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烂陀大学“毕业”的高僧大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主题

33

帖子

3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8:1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月亮 于 2014-10-28 08:24 编辑


那烂陀大学“毕业”的高僧大德




公元5世纪,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护持佛法不遗余力,为了佛法的传承在那烂陀创建了一所佛教大学,这一所大学,在国际间曾风光一时,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齐聚一堂,僧侣穿行如梭,共学佛法以及世间法,这其中包括了七世纪时来自中国的玄奘大师……





1、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梵文:Nāgārjuna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2、圣天菩萨


圣天菩萨(生卒年不详,活动时期约公元3世纪),音译为提婆,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代表人物。因为他有一只眼睛失明,所以又被称为“片目天”(梵语音译为迦那提婆)。被佛教徒尊称为提婆菩萨。


圣天菩萨是大乘佛教中观派创始人龙树菩萨的弟子。他的出身不详,中观派的另一位重要学者月称菩萨认为,圣天生于南印度狮子国人(今斯里兰卡),而且是一位王子;而汉译的《提婆菩萨传》则认为他出生于印度南部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圣天菩萨从龙树菩萨处学习大乘般若之学。汉文资料说,圣天菩萨非常精于辩论。

圣天菩萨是许多重要的中观派论著的作者。他的著作的梵文原本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研究者能看到的是用汉语和藏语翻译过来的版本。但是对比可知,它们也不是完全翻译(尤其是汉译圣天著作)。圣天最有名的著述是《四百论》,一共有16品,中文翻译了后8品(所谓《广百论本》)。

还有很多著作被归入圣天菩萨名下,但较严肃的西方研究者认为他们不是圣天本人写的。


3、律藏大论师——功德光 


功德光为世亲菩萨四大弟子之一,精通律学,为律学权威。生于印度垌腊地区,世袭婆罗门种,年幼时即精通各宗派教义及大小四明,盛名流布,在垌腊无有出其名者。

虽已颇具盛名,但功德光仍时而对诸部教义存有疑惑,无法究竟释疑,因此决定寻访上师,广求诸义,后闻世亲菩萨盛名,遂往求见。时功德光请世亲教授,世亲菩萨不经思索,滔滔不绝、一一回答,于是对世亲菩萨生起不共信心,遂依止门下出家受具足戒。初习小乘三藏,得等同上师善巧,次世亲授以大乘三藏,以大乘等流故,生起对大乘殊胜不共信心,精进大乘,成就盛名与世亲菩萨无二。

菩萨精通三藏,特于律藏善巧,能在一时间,以心念背诵无量律藏经卷而不遗漏。后功德光回到垌腊地区,在当地建立寺院,有五千个弟子,其中有一千人在戒律成就与师相等,彼等持戒清净,连微细罪皆能不犯,因而感得龙天护持、国土祥和、五谷丰收。

时国王有一大臣为功德光的弟子,犯王法而为国王挖出眼睛,大臣失去眼睛痛苦不堪,祈祷:“上师救我!”后功德光为其加持并且自己启告三宝:“以我修行持戒果报,若其清净,请赐予眼睛如故。”大臣眼睛果失而复得。国王十分讶异并对功德光生起不共依止,永久护持五千比丘并作大供养。又一次,有一犯戒比丘求助功德光,时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一大火坑,坑内猛烈大火,告比丘往坑内跳,时比丘依信心力故,诚恳发露,不作思索即往火坑跃下,此时猛烈火焰却化成清净水池,比丘毫发未伤,并消了许多罪障。菩萨事后为其说法,后证阿罗汉果。功德光由上述成就及渡化因缘,世人称其谓精进持戒大律师。广释中说道:“圣说一切有部中持律大德功德光,出身婆罗门,为自他宗派大海中,彻底通达,饱餐如来戒律正法甘露味,成大智主。”

菩萨撰有律经、百一业经、菩萨地论之戒律品、律经自释等诠释。寿命久住达四百岁。



4、陈那菩萨(公元五、六世纪)


陈那菩萨(公元五、六世纪),大乘唯识宗佛教著名论师,为印度佛教“六庄严之一”。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新因明的创始人,后人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

