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大梦境中迷惑时,已经忘记我们本来就是佛,宇宙万物都是一念心所现。这个时候,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化现了种种诸佛菩萨,天人鬼神,等等相貌,处处指引我们回归,只是我们迷惑的太深了。
也正如佛在《法华经》第四品里的譬喻:“乞丐怀珠,枉受贫穷”。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落难的人,辗转流落到亲友家,亲友好酒好菜一番招待,吃完饭,亲友有官事要远行,临行前看到这个贫穷人已经在房间睡着了,就悄悄地给他内衣里系了一个无价宝珠,以免他到处流浪受苦,心想着:这个贫穷的亲戚醒来之后,会发现自己给了他价值连城的财物,也就不用为生活而担忧了。
而这个贫穷人醒来之后,并不知道这回事。又去四处流浪,直到多年后与亲友相遇时,他的亲友说:我当初走的时候给你身上挂了一个宝珠,可以用来贸易生活所需,你怎么还在四处流浪呢,贫穷人才想起来了。
这个故事就是佛的良苦用心,告诉我们,我们本俱的智慧德能与佛的智慧,无二无别,只是我们不知道开发,需要人点破。方便说:佛给予我们一个“无价宝珠”,哪里是佛给予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本有,自己本来就是佛,而且世间万物,本来就是佛,只是迷惑颠倒的佛,佛是过来人,就是给我们“点石成金”,帮助我们开启这种无上之德能,这也是佛法里的口头禅“佛不度人。唯人自度”的道理,佛要是能度人,那也就没有众生了。
《楞严经》第一卷,佛问阿难:一人食时,众人饱否?阿难答言:不也,世尊!所以,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成佛了生死,只有自己能做的了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最初无缘无故起了一念无明妄动,然后接二连三出现种种境界相,我们就开始执着这些无明相,并且对这些虚假之相共同打妄想,而有了各个法界,各类众生,随着境界相越来越多,执着的也越来越多,所以,离我们最初的真心本来面目就越来越远,心力也就越来越小,从而迷不知返。
比喻:一个小孩子,刚会跑,从来没出过家门,有一天,趁家人没看管,起了好奇心,想到家门外看看,结果出去以后,对外面的花花世界非常执着,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已经离家很远,想要回家的时候,已经不知回家的路途,所以就开始流浪受苦。
佛在《法华经》信解品第四中说的那个穷子,本来他是大富长者的儿子,由于跟家人失散多年,后来他的老父亲跟他相认,由于自己的下劣心,怀疑而不敢接近。这就是说我们众生,遇到开悟的《楞严经》成佛的《法华经》还在疑惑徘徊,所以,佛说:众生是可怜悯者。说到底谁度谁呀,佛是过来人,给我们指明归家之路,信不信在于自己,回不回家还是自己的事,用什么交通工具,是用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也是自己权衡利弊。所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应该这样理解。
佛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己,所以要说度的话,他也是在度化他自己。
我们哪一人哪一物不是佛?
哪一人哪一物,不是哪一人哪一物?
我们都是那一念心变现出来的,谁不是谁?都是一个本体。
当我们觉悟了《法华经》《楞严经》里所讲的如来藏道理以后,就好比在白天看不到天上的星星了,因为你明白了一切万物都是一个本体,也就是一个念变现的,从而达到无分别。
佛法非无分别法,也非分别法,随缘显现无分别法和分别法。当下即是无分别法和分别法。都是一念心在起妙用。
说无分别是为了在自利的过程中,不去分别善恶是非,好坏长短,不去看别人的阴暗面,以免自己被境界所转,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说分别是为了在利他的过程中,用智慧判别权衡利弊,来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用合适的方法来指导他,这个一定是在自己刻骨铭心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的前提下,才能够恰到好处的利益身边有缘的众生。
自利的当下就是在利他,利他的同时就是在自利,相互是圆融的,都是一念心的智慧妙用,所以学会变通,举一反三,闻一悟千,是每个人本有的智慧,但是必须要用心来利益大众,自己才会受益无量。
当然,我们既然和佛是同一个心,也就有同样的妙用,都有能动性,站在个体位,你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真相,不愿意遵循这个真理,而愿意六道轮回,也是自己的主动权,这也是真心的妙用,所以“唯人自度”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在夜晚看到月亮星星,比喻我们现在周围,所看到的一切有形有相,耳闻目睹身受心想的一切万事万物。
白天看不到星星,比喻我们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性,如如不动,含藏一切。
我们白天看不到星星,但是它以无形无相的性具功德,存在于我们的本性中。
晚上看到有形有相的星星,当下就是白天无形无相的性具功德里变现出来的星星。
既然都是性具功德变现出来的,有没有哪一个星星不是哪一个星星?
有没有哪几个不是哪几个?数学公式等量代换。。。。
世间万事万物当下就是一念心所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