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4-19 20:42:19
|
只看该作者
续-《●[南亭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话》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等到姚苌死了,他的儿子姚兴即皇帝位,才想起吕光迎请罗什法师的事。于是又派兵攻打凉国,消灭了吕光的儿子吕隆。把罗什法师迎回秦国,奉为国师,供养于逍遥园,招集国内有道学的僧众,帮助他翻译佛经,译场的人数多至三千。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称为什门四杰。先后翻译经论,共三百八十余卷。流传最广而为人所爱读的要算法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以及现在讲的阿弥陀经。
在翻译经论的期中,皇帝姚兴,常常到译场参观,或帮助校正字句,或和罗什法师闲谈。姚兴对于罗什法师的智慧,可算崇拜到极点。他有个最有趣味的想法,他认为法师这样大的智慧,如果死了,则智慧种子就断绝了。于是选了十个宫女,强迫法师接受,要他传下智慧种子。法师为维持佛法,不得而已的受了。因此就另外建筑了华丽的住宅,供给他居住。过去高僧说他会破戒的话,到此也应验了。这一段事实,是佛教历史上有的。
但还有一段罗什吞针的说法,就是因为罗什法师与宫女同居,引起一班青年僧的误会,以为戒律可以不守。罗什法师急了,因为戒律是佛教的基础,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教,这个规定不能不维持。所以罗什法师有一天,陪著大众吃饭的时候,他装了一碗缝衣服的针,一口一口的把他当饭菜吞下去。大众见到这个奇异的举动,都惊得目瞪口呆。罗什法师开示大众说:你们能这样,就可跟我学,而不需要戒律。如其不能的话,应当谨守戒律。这是千古流传的一段嘉话。
罗什法师将要入灭以前,曾经对佛发愿说:如果我所译的经论,不违背佛意,则我死以后,我的舌头不会因焚身而烧坏。后来他入灭以后,为他火葬,果然舌头完整,据说罗什法师,是七佛译经之师,足见他所译的经,至今为人所欢迎,当然是生有自来,非为等闲了。
各位听众!佛说阿弥陀经,上次已将经的名字和翻译人的名字讲过了,今天开始讲经文。经文开头的三句,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三句话,简单的说:就是,如这一部阿弥陀经,是我阿难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来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呢?有一个时候,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居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说的。
如是我闻,这几句话,似乎是每一部经上都有的,好像儒家的大学、中庸、论语,开口都有个子,程子曰,或子曰,这就是表示大学中庸开端数语是程夫子说出来的,论语,多半是孔夫子说的,佛经上有一个如是我闻,就表示是佛说的。
佛经固然都是佛说的,可是佛在说经的时候,当时并没有记载下来,当释迦牟尼佛将要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是佛的堂弟,在佛的左右,充当了三十年的侍者,他的记忆力很强,他对佛说的经,差不多都记得很清楚。所以释迦牟尼佛,每一部经说完的时候,都嘱付他将来负责流传。现在眼看释迦牟尼佛,将要涅槃了,他哭得很伤心。有一位同学师兄弟,名字叫阿泥楼豆的,劝导阿难说:阿难!这不是哭的事,诸佛的涅槃,这是必然的道理,哭有什么用呢!佛一向很看得起你,常常叮嘱你流通他的教法。现在他老人家要离开我们了,你应当去请问他老人家以后的事怎么办。阿难这才如梦初醒的,揩揩眼泪水,向阿泥楼豆尊者说:师兄!我的心乱得很,我不知从什么地方问起,请你教我罢!阿泥楼豆尊者说:我教你去请问他老人家四点:
第一、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皆依佛住,佛涅槃以后,我们依靠什么?第二、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涅槃以后,我们以谁为师?第三、一般不守规矩的师兄弟,佛在世的时候,有佛降服他们,佛涅槃后,我们用什么办法?第四、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我们将来记录的时候,在经文的头上,应当安一个什么符号?以取信于天下后世的人。
阿难尊者,接受了阿泥楼豆尊者的指教,走到佛的床前,行过了礼,合起掌来,以上面的几个问题,提出来请问。
释迦牟尼佛,赞叹阿难陀说:阿难!你好!你好!你能担当大事。现在我告诉你:第一、佛涅槃以后,你们大家,皆依四念处住。第二、佛涅槃以后,你们皆以戒为师。第三、一班不守规矩的师兄弟,你们不要理他,不和他同住。第四、一切经文的前面,皆要安插‘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和些什么人在一块儿就好了。
各位听众!前面的三点,我们不去讲他,第四点,就显出每部经典前面的如是我闻是怎样的一个来由了。
至于安一个如是我闻,有什么作用,现在且不去讲他。仅照文义方面来说:就是如像这一部经,是我阿难亲自从佛口里听来的。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听来的呢?一时,就是有一个时候。为什么不指定是某一年或某一日呢?因为佛说法的地方,有在天上,有在龙宫,有在人间。人间又有几十个国家,每一个国家的历法,又不尽相同,如果记实了,反而显得乱七八糟。所以直截痛快的定个一时,就是说者可以说,听者亦要听的时候。‘佛在’的佛,就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佛在什么地方说的呢?佛在舍卫国。舍卫国是中印度的一个国家的名字。舍卫国有一大花园,叫做祇树给孤独园。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在这里说的,说起这个祇树给孤独园来,到也是很有趣味的事。祇树的只,是舍卫国王的太子,名叫只陀。给孤独,是舍卫国王宰相的名字,他是一个慈善家,他的财产丰富,人很慈悲,经常喜欢救孤恤贫,所以全国人都称他为须达长者。须达,译成国语,就是给孤独的意思。给孤独长者,因为到王舍城的宰相家,为他儿子定亲事,奇巧遇到他亲家翁请佛供养说法,给孤独长者,亲眼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威仪相好,大众弟子,彬彬有礼,雍容自在。又听到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入情入理,从心底上生起了无限的恭敬与仰慕。于是请他的亲翁介绍,礼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去说法,释迦牟尼佛是有求必应的,马上嘱付他说:你回去将精舍建筑好,我随后就来。给孤独长者欢天喜地的回到本国,马上选择地点,准备材料来大兴土木。但适合条件的地点,实在找不出。最后找到只陀太子私人所有的花园。那花园既为太子所有,当然是既宽且大,不离城市,又不在城市,可以说是城市山林。花园里是树木蓊郁、百花具备,池沼水鸟,亭台楼阁,式式俱全。给孤独长者,欢喜赞叹不已。但是,这园子是太子的私产,他又是半个主子,怎好向他开口呢?然而因为请佛说法,逼不得已,走访只陀太子,先把释迦牟尼佛称赞一番,然后,把这问题提出来,很婉转的向他商议。只陀太子起初坚执不允,经不起他一再的要求,于是想在金钱上把他难住。因而和他说道:你既坚决要买我的花园,你能把地面上铺满了金子,我就给你。给孤独长者,一听到太子开出价钱来,满心欢喜,很干脆的答应他说:照办,照办,长者回到家里,抱金库打开来,饬令工人,不到几天,真的拿金子把地面上铺满了,然后请太子亲自去验收,太子起初不相信有这回事,但事实胜于雄辩,走去一看,真的满园金光闪灿,不禁大吃一惊。然而言既出口,收不回来,只好做个人情。同时也钦佩他仰慕释迦牟尼佛的诚恳,想必释迦牟尼佛是个了不起的人,不如也行个布施。