陈那最初修习外道,又曾学小乘犊子部佛教,后来拜世亲菩萨为师,参学大乘佛教。另外,陈那也深通秘法。

陈那善辩才,曾以辩才挫败诸多外道,因而著称于世,曾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摩揭陀国境内)讲说《俱舍论》、唯识、因明等学,后受文殊菩萨点化而造《集量论》。

后来,陈那游历南印度,降服外道诸论师,复兴已荒废的道场。

陈那在世弘法时,造《真谛译解卷论》、《无相思尘论》、《取因假设论》、《观总相论颂》、《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因明正理门论》等等。

陈那后来在森林中的洞窟内示寂。

据《大唐西域记》卷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卷三以及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23章等记载,为南印度香至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先为小乘佛教犊子部信徒,后改学大乘。据说是世亲弟子。于南印度安达罗国作《因明论》,擅长因明比量,在与佛教以外其他教派的辩论中屡屡获胜,常在那烂陀寺讲《俱舍论》和唯识、因明学说。因受小乘佛教经量部的影响,主张“有相唯识”说。认为在识(能缘)的活动中,会变带出境(所缘)的影相;境有实体,能够使能缘识缘托而生。又从“量”(认识)的角度考察,提出“三分”说:识能够变带出被认识的境的影相,此名为“相分”;识能够认识境,此名为“见分”;识能够自己体认自己,此名为“自证分”。相分有实体,见分有行相,这种主张被称为“有相唯识”。陈那开始提出“境不离识”的主张,使“唯识无境”的唯识学在性质上有所改变。

改革因明学是陈那的最大贡献。他的因明学说被称为“新因明”。其改革要点有:①主张只有现量与比量两种认识,舍弃了圣教量、譬喻量等认识途径;②认为现量必须是纯粹的知觉,不带任何“名相”概念的分别作用;③将五支作法变为三支作法,删去合、结二支;④创制“九句因”以判定因的正确与错误,进一步充实了“因三相”的罗辑内容;⑤区分喻体与喻依,使同喻体与异喻体之间形成换质换位的关系;⑥提出“遮诠”说,强调概念通过否定事物矛盾性质以肯定事物自身的性质。这些改革,将正理派与佛教古因明的类比推理改造成为演绎推理,是印度逻辑史上的一大飞跃和转折。


5、清辨论师


清辨论师,昔印度一中观论师,龙树菩萨的弟子。著有《般若灯论》(即《中观宝灯论》),立自续因之理,创中观自续派见,为经部中观的创始人。《中观宝灯论》被诸大论师们共称为将一切班智达、成就者的修法窍诀归纳总汇的一部殊胜论著。


6、佛护(约470——540)


印度中观派论师,被尊为中观应成派之祖。只有一部《中论佛护释》传世。

2、3世纪时印度论师龙树菩萨所作《中论颂》,是中观派立宗之本,也是大乘佛教的义理基石。《中论颂》的偈颂体行文简略,不依靠注释几乎无法理解。最早的注释是4世纪时的青目释《中论》与《无畏疏》。两部注释多为随文解义,较为简略,且同质部分占一半以上。在瑜伽行与因明学的思想背景之下,以佛护为始,印度论师开始更为系统地注释《中论》和阐扬中观思想。

《中论佛护释》通过为偈颂补充推导过程而建立起归谬论证体系,即不正面立论,而是通过举出敌方论点的矛盾之处来表明自己的主张。这一思想体系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比佛护稍晚的清辨曾著《般若灯论》对这一方法提出批判。清辨援入印度当时流行的因明逻辑学,主张通过逻辑范式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而批驳敌方。

清辨对佛护的批判直接导致了“自续派”与“应成派”的分立。7世纪的月称又在《明句论》中讨伐清辨而推崇佛护。在西藏,伴随后弘期时月称著作的译介,以及后来格鲁派的兴起,佛护、月称的“应成”一系遂被奉为了中观正统。可以说中观派思想格局的形成,正是以反对或拥护佛护为分水岭,是发端于佛护,成型于清辨,巩固于月称。



