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4 19:02:01
|
只看该作者
续-《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20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摘自《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20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记】通明中上二句正示下二句指广无上道心即菩提大心也六度万行即普贤大行也发谓开发众生本具三因佛性迷此理故无明为缘则众生起悟此理者教行为缘则正觉起今以教行为缘一念开悟三因俱发所谓佛种从缘起。
二别论者修行净业感生净土别是一门出离径术。
【记】别显中初科别是一门者观经疏云释迦一化所说圣教大略有二一者娑婆入道教二者净土往生教悉如彼疏判教中明。
就净业中复有多种诸经所示行法各殊。
【记】别简不同中初趣举七经示不同相。
观经三福妙观。
大本一日一夜悬缯幡盖十日十夜奉持斋戒。
大悲经中一日称名展转相劝。
般舟经中一日若过系念现前九十日中恒不坐卧。
鼓音声经十日十夜六时礼念。
陀罗尼集诵诸神咒。
大法鼓经但作生意知有彼佛。
权巧赴机行法不一教门虽异无不往生。
今经专示持名之法正是经宗于今为要故当委示不可笼通。
【记】二权下推求佛意殊途同皈今经中初的示经宗。
括束经文且为五例。
【记】括下束经要例三若下举少况多。
一心起忻厌厌若忻乐。
二身须西向正立合掌。
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
四系心佛境专一不乱。
五期死无退决誓求脱。
【记】不起欣厌非往生因故有一也不识方向通漫无皈故有二也不立要制功业难成故有三也不想真境妄念纷飞故有四也不尽报身空无所获故有五也然此五例撮举一经大意以示宗要不必强差经文为证。
若此称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况一日七日乎。
四明果者果即教用亦有二别。
【记】四明果标分中由机禀教修因感果非教力用终不能获故云果即教用二别即下近远也。
一者近果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记】近果中然此近果未有所证犹是具缚凡夫且望当时在此秽土修行为因即以得生彼土为果此谓习因习果也初引本经示近果相。
由前称佛结业成因舍此秽苦感彼净乐。
【记】由下逆推前因。
即获法性净身住同居净土也。
【记】即下指定身土此土阴灭彼国阴生一念神识托彼莲胎揽前所修白法为性净业身故云法性净身此法性身摄位稍广该于凡圣及初后心今此且望舍秽生净不假父母胞胎尽属法性净身所摄非谓真法性身也既未破惑见思全在故住同居圆修记引大论菩萨入正法位住阿鞞?地得法性身等而释今文全乖教旨又设问云同居净土佛是应身那云法性净身且疏中说生净土者自属于机如何约应为难立难既非出义可见。
二者远果下云众生生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记】远果中初引经判位此下覆示断证即下指定身土皆得不退者经论所明不退有三位行念也位行尚容有退唯念不退永无退转。
此谓生彼国已闻法得忍修菩提道断惑证真究竟成佛。
【记】得忍有四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断惑则破无明证真则显法性成佛乃有分真究竟不同若据疏主究竟成佛似指妙觉极果然以义酌之未可径从所言远果望近得名近果犹是凡夫三惑全在于彼进修方始证入岂可顿破四十二品无明直至妙觉且如韦提夫人闻圆妙观因修获证豁然大悟达无生忍疏主判位亦止初住况诸经论未尝闻有超登妙觉极果之说盖由今疏不用他宗四教断证位次但取才破无明即为究竟况登初住便能百界分身作佛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亦得名为究竟成佛今此文中不退当念不退得忍即无生忍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成初住八相佛分证遮那清净法身分显寂光法性理土如是从容雅合教旨学者详审无宜造次圆修直以妙觉寂光而释远果身土复设三重问答不欲委破唯第三问观经近在同居今经远希常寂二处相反乃以古人各偏事理疏主牵复中正为答大不然也且疏主作疏释经申通佛意所定身土全据经宗当机证入纤毫不滥以为万世不刊之典岂可违经反圣强欲牵复自任胸臆之论今问若使疏主不欲牵复中正未审二经合作何土当知二经所判身土义皈一揆不曾精考妄自云云不唯谤师亦乃毁法问今疏四法释经已定何故复以理行果三会同体宗用邪问体宗用三更加释名教相则与天台五章是同何故矫异别立。
即证清净法身居法性土也。
上列四章略提梗概余如后释仍委佗文。
【记】结略中以显义门包括何由道尽提其大略故云梗概。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疏】次释文中此经凡有两译。
【记】牒文释示翻传中初正明两译。
【疏】一姚秦罗什法师译即今本也。
【疏】二大唐玄奘法师译今见藏中立题各异如下所明。
【疏】自古解释凡有三家唐慈恩法师通赞一卷今朝孤山法师霅溪法师皆有疏记见行于世。
【记】自下因明古解。