于是向给孤独长者说:好罢!你既出金子买了我的地,我把地上的树木花草,一切的设备奉送,就算是我的功德吧!给孤独长者,大喜过望。因为是给孤独长者的园子,只陀太子的树,所以就叫做祇树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园子买好了,画好了图样,还请舍利弗尊者来监工指导。后来,释迦牟尼佛在这园子里,住了不少的时候,说了很多的经,度人无量。所以经上说: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真是大功德啊!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从与大比丘僧起,一直到及释提桓因等一大段,皆是说明当时在祇树给孤独园里的一班听众。佛的说法,都是说给弟子们听的,没有听法的弟子,佛说给谁听呢?当时在祇树给孤独园里的听众,有比丘众,菩萨众,天上的天众。与大比丘僧,就是指明了三众中的一种。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标明比丘僧的人数。
与者,和也或同也。就是佛不只是一个人,还和了一班大比丘僧,都住在祇树园里。什么叫做比丘僧呢?佛的弟子有四种:一比丘僧,二比丘尼,这是出家的男女弟子;三在家男居士,四在家女居士。与大比丘僧,是表示出家的男众。比丘译成国语,是乞士,怖魔,破恶的三种意思。佛的制度,出家的男女,不许保有财产,不许做官,做生意,甚至种田,应该乞化为生。因为这样才可以专心用功办道,所以叫乞士。怖魔者,魔是坏人,因为比丘,不蓄财产,正直守戒,坏人没奈何他,而且都怕他,这就是一正改百邪的意思。同时比丘必须遵守佛所制定的二百五十条戒,不做一切恶事,所以叫破恶。具备这乞士、怖魔、破恶的三个条件,才能叫做比丘。不过乞士的生活,在中国的风俗上是行不通的,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就改变了。但是,如果把怖魔,破恶的两个条件保持完整,仍不失为佛教的好人。这一班比丘为什么皆称大比丘呢?大字固然是一种尊贵的称呼,如大中华民国的大。同时这一班比丘不是仅仅乎学小乘自利的人,他们都能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的,所以称大。比丘僧的僧字,译成国语,是和合,就是遵守佛戒,和合同住的意思。然而这一班大比丘僧有多少数目呢?千二百五十人俱。俱者就是同住,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经常跟著释迦牟尼佛在一起住的。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上面这千二百五十人,都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他们都是已经证到大阿罗汉果的圣人。他们的名字、人品、道学,都是大众所知所识,而公认他们为了不起的人了。
什么叫做大阿罗汉呢?阿罗汉译成国语是‘无生’‘应供’‘杀贼’。比丘是罗汉的因,罗汉是比丘的果。按杀盗淫妄,是生死根本,比丘奉行佛所制定的戒条,净修梵行,断去了生死的根苗,证得了阿罗汉以后,不再受生受死,所以叫无生。贪嗔痴爱的烦恼,能够贼害我们的法身慧命。比丘奉行佛戒,用禅定的工夫,控制住自己的心理,如看守猿猴一样,断尽了烦恼,犹如将盗贼杀死,再不被他破坏,所以叫杀贼,阿罗汉,在当比丘的时候,专行乞食的生活,勤修梵行,不起贪嗔痴,不造杀盗淫,所以到了证果以后,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所以叫应供。这等于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特殊贡献的人,应当由政府担负他的生活费用一样。大者,因这千二百五十阿罗汉,皆是群众中的上首,有辅助世尊,弘扬教法的功劳,所以称大。既然是群众中的上首,当然为众人所知所识,所以又称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