7、月称菩萨


月称,藏文:达哇扎巴,梵文:萨那哈巴Candrakīrti。约7世纪中叶,古印度佛教僧人,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传说他出身于南印度萨曼多婆罗门种姓。少年出家,聪颖善辩,师承佛护的弟子莲花觉。精通佛护一系的中观学说。曾任那烂陀寺住持,并曾与月宫菩萨进行过辩论。后又在南方,弘扬佛法,兴建寺庙。最后逝于摩藩伽山。

他发挥了中观无自性学说,反对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不同意立自证分。承认有离心的名言外境,但认为无论是世俗谛、胜义谛外境都无自性,反对清辨的世俗谛有自性。他把龙树的缘起性空的理论发展成性空缘起,并发展了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以及佛果位的尽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理论。在方法论上,他发扬了佛护的传统,对论敌的观点采用归谬论证法,严格地只破不立,以破显宗。因此被称为“随应破派”或“应成派”。


8、寂天菩萨(Santideva约7世纪)


古印度佛教思想家。关于寂天菩萨的史实,有七种稀有传记,如颂云:“本尊生喜住烂陀,示迹圆满破诤辩,奇异事迹与乞行,为王降伏诸外道。”

寂天出身西印度古吉拉特国的皇族,其父亲被称为铠甲王,母亲被认为是金刚瑜伽母的化身,出生时,被称为“寂铠甲”。后至那烂陀寺依胜天大师出家,改名为“寂天”。

据说他整日吃饭睡觉冥想,无所事事,为同修所不耻,认为他败坏了那烂陀寺的学风,他们故意邀请他参加辩经大会,希望借此让他丢脸而自动离开那烂陀寺。但在寂天论师升座之后,开始诵念出他的著作,却震惊了那烂陀寺,大家都认为他是菩萨的化身。


这部著作就是他著名的《入菩萨行论》,相传他诵念到:“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慢慢升到半空中,最后没入虚空,大众只听到他不断的诵念声。后来他离开了那烂陀寺,至南印度修行传法,有许多神奇事迹传世。


9、阿底峡尊者(982~1054)


阿底峡(Atisa 982~1054),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生于巴格浦尔(另说班加尔或比哈尔)。11岁在那烂陀寺从觉贤学习佛学,旋去王舍城跟密教大师阿缚都底波陀学习密法,尔后又去超戒寺从那洛波钻研显密两乘。29岁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另说奥坦多补梨寺)从戒护受具足戒,学习戒律,又从法护学习显教经典

在1013年阿富汗的穆突起默德·伽塞尼的穆斯林军队最后一次侵入印度前,他去金地岛(今苏门答腊)从法称学习密法,并去锡兰(今斯里兰卡)钻研大小乘经论和密咒。44岁时返印度,出任超戒寺首座(大上座),声名极盛,与宝生寂、觉贤、阿缚都底波陀、动毗波、寂贤等人一起被称为“超戒寺八贤”。

阿底峡尊者的学说以显宗为主,提倡戒律,尊尚净行,著有《菩提道灯论》共七十颂,阐述从学法到成佛的修习内容和阶段。在藏传佛教后弘期还处于分散杂乱时期时,该书提出了对整个佛教的系统看法,为噶当派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阿底峡尊者主要著作包括《密宗道次第解说》、《菩提道灯论》、《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摄菩萨行炬论》和《发菩提心论》等50余种佛学论著,并与其他译师将10余部经典翻译成藏文。所著《八分医方》对西藏医学北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阿底峡尊者先后到阿里、后藏、拉萨、叶尔巴、桑耶、连巴、纳典、唐波且、聂唐等地传教、收徒、著书、行医。其弟子以仲敦巴、俄·雷必西饶、绛曲沃、仁钦桑布等最为著名。

阿底峡尊者圆寂后,其弟子建造聂唐寺,并将他对仲敦巴等人讲经说法的内容汇编为《噶当书》(分为《祖师问道录》和《弟子问道录》两部分),成为噶当派和后来的格鲁派高僧必读书。因宗喀巴继承和发展其学说,创立了格鲁派,故格鲁派又称为“新噶当派”。1076年阿里地方首领为纪念阿底峡尊者,在托林寺举行法会,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一件大事,史称“火龙年法会”。

