面的东西,说明他还没有破识阴。那么老子在《道德经》之后有没有再留下东西?这个到现在都还没有确切的资料和证据,也不知道他最后修到哪个层次了?而且《道德经》究竟是不是老子写的?这也是个问题,所以憨山大师说有两种可能性。
憨山大师可是有明一代最顶尖的几个大师之一,学修圆融,通达无碍,他是公认的彻悟的大宗师、大祖师,丝毫不比唐宋的那些祖师差!我们现代某些知名的“上人”、“和尚”,在修持和见地上,相比于憨山大师,那差得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所以那些人说孔子和老子是菩萨的化现,对这种话,我觉得还是憨山大师的评判比较稳妥、比较可靠些,不知道你们以为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