上文说: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哪末!是那些阿罗汉呢?由长老舍利弗以下,共举出十六位阿罗汉来做代表,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阿罗汉,我们经常都称罗汉,大庙的大殿上两旁边所供的那一排一排的金人,那都是罗汉。我们的习惯,称这许多阿罗汉叫尊者,就是说:他们都是很尊贵的。下面我都称他们为尊者,请各位记住。这十六位尊者,让我一一讲给各位听:
第一位、长老舍利弗。长老,是年纪很大,修行的年代很久,道德学问,都居在一等的地位,所以称为长老。但长老的这个尊贵称呼,不只是舍利弗一人,第二位也可以称长老目犍连,乃至第十六位长老阿冕楼陀。所以长老的两个字,是一直贯下去的。
舍利弗的舍利,译成国语是鹙鹭,弗字译成国语,是儿子的子。鹙鹭是一种鸟儿的名称,这一种鸟儿的眼睛锐利得很。舍利弗的母亲,生下来眼睛像鹙鹭一样的锐利,所以取名叫鹙鹭。印度人又有带上父母名字而为儿女取名字的风俗,因为舍利弗是鹙鹭的儿子,所以叫鹙鹭子,有时略去一个字就叫鹙子。
舍利佛的母亲,很有学问,辩才也好。舍利弗的母舅,学问更大。常常欢喜与舍利弗的母亲辩驳道理,但总是舅舅打胜仗。自从怀了舍利弗在肚里,他母亲就常常胜利,他母舅考虑到,他现在怀了外甥在肚里,智慧顿然的大了起来,这外甥必定是个大智慧的人,假如他出世长大了,我和他辩论起来,到那时辩论不过外甥,岂不丢人。于是入山十八年,专门读五印度的书,连指甲都没有空来剪,指甲长得很长,所以后人都叫他做长爪梵志。舍利弗出世以后,八岁就读遍了五印度的书,十六个国家里的学者都讲他不过。可是舍利弗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和目犍连两人是好朋友,两个人曾经互相约定说:我们如果遇到更好的法门,都要互相告诉,不得独享。有一天,目犍连在路上碰到一个著袈裟的比丘,手上拿了锡杖,走在路上,嘴里唱著了。他唱的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目犍连听到这几句话,直如轰雷一样,震动了他的心弦,觉得从来没听见过,马上心开意解,证入了缘生的性理,成了阿罗汉。随时请问那比丘的名姓。比丘说:我叫马胜。又问,你这话是那里学来的?比丘说:是我师释迦牟尼佛独特的见解。目犍连很快的找到舍利弗,告诉他这话,舍利弗一听也顿然大悟。两人于是同去见佛,随时出家当了比丘,七天就精通了佛法,所以佛称他为智慧第一。并且把他们各各所领导的学生,也都接引出了家,都在千二百五十人之内。
舍利弗的母舅,长爪梵志,等他读好了书,回来准备和外甥辩论的时候,舍利弗到已经随佛出家了。他不相信,他以为还有什么人的智慧,能超过他的外甥,那真是怪事。于是去和佛辩论,辩论的结果,是惨遭失败,他因而也出了家,当了比丘。这是舍利弗出家的故事。
各位听众,阿弥陀经在上次已将长老舍利弗一句讲完,今天讲到第二位尊者‘摩诃目犍连’。
摩诃译成国语,为大小的大。目犍连,译成国语为采菽氏。连贯起来说:就是大目犍连,或大采菽氏。这位尊者,在释迦世尊座下的诸大弟子中是神通第一。
其实,目犍连是姓,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树木的名字,他的母亲没有儿子,因祷告拘律陀树神而生的,所以就叫他拘律陀。什么叫神通呢?神者变化莫测,通者无障无碍。比如说:我们生下来是男人,决不会顿然变成女人;生下来是女人,也不会顿然变成男人,得神通的人。可以随意变化,所以叫变化不测。我们走起路来,稍远一点的就得要乘车;遇有江河阻路,必得要乘船。即使现在有飞机,可以飞越海洋、高山峻岭,但还离不开物质,机件失灵,马上就出乱子。何况乎一道墙壁,就能阻碍我们的出路;一张纸头的障隔,我们就看不见。得神通的人,飞行自在,山河不能为阻,眼睛能远视,耳朵能遥闻,所以说:无障无碍谓之通。目犍连尊者,曾经降过毒龙。和外道斗法,曾经移过山。琉璃王诛释种的时候,他曾把佛陀的亲戚故旧,摄在吃饭的钵里,伸手举到梵天以上,而想救活他们,所以叫他做神通第一。
第三位尊者是‘摩诃迦叶’。
摩诃,仍然译为大,迦叶,译成国语为饮光,是他的姓,名字叫毕波罗。在释迦世尊的大弟子中,是头陀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