作为西藏后弘期入藏弘法的印度著名高僧,阿底峡尊者对西藏佛教在10世纪后重新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0、寂护菩萨


印度佛教僧人。今印度比哈尔邦人。早年出家,为大乘佛教自续中观派创始人清辨的五传弟子,在当时印度佛教界以精于因明而知名。曾住那烂陀寺。743年受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之请入吐蕃传教,在拉萨主持翻译佛教典籍为藏文事宜。因受本教势力抵制,停留4个月,即去尼泊尔居住达6年之久。其间曾举荐莲花生入吐蕃传教。


749年再度至吐蕃,曾主持第一座建有僧伽组织的桑耶寺尊基仪式。建寺后,为7名贵族子弟剃度出家,史称“七觉士”。762年在埕蕃被马踢伤致死。其所倡自续中观派论点,对后世藏传佛教一些流派有直接影响。著有《摄真实论》等。



11、莲花戒(730?~780)


古印度佛学家。据藏文传记,他是那烂陀寺学僧,寂护弟子。762年寂护卒后,应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入吐蕃,参与汉印僧人顿渐之争。汉僧大乘和尚立顿悟说,认为佛教徒不必经过长期的修持,只要排除一切妄念(“无念”)即可顿悟成佛。莲花戒主渐悟说,认为修行必须经过不同的阶段,通过个人的长期精勤努力,修习六度,才能达到正智或无分别智的境界。这次争论的内容在敦煌出土的汉文卷子《顿悟大乘正理决要》和西藏的《五部遗教》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莲花戒在争论中取胜后,备受赞普和吐蕃佛教界的推崇,但遭到本教的嫉妒,传说被本教徒所杀。

莲花戒为寂护的《摄真实论》作《摄真实论注》;为《中观庄严论》作《中观明》;为法称的《正理一滴》作《莲花戒_编辑词条_百度百科正理一滴注》,另又为《稻秆经》作了注疏。前三者都有梵本和藏译传世,近代又被译成英语和日语。他著有《修习次第》,即宋施护译《广释菩提心论》,梵本三稿及藏译均存。

莲花戒的佛学思想追随寂护的中观瑜伽行见。他从中观派缘起性空的立场出发,融合了瑜伽行派的思想,在世界观上主张无相唯识,在方法上受到清辨、法称的深刻影响,对佛教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及前期中观派和瑜伽行派都进行了批评;并对婆罗门教弥曼蹉派的学说、顺世论的断灭论和时率等都进行了批判。他的佛学思想对藏传佛教显宗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12、证得信位解脱军


值得宗喀巴大师这般称赞的大德解脱军,从童年身入佛门而出家,也就精研三藏教典。他以心行两种如理依止圣解脱军座前,听受《大般若》的教授——《现观庄严论》与《般若二万五千颂》合解的论著,渐次精研其中要义——三士道次第。由此他对一切轮回世间,生起厌离的出离心,并生起推己爱他的真实菩提心,而证入大乘资粮道。

他为了渐次进入大乘道,专修至尊怙主弥勒约有十年之久。他想精通整个圆满大乘道体,亲见至尊怙主弥勒,并由这种加持力,而能迅速进入大乘诸要道,那是再好没有的。可是努力勤修,也未得见慈尊之面,向他者启问迅速得见慈尊的方法,依所说为净除罪障,以修护摩为佳的方便,建和息炉灶,请慈尊降临,供注烧一百二十万次之多,以此得亲见慈尊。渐次获得一切教证功德,极大增长。他依圣解脱军的教授,著作了广释菩提道次第诸要义的《二万五千般若广释》。宗喀巴大师称赞这位阿阇黎证得信位,是指资粮道而说的。

以此意乐修行菩提道次第的人们,应当谨向大德解脱军祈祷求加持;并应从依止善知识起,直到止观之间,所有菩提道次第诸要义,从《般若经》中获得定解,而生起坚定信心,一意精修菩提道次第。


