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心,就是觉悟和利他之心。因为觉悟,故能成就智慧;因为利他,故能成就慈悲。其中,又包括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轮回痛苦的愿望。在这一利他的愿望中,也包含着觉悟,否则,就不会想到帮助一切众生。可以说,这个愿望是我们前行的起点和方向。
但仅仅生起愿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不断修习来强化。因为这一愿望刚刚萌芽,在很多时候,它的力量还不足以和贪心、嗔心相抗衡。如果没有刻意调整,我们总是本能地生起贪心,长养嗔心。所以说,凡夫也在修行,只是修错了对象。
当我们认识到贪心的过患,认识到慈悲对提升生命的意义,就要调整修习内容。从修我执改为修利他,从修贪嗔改为修慈悲。
进而,将这一念慈悲逐步扩大,由几个人扩大到几十、几百乃至无量众生,从我们喜欢的人扩大到陌生人,扩大到曾经厌恶的那些人。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就是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悲心。这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检测标准,也是一个无法作假的检测标准。我们的心行达到什么程度?只要看看心中能装下多少人,答案就在这里。
或许有人会说:我对众生不感兴趣,凭什么要利益他们?这就必须了解,这种愿望对自身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修行究竟意味着什么。明确认识之后,还要对三宝庄严宣誓,发愿以利他作为生命目标。这一宣誓就是受持愿菩提心,由此,才能在内心形成菩提心的戒体,让利他的愿望真正具有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