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6-3-6 21:19:31
|
只看该作者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因果第四)
续-《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因果第四)》
摘自《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因果第四)》
答:‘因果’之理,极其精微,从简单言,亦含有变化及反应两义。如先生所云者,乃是种因仍是因,种果仍是果,此不得称曰‘因果’,因果者,是由自因感招来果也!喻以吃饭是因,腹饱是果;食品所含之养料是因,体魄得赖充实是果;此皆含有变化反应自然之理;必如来问主张,吃饭是因,所得结果,则仍是吃饭,即当吃饭再吃饭,吃之不已,或吃米吃菜,大便亦须排泄米菜!知夫物体之态乎?汽体遇冷则变液体,液体遇寒则结固体,固体遇热又变液体,液体遇热复变汽体,此因果变化反应最明事实也,然因果亦不必远讲来生,即就现在而论,贵如秦始皇,富如石崇,为何不常贵常富?被杀被盗之家,对于加杀加盗之人,存何反应,亦可以思得其结果矣。如云薰习种子,此不违于学理,因好杀好盗享富贵之人,其心中总有如是之种子,惟不遇缘,即不能成就而已,再者因果之说,乃万事万理自然之行成,并非佛家一私之言,不过佛学能以论其精微耳。
问:佛为慈悲度众以病施药有求必应,看看有许多家庭佛化之信者,早晚不断焚香课诵念佛,因何亦有偶然身染重病,甚至致命。如此岂不容易使人发生误会,既是佛徒为何反受其殃?所以佛教败在于此,假使对方这样说,应用何话解答?请示其详!(杨素月)
答:大致有二义,可许者则许之,如突遇横祸,凡诚心求,自必应而救之,悯事出乎变也。不可许者则不许,如一期之寿数而身亡,求之不与应,(尚有例外)顺其常也。不悯乎变,则失于慈悲;不顺其常,则乱因果矣,此其一。一切灾殃逆境,皆有其过去之因。念佛人染病,焉知非前世恶因,应坠三途,或罹非命,而以念佛功德,仅得染病乎?是之谓重报转轻。至于因病致死,名曰考终命,乃五福之一,皆非不幸,此其二。以外尚有一义,试问世间有不死之肉身人乎?能真不生不灭者,惟佛一人耳。我辈尚在初机,毫无所证焉能不死?若求肉身不死,更是情见颠倒,为理之所无。若求延寿,佛法中自有其法,亦大有其事也。
问:某甲有悍妇,不事翁夫,漫骂无宁日,劝说再三仍持偏见毫无理喻,致家人除坚忍不予辩驳令其恣意言行外,殆无办法可想,其尊翁早已皈依佛教,终日勤持佛号不稍间断,某甲虽未皈依,但亦崇信佛教默念佛号,是否可蒙佛加被冥冥中稍改彼妇性情?某甲祖母代即于家中设有佛堂,一生素食念佛不懈,修桥铺路广事布施,何其后代有遭此恶运?某甲纵或以因果咎由自取,其尊翁为何亦连遭此磨难?是否亦系因果所致?依因果论,仅及其本身,后代或再后代,何至殃及于长辈,果系孽债所系,则某甲妇今日之言行,即为索取孽债所应为之正当言行?抑对伊本人今后或来世有何影响?(桂向元)
答:凡事之成,皆为众缘和合,既如是已,则每果辄有多因。某悍妇家,各各家人,亦必与其有共因。其家人精进修持,可减夙业,受辱能忍已是还债,不问此悍妇性改与否,但至债务清了,必有境界转变,惟应随缘消旧业,不可更造新殃。再因果有互相报复性,而此悍妇来世有此凶悍习气,亦必自食其报也。而现在虽云讨债,谅必有超过程度之举,恐其过分之处,今生亦有报焉。
问:设有一个犯人本想杀张三,误杀李四,究竟李四之不可抗力之灾殃能说业力所驱使乎?是否该死?如天灾地震等,李四本有二、四、六岁的孩儿各一,便失去了抚养人,这孩儿的冤枉是业力乎?如果是业力,这犯人是该杀乎?(林火寿)