【疏】今之所出各从其志时有异同临文自见。
【记】今下明今出疏。
【疏】次正释文相又二初释经题二释经文。
【疏】初中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记】释本题中初指经名由是六方诸佛金口宣唱故曰本名。
【疏】总十六字经字为通题上十五字为别题。
【记】总下二分通别。
【疏】上八字属教即经所说依正庄严称名往生皆是弥陀修因感果威神愿力不思议功德也。
【疏】下七字属机即依教起行专修成业众圣冥加摄持不退直至菩提也。
【记】上八字下三分机教。
【疏】奘师唐译即用本题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语虽少异义意大同对文可见。
【记】奘下会唐译题并在文可见。
【疏】今经秦译隐略本题在六方佛后即下云汝等众生当信是等。
【记】今题立意中初隐题在后。
【疏】据宗取要别建此题略有五意。
【记】二据下明据宗别立。
【疏】一则上符经旨经中唯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标题首。
【疏】二则下适机宜弥陀名号众所乐闻故用标题人多信受故。
【疏】三理自包含但标佛名称赞护念任运自摄故。
【疏】四义存便易梵号兼含耳闻淳熟故。
【疏】五语从简要后世受持称道不繁故。
【记】五意出之例皆初句标起随后释义四约耳闻五取口称在文自异。
【疏】且如唐译从本立题而未闻流布又如大本从华标目而罕见诵持。
【记】校优劣中初举二经罕行。
【疏】乃知秦本深体圣心故得四海同遵百代无古。
【记】乃下二美今本得旨。
【疏】感通传说罗什法师七佛以来翻经信非虚矣。
【记】感下三引传为证问若谓大本从华标目所以罕诵且十六观经亦乃从华标目何期诵持之盛耶请为通之。
【疏】今释此题上五字为别局今经故下一字为通同众典故。
【疏】就别题中上二字标能说教主定是释迦但举通号下三字示所说人简非佗佛故标别号通别互举译人之巧。
【记】随释别题初科中初释佛字预取次科对简二佛立号通别若以七种立题收之所说属法义当人法以所从能即单人立题也。
【疏】倾出我口畅悦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记】倾下次释说字倾我口教也悦彼心机也机教合论故云佛说。
【疏】阿弥陀此翻无量。
【记】次科初翻梵成华。
【疏】经自释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此谓无边量也。
【记】二经下引经双释二名初名光照十方则无际畔乃约横论此下一句疏助释也。
【疏】又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谓无数量也。
【记】次名阿僧祇劫则非朝夕乃约竖说此下一句亦助释。
【疏】光表佛智寿表佛福以此福智严本法身三德圆备以立嘉号余如下文。
【记】光下结成三德智即智慧庄严了因也福即福德庄严缘因也本有法身正因也正无缘了有亦同无今以了因正解观察缘因妙行资成严显本有正因故曰三德圆备此三佛性在凡曰三因在圣曰三德因中既一发一切发三因俱发果上则一证一切证三德俱证故从三德以立嘉号。
【疏】通题中梵云修多罗此翻为线。
【记】通题中初三句翻梵语。
【疏】线能贯摄即喻教诠。
【记】下二句标二义。
【疏】文理连贯包摄群机。
【记】文下二句分字释上句教为能贯文理为所贯次句教为能摄群机为所摄。
【疏】训法训常义如常说。
【记】训下二句指俗训。
【疏】次释经文大分三分初至大众俱为序分二尔时佛告下至是为甚难为正宗分三佛说此经下至末文为流通分。
【记】经文总判中唯孤山自六方诸佛劝赞尽属流通净觉三义破之一者奘师所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诸佛同赞岂非正说邪二者下文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谓闻是经受持者皆为诸佛护念既闻佛名为佛成护显是正经三者此经比望大本及与观经唯诸佛同赞其文最广余文并略况今经且言六方新本具列十方由是详之正说明矣(云云)。
【疏】初中诸经皆有证信发起二序此经但列证信独无发起。
【记】序分有无中比例诸经校量具缺生起下文。
【疏】往生传序云此乃十二分教无问自说之经其犹母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手足乳而哺之耳。
【记】他解中初引文传序飞山默子作无问自说即十二分之一也不待机问如来自说即无发起其下喻显拊以手拍也婴儿字书云女曰婴男曰儿召赤子也顾旋视也乳食也在口曰哺。
【疏】今以义求略为二意一表他方净刹非二乘偏小境界纵有权行示同不知不假因缘孤然自说彰其特异。
【记】义求中初愍偏小不知先立义。
【疏】即下诸佛叹释迦云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说此世间难信之法是也。
【记】次引文。
【疏】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悯物如母爱子怜其小騃不能请问召以诲之彰其深切。
【疏】故下如来嘱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也。
【记】如前孤山云此经但有通序而缺别序新经则有集众末云为闻法故俱来会坐净觉斥云为闻法故发起事微现文缺于别序或恐经家存略并由不知今疏二意故也。