13、弘般若道狮子贤


值得宗喀巴大师这样称赞的阿阇黎狮子贤(藏语生根桑波),他从往昔长远生中,发菩提心,学行伟大的佛子行,是为了在此赡洲中弘扬佛教的心要——般若教授,乘愿而来的一位大德。这位阿阇黎诞生在王族中,过去一些佛教史中说:这位阿阇黎住在母胎中时,母亲被狮子伤害,狮子食其母体后,留下腹中的婴儿而未食,并使婴儿平安地长起来。以此取名叫“狮子贤”。

他成年时全不留恋喧嚣的俗家,身入佛门,出家受圆满学事——比丘戒。精研一切自他宗义,成为彻底的善巧者,特别是对于寻求《般若》教义,能如常啼菩萨那样不顾身体辛劳,与生命危险,发奋勤求。一心想念何时才能对于《大般若经》教义,三乘道次第圆满道体,不被他扰,获得定解而奋斗。那时,大堪布寂护正是教主。以此他心行两种如理依止大堪布寂护,细研由至尊弥勒传来的般若教授,圣无著昆仲及圣解脱军所著诸论著;并精研圣龙树解释佛意所著的中观诸论。

他听受由佛世尊而至尊弥勒,而无著昆仲,渐次传来的广大行派的菩提道次第诸教授,及由佛世尊,而至尊文殊,而圣龙树师徒,次第传来的甚深观派的菩提道次第诸教授。对所闻教义菩提道次第诸扼要,反覆思考、衡量、细察;并为了使心中熟习,勤奋地串习其中所有缘念法门;由此对于佛法心要,三乘道次第圆满道体,生起了特殊的悟达。于是对数以千计的许多具缘信众,讲授《般若》教授。

他为了还须大弘佛教事业起见,在大堪布寂护前,求得修弥勒的方便,精勤以修,以此梦见有一身着黄色僧衣威仪端正的比丘对他授记说:“前往东方‘喀萨巴呢’去吧!”他也就依记别往所说地点,修观音斋戒法三天,而复观梦,在拂晓时梦见“阿敦达布”的毗哈罗山的更朵那的上空,云层空隙中,现出诸天神的上身正在作各种供养。问为何而作?答道:“是为至尊弥勒宣说《八千颂》,而作供养。”他细看了很长时间,也就看见了至尊弥勒,金色面容,顶上严饰一塔,右手作说法印。他立即顶礼供养,而启问道:“慈尊你所著诸论著,现时出有多种论释,当依从何种呢?”答道:“应当对于一切论释,很好地通达后,将合理的总摄起来,由你来摄集著作吧!”

他醒来复作了供养,为了寻觅著论时的施主,他从东方喀萨巴呢前往西方去的时候,正和达玛巴王听得阿阇黎狮子贤精于讲说《大般若》,派来迎接他的使者相遇。也就迎接他到恰瓦松(义为三庄严寺)佛寺中,为数以千计的僧伽大众,广传《般若》教授。由达玛巴王作施主,他遵从慈尊所授记,著作了《现观庄严论释明显义论》;及《现观庄严》与《八千颂》经论两合的教授——《八千颂广释》;以及随顺圣解脱军所著的《二万五千般若光明论》,摄《二万五千般若》要义的《八品论》;《摄功德宝释易知论》;《般若修法》;《真扎巴文法变格颂》等诸论著。

这位阿阇黎具足无比的悲智,及至尊弥勒的加持力,以此他所著的《明显义论》成为修菩提道次第人们的“般若正法眼”。他所著的《般若八千颂广释》,从扫除房舍起,直至修止观双运之间,所有三士道次第诸扼要,都如《般若经》中所说那样——何为道体、数目之决定为若干、次第应是如何等情况,开示得毫不紊乱,极为明显。并且从一一缘念法门中,修一缘念法门时,绝不舍弃其他缘念法门;而是于一一缘念法门中,具备圆满道体,全依慈尊的教授,突出地说出。开始从顺解脱道起直至最后“如金刚三摩地”修法,正对治“二现颠倒”已,证得一切智之间,以及证一切智已,由二十七种事业门,如何作利益众生事业之间,一切都全示说。以此对赡洲信众,作出了恩德无比的事业。

