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悲喜舍什么意思? 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还存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正以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分享
评论(2) | 43 2
解汝兰| 来自团队:楞严大会
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
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名曰大慈。何以故?善男子,最极恶者,名一阐提。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
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可细看看佛经详解。
《大般涅槃经· 梵行品》
(节录)“复次,善男子,复有梵行,谓慈、悲、喜、舍。”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多修慈能断瞋恚,修悲心者亦断瞋恚。云何而言四无量心?
········
佛告迦叶:“善男子,诸佛如来为诸众生所宣法要,其言秘密,难可了知。或为众生说一因缘,如说何等为一因缘?所谓一切有为之法。善男子,或说二种,因之与果。或说三种,烦恼、业、苦。或说四种,无明、诸行、生与老死。或说五种,所谓受、爱、取、有及生。或说六种,三世因果。或说七种,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及以爱、取。或说八种,除无明、行及生、老死,其余八事。或说九种,如城经中,除无明、行、识,其余九事。或说十一,如为萨遮尼揵子说,除生一法其余十一。或时具说十二因缘,如王舍城为迦叶等具说十二无明乃至生、老病死。善男子,如一因缘,为众生故,种种分别,无量心法亦复如是。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如来深秘行处不应生疑。
“善男子,如来世尊有大方便,无常说常,常说无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不净说净,净说不净;我说无我,无我说我;于非众生说为众生,于实众生说非众生;非物说物,物说非物;非实说实,实说非实;非境说境,境说非境;非生说生,生说非生;乃至无明说明,明说无明;色说非色,非色说色;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善男子,如来以是无量方便为调众生,岂虚妄耶?善男子,或有众生贪于财货,我于其人自化其身作转轮王,于无量岁随其所须种种供给然后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贪著五欲,于无量岁以妙五欲充足其愿,然后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荣豪自贵,我于其人无量岁中为作仆使,趣走给侍得其心已,即复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性悷,自是须人呵谏,我于无量百千岁中教诃敦喻令其心调,然后复劝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来如是于无量岁以种种方便,令诸众生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虚妄耶?诸佛如来虽处众恶,无所染污犹如莲华。
“善男子,应如是知四无量义。善男子,是无量心体性有四,若有修行,生大梵处。善男子,如是无量伴侣有四,是故名四。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瞋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瞋恚众生。善男子,以是义故得名为四,非一二三。善男子,如汝所言,慈能断瞋,悲亦如是,应说三者,汝今不应作如是难。何以故?善男子,恚有二种:一、能夺命,二、能鞭挞。修慈则能断彼夺命,修悲能除彼鞭挞者。善男子,以是义故,岂非四耶?复次,瞋有二种:一、瞋众生,二、瞋非众生。修慈心者断瞋众生,修悲心者断非众生。复次,瞋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修慈心者断有因缘,修悲心者断无因缘。复次,瞋有二种:一者、久于过去修习,二者、于今现在修习。修慈心者能断过去,修悲心者断于现在。复次,瞋有二种:一、瞋圣人,二、瞋凡夫。修慈心者断瞋圣人,修悲心者断瞋凡夫。复次,瞋有二种:一上、二中。修慈断上,修悲断中。善男子,以是义故则名为四,何得难言应三非四?是故,迦叶,是无量心伴侣相对分别为四。复以器故,应名为四。器若有慈,则不得有悲喜舍心,以是义故,应四无减。善男子,以行分别故应有四,若行慈时,无悲喜舍,是故有四。
“善男子,以无量故亦得名四。夫无量者则有四种:有无量心有缘非自在,有无量心自在非缘,有无量心亦缘亦自在,有无量心非缘非自在。何等无量有缘非自在?缘于无量无边众生,而不能得自在三昧,虽得不定或得或失。何等无量自在非缘?如缘父母、兄弟、姊妹欲令安乐,非无量缘。何等无量亦缘亦自在?谓诸佛菩萨。何等无量非缘非自在?声闻、缘觉不能广缘无量众生,亦非自在。善男子,以是义故名四无量,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乃是诸佛如来境界。善男子,如是四事,声闻、缘觉虽名无量,少不足言;诸佛菩萨则得名为无量无边。”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实如圣教。诸佛如来所有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世尊,颇有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得慈悲心,非是大慈大悲心不?”
佛言:“有。善男子,菩萨若于诸众生中三品分别:一者、亲人,二者、怨憎,三者、中人。于亲人中复作三品,谓上中下,怨憎亦尔。是菩萨摩诃萨于上亲中与增上乐,于中下亲亦复平等与增上乐,于上怨中与少分乐,于中怨所与中品乐,于下怨中与增上乐。菩萨如是转复修习,于上怨中与中品乐,于中下怨等与增上乐。转复修习,于上中下等与上乐,若上怨中与上乐者,尔时,得名慈心成就。菩萨尔时,于父母所及上怨中,得平等心无有差别。善男子,是名得慈,非大慈也。”
“世尊,何缘菩萨得如是慈,犹故不得名为大慈?”
“善男子,以难成故不名大慈。何以故?久于过去无量劫中,多集烦恼,未修善法,是故不能于一日中调伏其心。善男子,譬如剜豆干时,锥刺终不可著;烦恼坚硬亦复如是,虽一日夜系心不散,难可调伏。又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瞋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是故此心难可调伏,以是义故,不名大慈。复次,善男子,譬如画石,其文常在,画水速灭,势不久住;瞋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画水,是故此心难得调伏。如大火聚,其明久住,电光之明不得暂停;瞋如火聚,慈如电明,是故此心难得调伏,以是义故,不名大慈。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名曰大慈。何以故?善男子,最极恶者,名一阐提。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善男子,唯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不必能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间者。善男子,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以是义故,名大无量。”
·········
也可看看维摩吉经。有关于慈悲喜舍解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