答:众生所受,皆有业因,业因熟时,自受果报,不过有正酬与借酬之别。正酬者,欠甲者酬于甲;借酬者,不必直酬于甲,借他缘代酬之。兹举例以明,如甲持刀伤乙,乙亦持刀还刺之,是正酬也,乙不还刺,而司法者判甲之罪,是借酬也。知此则天灾人祸,莫非无因。至问李死遗孤失养,属于‘共业’所感,而一家聚散,亦各有其因缘,亦各酬其夙业耳。惟智者识机,能使还灭,愚者昧理,任其流转耳。再问‘如果是业力,犯人该杀乎’?国家立法,只论现世行为,犯人自受应得之罪,盖甲杀乙,是杀业,乙反杀甲,宁说非杀业耶?八两与半斤,名有异而实则不异。
问:但我初入佛门,对于念经念佛规矩不大清楚,现我很发心,欲食斋修行,惟不知如何,我越发心我的儿子越坏得很呢?使我无从教导办法,令人讥笑我仗佛失败,太不争气了。(雷居士)
答:子弟好坏,有今因与前因之别。今因者,乃未受善良教育之过;前因者,或多生怨家来报怨仇。亦只有逆来顺受,尽心感化二法,怨解心转,自有变化。念佛行善,是现在之事;子弟顺逆,系以前因果,并非作善事反得恶果也。俗人不明道理,难免误会讥笑,只可由他去。文王大仁,子被纣醢;孔子大圣,子先少亡;颜渊大贤,竟不永寿;冉耕大德,身生恶疾,请问此类事,在俗人口里,又当作何议论?
问:但我以前有好环境之时,自小至大,到老,我今年已五十多岁了,一向行善,每月都有钱米学金,帮助贫人,亦无间断,至今环境变迁,才停止善事工作,我夫妇素来很有同情,怜悯心,为何得此不肖坏儿呢?又在中年丧夫呢?(雷居士)
答:作善得福,作恶得罪,此是圣训,此是因果真理。若不信此,便是邪见,拨无因果。惟报有速有迟,如种瓜当年可得果,种桃必三年而结实。贵居士今生所受之困穷,非念佛行善所得,乃前生所造之业。现在所作之善,不过正是种因,将来定有好果,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请细味之,莫生烦恼!
问:我一向信仰三宝,受三皈五戒,已食素,同时很发心,每天持咒诵经念佛,不忘不断,每逢佛事功德,随喜拜忏,印经、放生常做,惟我有一件刺心事,屡求佛力加被,两年多,未得效果感应,每每还受加重打击伤心,因我有胞弟,自幼丧失父母,由我手抚育,供读长大,今年十九岁了,很不生性,在三年来,放弃学问,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流离荡荡,聚赌无可收拾,家中与人的东西,都拿去,使我家人与丈夫,非常讨厌,整天怨我,收留此不中用人,令我精神万分苦恼,不知怎样对他,累欲送他到政府处,牢狱警告,但想我是修行人,未知对于此事,有无犯戒,罪过否?乞请大德开示指导一切,俾得明白前因后果,业障深重,现我受舍弟刺激,心情很苦恼,非常难过,逐他不去,整天向我取钱,但给不胜给,真烦了,未知上世我欠他的债否?(伍居士)
答:六亲接合,大抵多为前生因缘,或还债,或讨债,或报恩,或报怨,种种不一。顺心者,多属还债报恩,逆情者,多属讨债报怨。以上所说,乃是夙因,而今生教养得失,亦有关系,乃是近因,须合而观之,方不偏执。令弟似属讨债报怨,以及今生失学之咎,古云怨可解不可结,又曰逆来顺受,尊此古训,宜托有德之人,向其长久教化,不可再结新怨也。
问:欠人钱财,作恶多端,死后堕入畜生为牛,人杀之食肉,论理是应该,何以食它肉之人,说是有罪。(黄春暖)
答:造罪恶,堕畜生,是一因一果,未爽酬报。若杀之食其肉,是另造一因,彼既有因果,此岂无因果乎?兹举一例明之,人犯法律,判罪送监执行,此是一罪一科,若有无干之人,至监向囚犯施以暴行,试问此无干之人,有罪与否?
