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0]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及,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增广文钞卷一书一第八五页“复周智茂居士书”)
同为大势至菩萨化身的[size=+0]法然上人则把“[size=+0]往生之业,[size=+0]念佛为本”,作为其净土思想的宗旨。
是唯信为本,还是念佛为本呢?
1、 [size=+0][size=+0]三只是一,一必具三
[size=+0]藕益大师的《灵峰宗论》言:净土之诀,在信愿行。此三非三,三只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
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
2、[size=+0]难信易行,行能摄信:
[size=+0]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言:
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谓[size=+0]信心难可成就。如来有[size=+0]胜方便,[size=+0]摄护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于佛。如修多罗说:「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故知:灵山已过,龙华未来,无佛世中,而得见佛,是名最胜方便。
3、“[size=+0]信心为本”,彰往生全凭佛力,非靠自己修为。[size=+0]信心与自己的功夫(自力)相比,信心为本。
“[size=+0]念佛为本”, 意显称佛名号,决定往生。此是弥陀本愿,是释迦本怀、诸佛赞叹证诚。[size=+0]念佛与诸善万行(杂行)相比,念佛为本。
[size=+0]信心与念佛相比,则由信而启愿、而导行。非信则不足以启愿,非愿则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则难以满所愿而证所信。[size=+0]前导后,后摄前,三者[size=+0]一体不离。有信则愿生,愿生则自然执持名号,称名则自然乘佛愿力,往生净土,满所愿证所信也!
善导大师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向念佛,自然就有信愿行了。信愿行都在六字名号之内,也都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内。
长春*上善若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