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温州机场买了这本书! 里面动人的笔录感动了我,让我觉得柴静是一个伟大的记者,至少在记者当中是这样的。她的思想高度可以上升到一个层次,这本书的背面写着,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果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我自我认为的我靠这本书才基本上了解了这个国家的样子,至少感觉有点兴奋。这本书报道了非典,土地,卢克安,…,等等许多标志性的新闻案件,有她的感想和新闻当事人的对话。里面有句话我记得很深,在叙述药家鑫那个事件,他是这么评论的, “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感觉新鲜!后面标志性的说了一句总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精辟! 在第二章中就写了她在非典期间到各处采访的经历,我有个很感动的瞬间,她妹妹给她送东西,两人在路灯照耀下,隔着一段距离,她妹妹把东西放路灯下,然后对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这话让我感动,我猜这可能在以后柴静的记者生涯中,对柴静融入各种人的采访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柴静是山西人,在她的眼里,山西环境差。从这一章里,基本上能体会到她的那种似睡非睡的乡情。在采访卢克安的那一章,她似乎更加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德国人而觉得自己成长。卢克安确实伟大!柴静对一个国家的报导确实超乎常人的想象,采访的基本上是不起眼的事例,但却获得巨大的成功,这是她的慈悲的母性造成。虽然文章里他的领导不这样认为,但从她这本书的封面,确实可以看出一点,她爱的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情感。毋庸置疑,她是一个伟大的记者,更让我看出,她在用心灵报导这个国家以及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考验。不同凡响! 她很执着,执着一件事情的真相,因为她说,真实自有其万钧之力。也说过,真实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他是记者,但她绝对感性!之后我说,就是看到卢克安那章,人之所以理性,是为了更大的感性! 我试图去了解一个更好的世界,但却常常失败,在这本书里却不同。我以我的视角看到了柴静所报道的世界,也许不一定符合事实。但一定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书,到这里,我想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社会,需要的是真实,而真实往往难得!有的人尽力去追求,但却常常让人误解,第一有可能他根本不了解,第二,有可能是别人误解他了。至于柴静,不管怎么,我认为她都达到了两点,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希望读者去读读这本书。 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早已知道柴静。直到在机场碰到这本书,就买了下来。 我也无言,其实我想到的都不是这些。至少有些是我真实的感受,但我要说,有些事情是需要好好对待自己的。不管你从事什么,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骄傲或者同时自卑的面对某些事情,但往往事情的角落是我们看不到的真相。这就奇特!让人迷茫,迷茫的不是人或者某种动物生存了下来,而是,终于,我们能够用这仅有的余生面对一些更不起眼或者更值得人赞叹的事!说的不重要,但确实让人感动,人生活的方式决定了他一切的感情。这是基础,也是人生圆满的开始! 说到这里,我可以停笔了。但我把我的感情也无法用这简单的几段文字抒发出来,需要一些又一些更重要的人去感悟,不是去希冀,而是去索取,索取是一个人正常的方式。就像那个在火车上要发票的人,我们所追求的是一个更新鲜甚至更完美的世界,并不是我们自己。人的一生也就如此了了,让我觉得相比柴静,是一个更无所谓的人生,孤独就此展开。 这就是人的一生罢了。一场游戏一场梦,我,我们,至少说我,留下来的可能不会更新鲜,但,是天上撒下的滋润土地的甘霖,不是如此,便是那样! 也许就这样展开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