问:农人每天犁地,有无数的生命,被犁死伤,乃家禽鸟类争食去,农人在因果报应上,有怎样的报应?(张德明)
答:农人意在种植,非存杀生之念,如人呼吸,亦害生命,然目中不见,亦非有杀意也。以因果论之,自有其乘除之理,而在事实上为不可避免者,故学佛者耕种,皆先诵经咒也。
问:友人本来无子,此儿是堂侄,因他自幼,丧失父母,无人抚养,收他养育,以为侄如子也,一心一意,养育长大,今已十八岁,想不到此儿,大不中用,非常之坏,好言不入耳,良药不入口,只跟坏人走,这种因缘,究竟是什么原因?假如是前因,今受恶报,为何念这么多佛经,拜忏等功德,不能解除呢?还增加逆境,令人莫名其妙,今特乞师指示因果理由?(陈居士)
答:宿生自欠他债,故有此聚会,逆来顺受,作偿债想,心则泰然。若起嗔恨,又种恶因,不可不明道理,再讨后苦。且讨债者,有善讨恶讨之别,向人恶讨者,大多超过必要程度,自即种无量恶因,将来亦必食报也。余不明处,参第二答。
问:有某放生会常将放生会经费随喜其他功德,古德告诫弟子不可以盖瓦之资移铺道路,放生会之组织顾名思义其所有经费只能作放生之用,倘作他用,是否违反因果法则?(释永兴)
答:某君此举,大为不可,古有公案,以斋僧之钱为僧建筑食堂,是统归僧用矣,尚受火枷之报,而况以救生物命之钱,改作他事乎。古德云放生之钱,尚不可建放生池,盖放生者救其刀镬之危也,其事急,建池者为其将来之安也,其事缓,所谓缓不济急也。况施者各有愿力,受其施而违其愿,是破人之功德,又谓之舛错因果。虽然,某君或不知此利害,宜教其忏悔,后勿如此可矣。
问:放生组织中以放生捐款来开发车资杂支是否合法?(释永兴)
答:细味前条所答,知其不可,而放生自有车费等开销,可另筹之,或别设一放生费用捐箱,则事理周全,而功德亦益圆矣。
问:佛教是慈悲为本,我们佛教在家的居士,生活在黑暗的社会上,若是用慈悲二字,一定无法生活之地,祈赐示方法。(灵觉)
答:生活者,求衣食瞻养,生命继续不绝也。智者谋道,少欲知足,愚者贪财,多求无厌,知足者心安,影响社会不争,自显光明,无厌者身危,影响社会攘窃,故成黑暗,此眼前之因果也。后前善恶六道,酬偿不爽,是将来之因果也。世尊舍王位如敝履,孔子于富贵如浮云,其所见远,故其成就也大,居士勿为欲所迷惑,乃称智者。
问:佛教对因缘果真重论,李老师,若是真有因果论,我过去信奉一贯大道五年左右,及设坛二三处,常诽谤佛教三宝,然后受前镇念佛会某法师教化,再转变一心信佛教,常行忏悔,以后因果之报如何?(灵觉)
答:凡夫迷惑颠倒,乃其通常,惑则造作罪恶,更所难免。以后闻道而信,便是觉悟,皈依忏悔,是又猛进,皈依是改邪归正,忏悔是从暗转明。因果本由心造,罪福亦由心转,罪恶喻如霜露,忏心喻如杲日,但求后不再作,即是杲日常明,杲日之下,霜露不存。
问:杀牲祭神鬼,神鬼将来亦会与杀牲者共业报应否?(江宽玉)
答:人杀之,鬼神享之,人为享者杀,享者岂无关系?此为共业,当然共受果报。此在经中,及各公案中,多有记载,血食之神,不免堕落,是祀鬼神者,反害鬼神耳。倘鬼神不受其享,则杀业独归祀者,四十二章经曰,‘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可为殷鉴。
问:据佛教经典说,宇宙之间有因果轮回六道之事,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此为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此为三恶道,今生作善事的人来生即生三善道,今生作恶事的人来生即生三恶道,为什么不给每一个受报的人自己知道今生所受之报是由前生造何业而来?若能给每个今生受乐果的人知道是由前生作何善事,受苦果的人是由前生作何恶业而来的话,那么世界上的人大家都不敢作坏事了,岂不是不化自善,不治亦不乱吗?为什么偏偏不给人知道呢?由此观之,轮回六道之事等于空的。余对此有些怀疑!未知佛教作何解释。(无知)
