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14:0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日常法师益西彭措堪布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汇编》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
      菩提——此处菩提为三种菩提(声闻、缘觉、佛菩提)中的佛菩提,亦即大乘究竟佛果。菩提之体性,有断、证二分,亦即烦恼障、所知障之垢染无余清净之断菩提;以及如所有与尽所有一切诸法现量证悟之证菩提。《宝性论》云:「佛性是由无别异,清净妙法所安立,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何为胜义如来之体性?弥勒菩萨言:佛之体性是由自心清净之中一切无别而安住,最终无余清净客尘障垢,具有两种清净之妙法所安立。若从断证二分而言,即为犹如日轮自性光明的智慧光明(证德)与虚空本来清净之二障清净(断德),如此具足证圆满与断圆满之体相。《大乘庄严经论》云:「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一切难行已经行持,一切善根已经集聚,一切时劫已经经历,一切障碍已经断除,由此成就一切种智,此即为佛陀之身。此论菩提品中亦宣说大菩提之体性:「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前二句宣说断菩提,后二句宣说证菩提。从断菩提而言,何时相续中,已无余清净烦恼障与所知障,法性真如极为清净之体相,即大菩提;从证菩提而言,于证悟法性之中毫无动摇之同时,无勤任运遍知一切有法之智慧自在体性身,即大菩提之自相。以上从断证二分诠释菩提之体性,具可参阅《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中之九种义;《宝性论》中之八种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之六种义。若对菩提果能生起胜解,相续中定会生起求证无上菩提之善法欲。
      菩提可分为三类: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提。如《宝性论》云:「彼者分类由深广,大自性三功德法,当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报化三身。」对于大菩提,从功德甚深难以测度方面,安立为法身;从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故而广大方面,安立为报身;从契合众生根机而作利他故是大自性方面,安立为化身。法报化三身亦可摄为二身,即胜义菩提法身与世俗菩提色身。报身与化身即世俗菩提色身,因为报身是于近之清净眷属(一至十地菩萨)前显现的真实色身;化身是于远之不净眷属(凡夫、声闻、缘觉)前示现的色身影像。是故,报化二身均摄于世俗菩提色身中,如《宝性论》云:「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又云:「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
      道次第——道次第含义可从几个角度诠释:(一)按《现观庄严论》之观点:「道」指甚深与广大二道。「次第」指深广二道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中的修行次第。(二)按《入行论》之观点:「道」指菩萨行所依之菩提心,以及依此发起的六度万行,亦即愿行两种菩提心之修行。「次第」指安住不放逸后行持布施、持戒等;或为安住不放逸等,然后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三)按《道炬论》与本论观点:「道」指三士道,即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不共上士道。「次第」即在具足共下士、共中士道次第之前提下,修学不共之上士道,亦即以下士道、中士道为基础,于此基础上修不共上士道。
      以理安立「道」:《道炬论》与《广论》中所讲的甚深与广大之智慧为正道,因其为能够到达果地菩提之现证故。以理安立「次第」:即前因后果之因果次第。三士道所摄一切道须次第产生,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譬如,一棵树的根、茎、枝、叶、花、果六个阶段,须次第产生:以树根为因而有树茎;以树茎为因而有树枝,如是依次产生树叶乃至花果等。同理,三士道之修行,唯完成前前,方能进入后后,此为次第决定之  道之比喻,即能到达目的地之大路。《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盘路,乘此能往涅盘城故。」本论所说之三士道即为能从凡夫地通向涅盘之道路,为行人所应走的圆满成佛之路,故名菩提道。
      决定之比喻:(一)《陀罗尼自在王经》中以净治摩尼宝之过程为喻:譬如,一善巧摩尼宝之大师,若得不净之摩尼宝,他先以灰洗摩尼宝,又以黑发之布擦拭,再以辛辣味之浆水洗,完后复以布裹住木棒擦拭摩尼宝,此道工序完成后续以药水洗,后再以细软之布擦拭,最后彻底远离铜铁等细垢。此喻意为:我等欲成就离垢清净之断菩提,应如此按次第不断净化自相续,先除粗垢,后遣细垢,最后再除极细微之障垢。因断障具有从粗到细逐渐遣除之决定次第,故以此净治摩尼宝之过程为喻。以三士道而言,首要遣除对现世五欲之耽着,才能为后世安乐而取舍因果,趣入下士道十善业之修行;复次,须遣除对三界有漏安乐之耽着,方能生起出离心、修戒定慧,趣入中士道之修行;之后,须遣除仅为己求解脱之小乘发心,如此才能修习菩提心,趣入上士道六度四摄之修行;最后,要遣除对人法之实执,才能真正超越轮涅,获究竟解脱。因此,首需遣除前前粗大之耽着,如是方能趣入后后之修行,具有如此决定之次第。(二)其它经论中以阶梯比喻次第:如同阶梯从下下通往上上,唯经过下下之台阶,方能到达上上。若未经下下,则不可能无因而至上上,因此,下下为上上不可或缺之基础。相反,若能按次第一阶阶经过,自会达上上。
