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感慨这句话:一切都是变化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见到一切都是变化的,能让我们不执着现在,见到变化本身是不变的,能脱离轮回。看看冯大导演的佛缘。
冯小刚拿金马影帝了!——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终揭晓,冯小刚凭借在《老炮儿》中扮演的一个老混混,打败了邓超、郭富城等强劲对手,以57岁高龄问鼎金马影帝。一时间,很多人在发问反问追问——冯小刚当影帝?!凭什么?!其实,有什么值得吃惊的呢? 对佛法有独到思考与深入理解的冯小刚,他的生命里本来就充满了更多难以定义的可能性。“活着,就是一种修行。”这样的电影语言,张艺谋没有、陈凯歌没有,但冯小刚,借《非2》中李香山的嘴,说出来了。 冯小刚这人骨子里有佛缘,或说有某种和佛结缘的契合,虽然他没给自己贴上佛教徒的标签,但他的电影中,处处不乏经过冯小刚严肃思考、体验印证、艺术化转述而出的佛学印迹。 《大腕》的个别地方已经点了题,《手机》虽然转向浮世绘,但若细看其实也有隐隐的因果轮回,到了《天下无贼》,这个意图突然变得非常明显了,因为它通篇讲的主题非常鲜明:度化。 这部戏捧红了王宝强,而王宝强因此一直对冯导感恩戴德。王宝强能演傻根,冥冥中还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 王宝强说:“我本人是信佛的,傻根因为一直生活在拉卜楞寺,生活环境很纯净,他也是信佛的人,我们之间好像就是有缘分,注定我要演这个角色。” 冯小刚的佛学化思考,在后来的作品中愈演愈烈——到《唐山大地震》放映时,有人说,这部电影,很可能会是冯小刚执导生涯上一部里程碑之作。当他不再强调娱乐化和市场,而是展开对无常命运的思考、对人性的刻画、对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和情感困境的描摹,他就不再是一个一流的导演,而是向电影大师的方向迈进。 电影片尾曲干脆直接用了王菲的《心经》,据说,拍《唐山大地震》时,冯小刚好长一段时间都睡不好,每晚辗转反侧。在一个和往常一样的失眠夜,他偶然听到一首朋友推荐的歌,这首歌像一剂镇定剂,让他在凌晨3点平静下来。他当即决定:把这首歌作为影片的片尾曲,用这悲悯的歌声来超度地震中的亡灵。这首歌,就是王菲演唱的《心经》。 “我要是再晚一两天听到这首歌,就没用了,棚都退了,恰恰这晚上听到了。” 冯小刚说,“这一切都是一种天意。”一贯自信的他在拍完《唐山大地震》后,似乎变得有点宿命。总结影片拍摄的两年,冯小刚只用了一个字:累。至于如何顺利渡过个中艰难,他说是因为有“天意”。“这事一定是能做成的,我不做别人也会做。谁做,老天爷都会帮你。其实我愿意相信有我们不知道的力量,是这种力量一步步推动我走进唐山、走进大地震,把这部电影拍出来。” 如果说《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佛学思考的开启,那么《非诚勿扰2》则更明晰地透露出佛家的思维方式,更深刻地展现出佛教的终级人文关怀。特别是片中直接引用了两首(据说是)仓央嘉措的“情诗”——“见与不见”和“最好不相见”(片尾曲),更是直白地透露出了冯小刚内心深处想要告诉给大家的话语,那就是人生的态度!用冯小刚自己的话语来说(也是片中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是一种修行”。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从《非2》来看,虽然表层是以当代城市青年男女婚恋为题材,但骨子里的佛学思考、人生追问却贯彻始终。 冯小刚是懂佛的,所以他能拍喜剧片、文艺片、爱情片、灾难片……样样电影模式到了他手里,托出带有冯氏黑色幽默与思考深度的“冯小刚作品”。而对于他自己的生命,他也总是在不断地突破、变化,如同佛家思想对于无常的看法:一切都在变化,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所以,他能中一个影帝,实在不值得奇怪。 因为冯小刚拥有一种其他名导演身上难以见到的平常心,他没想过自己会得影帝,他只是专注于表演本身,甚至连金马奖影帝的领奖,他都缺席了。然而不妨这样说,也正是这样的平常心,才让冯小刚最终获得了在艺术上极端苛刻的金马奖的认可。
【编后语】: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缘就是有形有相的不空如来藏,而不变就是如如不动的空如来藏。变化就是不变化,空就是不空,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好比水无形能成就一切形,我们不能说水是某个特定形状,又不能说成就了特定形状的水就不是水。大家都是水,只是形状不同。 再好比,手心是手,手背还是手,我不能因为讨厌手背而不要,也不能因为喜欢手心而多得。大家都是一个东西,这就是如来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