答:君言似有理,法亦甚善,慈提二则反问,细味即能解决。佛理万法心造,自作自受,不知是谁管理此事,谁能有不忘之术给人?莫说前生,当生之事,自幼至老,谁能记清?再每人都从子宫而来,谁能记得住子宫时之苦乐,此其一。若言知有苦报,便不敢做坏事,请看各地城市,皆有监狱,刑法所载,亦有死罪,岂不昭昭耳目,尽人而知,世人何以犯法累累,甘入囹圄?此其二。
问:佛说人身四大假合,一切万有皆因缘生,有果必有因,从无始最初有何因可能合成一个人身?求大德示教。(黄米田)
答:佛说人身四大假合,应知一切身皆四大假合,知一可以类推。一切身者,总说为六道身,(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分说则每一道,各有千千万万之不同身。得其一身是果,果前必有善恶之业,业是因,此因果之说也。无始而有‘无明’,无明即是因,有是因即得一种果身,有一则生多,如一果身而造种种业,则又增种种之因矣。现在之人身,并非全从无始之因而来,众生从无始到今,曾造恒沙因,曾变六道恒沙身矣。今得人身,乃从百千万劫三途中来,几千年后,又入三途去矣,可不悲哉?
问:有说因果欠钱现世不还,后世要还,比喻有一商人,借钱周转不灵,宣告倒闭,借主向债主商议返还母钱三成,债主在无奈何下迫收三成回来。以后这商人再奋发事业成功,也发了财,但是以前借给商人被倒闭还了三成的债主既不能向这商人讨回母钱七成,这在后世要还不清?(何美雪)
答:债权人与负债人之债务,十成折三,按因果论,须视其无力偿还,诚实与否。依世间法理论,既经双方同意,债务即为消灭矣。倘负债人后重兴隆,肯再返还七成,乃属于良心之道德,无可无不可。惟法理一项,只限世间时效,道德问题,能贯彻多生福泽。
问:皈依拜师以后假使发生好歹事时,师徒两方有什么关系呢?(庄关贤)
答:善恶各自当之,并无因果连带。尧为圣子丹朱不肖,舜为圣父顽母嚣,况皈依者是僧团,受皈依之师私人善恶,非全僧团之善恶也。
问:昔日晚好垂钓杀生甚多,自皈依三宝后始知杀生为一大罪业,以因果论说,业果报应不能抵销杀生的恶业,将来定要受偿命的恶业,故晚甚感惶恐,不知如何能消此恶业?(廖清华)
答:善恶固不抵消,然因必有缘,而后结果。如今忏悔,不造新殃,是断恶缘,前之恶因,难起现行。再作佛事,为其回向,勤加念佛,使断惑业,或带业往生,万事一笔勾消矣。
问:有些一般非供奉佛菩萨之神庙,亦学佛教,喝炉香赞,弥陀普门品,金刚经,大悲咒等佛教经典,有无意义?(林焕城)
答:彼等愚痴无智,不明所以,以故歧路多途,乱丝无头。然所诵经是正法,福不唐捐,慧则未也,当获人天福报。
问:日前有一太保,被人杀死,因家贫,乃父哀求人帮助埋葬费,我即时与知友合四百多元给他,有人说,学佛人要结好缘,帮助呆人丧费是结呆缘!怎样即对,请老师指示。(陈月娥)
答:凡是众生,皆有惑业,不独太保;不过太保等,自当悯之,况彼已死,而无葬费,受困难者是其父亲,非是太保,至云布施,斥为恶缘,更是错误,出资助人丧葬,并无恶性,何为恶缘,若出资助人杀盗淫女,方为结恶缘耳,不可不辨。
问:这世间的业力好比像一个网,业力的连锁的作用,世间一切事物没有一件不是受因果律支配,此事有什么办法?(洪环)
答:不解佛理者,自受因果支配,无有解脱之术,若学佛法,明了缘生之理,便可利用因果,自度度他。是因果固似连锁,实亦解脱之工具耳。
问:经云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万法唯心,是为真理,又云定业不可转,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此又何说?(赖栋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