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普贤菩萨行愿品 黄帅 - 普贤菩萨行愿品
[/url]
普贤菩萨在佛教里是颇为重要的一位圣者,也是“华严三圣”之一,“三圣”即指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其中,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行愿;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想证悟殊胜的华严境界(成佛),就必须学习文殊、普贤,从智慧、行愿二途趋入,方才究竟。“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遁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谓菩萨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普贤菩萨 ,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遍吉菩萨,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许多日本真言宗信徒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摩诃萨的化身之一,密教由金刚萨埵所开创。另一说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
《大日经疏》卷一中记载:白叙:尊上 普贤菩萨摩诃萨,「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
是说尊上普贤菩萨 依深菩提心所起大愿行深誓愿,及身、口、意悉皆清净,遍尽一切处,纯一妙善,具备大德,所以尊名为「普贤」。尊上 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诸佛的理德与定德,与尊上文殊菩萨摩诃萨的智德证德相对,两者并为无上释尊的两大胁侍。它的坐骑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种清静,四足代表四种功德。
尊上普贤菩萨摩诃萨 是大乘菩萨行的大愿大行的代表,象征着中国大乘佛教的精神。
在《华严经》中明示一切佛法归于毗卢遮那佛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大士,三者并称“华严三圣”,其中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菩萨行德本体。善财以十信后心[1],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十信后心:十信位的最后阶段,如果再进一步破一分无明,即入圆教初住菩萨位而证法身,从此成为法身大士。
普贤菩萨摩诃萨在华严大法会之上,宣说十大行深誓愿: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以此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
普贤菩萨道场
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之西南,与嶍山相对,宛如两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脉自岷山分出,蜿蜒南来,至县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称。
(赞偈)
普贤菩萨,行愿齐周,华藏会上阐法猷,瓶泻两千酬,接引凡流,象驾任优游。
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
端严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宝莲。
一切三昧皆自在,本来妙德尽周圆。
宝威来赞娑婆化,灵感神通震大千。
南无峨嵋银色世界大行普贤王菩萨
[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