【疏】就证信中此即阿难结集奉教安列六事为证明非虚谬令物信故。
【记】证信序安立中初释证信涅槃经中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四问经首安何等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故曰奉教安列。
【疏】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名六成就。
【记】次释成就。
【疏】诸经之首解释极繁此但略提大要余广如彼。
【记】后示繁略。
如是。
【疏】初如是者如云指法之辞即指正宗所说法门。
【记】信成就中初引古通示次契下分字解释。
【疏】契理曰如离非曰是。
【记】契中道理离二边非。
【疏】信故闻持名信成就。
【记】三信下结示名义。
我闻。
【疏】二我闻者阿难自言亲从佛闻非他传告即闻成就。
【记】二中阿难已断见思无见慢我随世流布名字称我闻即耳识也。
一时。
【疏】三一时者主伴会集说听始终简非余时即时成就。
【记】三中主即说者伴即听者机应辐凑通取毕席名曰一时。
佛。
【疏】四佛者释迦教主金口亲宜非余所说即主成就。
【记】四中佛名既通故以释迦简之黄金色身之口故曰金口经通五人说今局在佛故曰非余。
【疏】具云佛陀翻云觉者。
【记】具下翻梵。
【疏】觉名乃通此局妙觉究竟极果十号之一也是为通号。
【记】觉下简滥佛名同故曰通号。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疏】五在舍卫等者说经有处。
【记】五中初通指。
【疏】举舍卫乃游化之境举祇园即依住之处即处成就。
【记】次别释举国令远人闻举园令近人知。
【疏】舍卫翻闻物言人物富庶远闻诸国故。
【疏】祗陀施树给孤买园共成佛刹故以为名。
【疏】六与大比丘下道俗四部大众同会非我独闻即众成就。
【记】六中略示阿难复引众证信非虚矣四部既云道俗即僧尼士女非人天龙鬼也。
【疏】众有三类初声闻众二并诸下即菩萨众三及释提下人天众。
【记】委释总分中初分三类。
【疏】声闻常时侍佛威仪复胜故在前列菩萨隐显无定形服不拘故以次之人天俗众形服全乖故列于后。
【记】次推前后声闻随处影响故常侍出家相具故仪胜菩萨自行化他故无定在家出家故不拘人天俗形俗服故曰全乖此约外相以分次第孤山乃谓声闻沉空人天著有菩萨住于中道列于季孟之间以表示之。
【疏】初中有四初示数二皆是下叹德三长老下列名四如是下总结。
△初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大比丘者上首弟子如下列者千二百等眷属弟子并不列。
【记】声闻随释总示中初分大小。
【疏】比丘或云苾刍此翻乞士乞食资身乞法练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恶禀戒破业定慧破惑此三因名果号如后。
【记】次翻因名乞士从行怖魔从志破恶从功修戒定慧破惑业苦。
【疏】僧者具云僧伽此翻为众四人已上秉御一切灭恶生善羯磨总该凡圣通收理事故云众也。
【记】僧伽翻众众名乃通克取初位四人假用为体灭恶之大勿高忏重生善之极无过受体五停心总别想念名外凡僧暖忍顶世第一名内凡僧总上两凡更兼薄地并名凡僧初果至无学通名圣僧又复初果已上学及无学证真谛理名理和僧身口意而一致戒见利以齐均名事和僧总上多义结示众名。
【疏】佛初成道度三迦叶共有弟子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皆本是外道遇佛得度荷佛恩深故常随侍。
【记】别示中此科释经师徒大数并多列之意三迦叶者优楼频螺伽耶那提兄弟三人元是事火外道为佛所降见大子本起经舍利目连本亦外道共结契云若得甘露必当同味后时身子先见马胜威仪庠序乃问汝师为谁为说何法按五分马胜答云法从缘生亦从缘灭一切诸法空无有主又一出云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身子一闻便证初果次传目连亦证初果久从外道都无所获一入佛法即得上果故荷恩深。
【疏】或云重其最初皈佛故多列之未必常预会也。
【记】或下出普曜经圆修引佛地论声闻六义故先列一常随侍佛二形相似佛三是内眷属四欲令菩萨生尊敬故五令无学人生尊敬六为声闻人于大乘法疑非佛说故标众首令数闻法。
【疏】叹德中。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疏】阿罗汉亦有三翻初云应供堪为物养即乞士果也次云杀贼摧伏魔怨即怖魔果也三云无生结尽苦亡即破恶果也。
【记】叹德中初翻梵语。
【疏】即如下列会中上首人天大众知其德业识其仪貌故云众知识也。
【记】即下次释知识大品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欢喜信乐名善知识。
【疏】列名中。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
【疏】德重﨟高故称长老语局初人义该诸位。
【记】列名中初释通名德重故长腊高故老。
【疏】舍利弗此翻身子亦云珠子其母好身形聪明在眼珠时人以子显母为作此号。
【疏】又云舍标父利标母双显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即子也。
【记】舍下释别名可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