以此意乐修行菩提道次第的人们,应当谨向阿阇黎狮子贤虔诚祈祷求加持,并当再三地细读阿阇黎所著诸论著,使自我对所修菩提道次第诸要扼,获得坚固定解,任何邪魔恶友,都不能使此心依他而转变。



14、法称法师


法称大师,生于南印度巴拉蒙地区一户人家,全家都信奉当地的宗教——巴拉蒙教。他信奉佛教的因缘是得益于陈那的弟子自在军,在他那是听闻了陈那的《集量论》三篇之后,才渐渐领悟佛教的真实义理。在第一次听《集量论》时他就已经明白自在军的解说了,在第二次听后,他已经领悟了陈那造论的真实含义和教理,但他并没有完全了解陈那的整体学说。

后来,他为了推广佛教并折服外道,破除外道建立的论点,曾伪装身份到外道学者的家中工作,并因此而精通了“巴拉蒙教”的学说。后来得到国王的援助,写了七篇有关“因明”的论著,并写出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论典——《量释论》,这部论著的学问水平在当时来看是相当高的,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评价和重视。甚至遭到过一些无知学者的嘲笑,但法称并不在乎,后来他的弟子写了一部关于《量释论》的注释,但第一次他的弟子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真意,到第二次时才渐渐讲出一些他的精义,直到第三次注解才接近他的原著真义,但还是不怎么完全,不过得到了法称的认可而流传于世。

到这时,法称的学问水平才得到一个很高的评价(后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之一),不但是佛教徒,即使是“巴拉蒙教”和“佳伊那教”的信徒或学者,对他也是敬重礼让三分。在藏传佛教中,一般研究弥勒菩萨的五部论著时,也会注重研究法称的《量释论》。法称还著有《吉祥摄轮修法》、《金刚萨修法》等密宗经典。

近代欧、美诸国的学者,都比较重视法称大师的理论体系。不但是佛教徒,即使是“巴拉蒙教”和“佳伊那教”的信徒或学者,对他也是敬重、礼让三分。


15、释迦光大师


释迦光大师,戒律,代表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与行持标准,是佛教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古以来,凡德高望重的佛教徒,必定是持戒精严、自律爱他,因而深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16、无著(梵文转写:Asanga


无著(梵文转写:Asanga),音译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罗人,约生活于公元4世纪,古代印度佛教高僧。他和弟弟世亲(梵语转写:Vasubandhu)是印度瑜伽行唯识学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著为婆罗门种姓,出身健驮逻国,自小受完整婆罗门经典教育,但受到佛教影响,于小乘化地部出家为僧,修行空观,但一直无法领悟。后得到中印阿逾阇国弥勒的教导,悟入大乘空观,成为龙树菩萨之后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论师之一。

传统上认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从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瑜伽师地论》并传述后世[3]。但也有人认为,弥勒是中印度一名与弥勒菩萨同名的论师。此外他的作品有《显扬圣教论颂》、《顺中论释义》、《金刚般若经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


17、世亲菩萨(梵语:Vasubandhu)


世亲又名天亲,梵名Vasabandhu,音译婆薮槃豆,是无著的异母弟,生卒年代约在公元三八Ο至四八Ο年间。陈代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称他:“于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典,师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

据说世亲为了取舍阿毗达摩一系理论,他曾匿名化装,到有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城,学习有部教理四年,后来回到富娄沙富城,用经量部教义,批判有部,集众宣说。且随讲随写,著为《阿毗达磨俱舍论》。此论一出,颇有争论,而无能破之者,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

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其兄无著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命弟子于邻室宣读《华严经·十地品》,世亲闻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扬小乘诽谤大乘的错误,要割舌以谢过。无著对他说:“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广造论释,宣扬大乘,而大成了唯识宗。世亲约于八十岁的时候,在阿瑜遮那国圆寂,时其兄无著圆寂已二十余年。

他遗留的著作很多,与唯识学有关的,计有《摄大乘论释》十卷,《辨中边论释》一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颂》一卷,《大乘五蕴论》一卷,《百法明门论》一卷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63

帖子

154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45
沙发
发表于 2014-10-28 08:30:3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