      就本论而言,法尊法师曾以下士道为例,宣说次第决定之理。法尊法师言:「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之基础,须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故最先说。趣入佛法后,即须思维有暇圆满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者,即三士道。若不能脱离恶趣,即无修学佛法之机缘,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若对现世五欲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贪求还不能止息,三恶趣之苦还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厌三界苦,勤求出离。故最迫切者,也是浅易者,应当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贪着现世五欲,于后世安乐就不能起猛利希求,于三恶趣苦也不能生真实怖畏;故先应思维人身无常,才能怖畏恶趣,由怖畏恶趣,才能至诚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修善;由此才能远离恶趣。」
      广——「广」之含义可从三门诠释:(一)本论能诠教理众多,故所诠意义甚广,凡从初发心学佛直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次第,无一不圆满具足,故名为「广」。克主杰曾赞叹道:「阿底峡尊者所传的菩提道次第教授,比如教典派、教授派等,虽有多种《道次第》,但要如宗大师广略二论中所说道之总体与一一支分,过去西藏未曾有一人能如此宣说,故应知此为大师不共希有之善说。」如是,从总体或一一支分圆满抉择,唯本论具有如是殊胜功德,故从能诠与所诠广大角度名为「广」。(二)本论所化根机甚广,包括下、中、上三类根机,此三类根机皆可依修学本论而趣入。下、中根者首先修学下士、中士道,奠定基础后,方能渐渐趋入上士道修行。上根者欲趣入上士道修行,亦必须圆满下、中士道之支分,故亦应先学共下士、共中士之道。因本论针对的所化范围甚广,故名为「广论」。(三)相对《菩提道次第略论》而言广大:本论中,对每一科内容皆先依正理成立,后广引经论证明;对疑惑处,以易解之比喻说明,打破各种邪见;再引嘎当祖师语录显发其中义理,最后再总结要义,以广而细之方式层层递进解释,而《菩提道次第略论》则省略了破立与教证等,故相对而言「广」。
      论——内道之论具改造与救护二义。此部《广论》可以不断改造我等内心,从世俗角度而言,是将耽着今生之心改造成希求后世安乐之心;又将沉迷轮回之心改造成追求解脱之心;再将仅求自己解脱之自利心改造成唯愿众生离苦得佛果之菩提心;最后从胜义角度而言,是将执人法之分别心改造成证悟法界之胜义菩提心。如此将有情从三恶趣救护至人天善趣;再从人天善趣中,救护出离生死苦海;最后从小乘果位中救护至无上佛果。故本论具足改造与救护两种殊胜功德。


    5.释顶礼句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语)
    敬礼尊重妙音(汉译)
    日常法师广论浅释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实际上它是梵文的藏音,这里我们把藏音用中文表达。就像汉系佛法中有很多名词,写的是中文,可是它实际上保留了梵文的发音。我举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南无阿弥陀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几个字是中文,只是把印度梵文的发音用中文表达出来。「敬礼尊重妙音」就是「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的汉译,翻成汉文的话,「南无」二字就是敬礼,「姑如」就是尊重,有的时候称为上师,就是最尊贵的老师。「曼殊」是妙,「廓喀耶」是音,实际上这就是文殊师利菩萨。   
      凡是造论前面一定有归敬,为什么要这样呢?有几个意义:第一,在西藏对佛法最有贡献、最了不起的藏王,第一位是松赞冈布,他的年代相当于我们初唐时候,他曾经娶汉地的文成公主。再传了几代,又有一位王叫持松德贞,论前归敬就是这位藏王订立的。佛法真正进到西藏是在持松德贞王的时代,莲花生大士、静命论师都是在那个时代入藏的。他们制定了一个轨则,对于造论,论的前面应该归敬哪一尊佛、菩萨,规定得很清楚。因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而「论」是专门辨别经义内涵、增长智慧的,所以归敬文殊菩萨是依着藏王遗下来的制度。第二,因为佛法要留传下来,多少都会有障碍,所以要祈求佛菩萨加持,消除一切的障难,使所造的论能够圆满。因为它有几个意义,所以论前面有这样的归敬。   
      像这样了不起的大师们还要去归敬,祈求能净除障碍,加持使他造论圆满;现在我们凡夫要去学、去听,是不是更应该祈求净除障碍,使我们学得圆满?从这地方我也体会到,我们学的人更应该在一开始时很至诚恳切地归敬,祈求大师(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加持我们,使我们的学习能够免除种种障碍,步步增上,达到究竟圆满的程度。至于到底会有些什么障碍、要学些什么,后面学下去我们会渐次地了解。一方面祈求佛菩萨的加持,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努力,这样的话,障碍会渐渐净除、资粮会集聚。 
      以上是归敬自己的上师。本论是宗大师造的,之所以归敬文殊菩萨,一方面固然是藏王留下的规矩,实际上宗大师造论完全是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在他的广传上面有说明。这是值得我们效学的,修行要到这种程度才算是安全了,只要一祈请,佛菩萨亲自现前,所有的问题都会指点我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