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6 21:20:08
|
只看该作者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三十
续-《●[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三十》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法镜经,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什么是法镜经呢?就是圣弟子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样就是法镜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六三经注释:
1、法镜:四不坏净是法镜,大法能照物,故以镜譬之。
八六四、本经叙说四位出家、在家弟子命终,世尊为记说其往生之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乞食的时候,他们听到难屠比丘逝世了,难陀比丘尼逝世了,善生优婆塞逝世了,善生优婆夷也逝世了。乞食完毕,他们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去到佛陀住处,向世尊顶过礼,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们今天早晨进入舍卫城乞食的时候,听到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已经逝世了。世尊啊!他们四人逝世后,应是往生何处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难屠比丘及难陀比丘尼已灭尽了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了,他们在现世里已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至于善生优婆塞和善生优婆夷也已断尽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得到阿那含果(三果),他们将会受生于天上而后进入涅槃,不再还生此世了。」
这时,世尊又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法镜经,就是要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乃至成就圣戒,这就叫做法镜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六五、本经宜参阅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就如前经所详述的一样,差别的是:「有一位比丘、一位比丘尼、一位优婆塞、一位优婆夷逝世了,世尊也是如前经一样的为他们记说。」
[ACER1]
八六六、本经叙说有众多比丘闻诸优婆塞命终,问佛陀彼等当生何处,如来告以此问徒劳,因有生必有死,乃合缘起法则,教之修四不坏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那梨迦聚落的繁耆迦精舍里。那时,那梨迦聚落有很多人逝世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那梨迦聚落里乞食,听到那梨迦聚落的罽迦舍优婆塞逝世了,而尼迦咤、佉楞迦罗、迦多梨沙婆、阇露、优婆阇露、梨色咤、阿梨色咤、跋陀罗、须跋陀罗、耶舍耶输陀、耶舍郁多罗等优婆塞也都逝世了。听到这消息后,他们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们众多比丘早上进入那梨迦聚落乞食时,听说罽迦舍优婆塞等人逝世了。世尊啊!他们逝世后,都将往生何处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罽迦舍等人都已断尽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证得阿那含果(三果),他们将会在天上进入涅槃,不再还生此世了。」
众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又有二百五十余位优婆塞逝世,又有五百位优婆塞在这那梨迦聚落里逝世了,他们都已断尽五下分结,证得阿那含果,请问他们都将会在天上进入涅槃,不再还生于此世间了吗?又有二百五十余位优婆塞逝世,他们都已断尽三结(身见、戒取、疑结),贪、瞋、痴也变得很薄弱。请问他们是否证得斯陀含果(二果),在人、天往返受生一次,便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了呢?在这那梨迦聚落里,又有五百位优婆塞,在这那梨迦聚落里逝世了,他们都已灭尽了三结。请问他们是否将证得须陀洹果(预流果、初果),不会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便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了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随着他们的逝世,而针对他们逝世之后的事而发问,那只是徒劳罢了!这问题不是我如来所乐于解答的。要知道有生的话,就一定会有死,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不管如来出世或不出世,这缘起的法性是常住不变的。如来自己证知此缘起法性而成为等正觉的圣者,并且将它显现演说,分别开示出来。所谓由于有此事的因缘,所以就有此事的存在:由于有此事的生起因缘,所以就有此事的生起,由于无明而有身、口、意的妄行,……乃至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生起,如此苦阴就集聚而生起了;如果无明寂灭,那么身、口、意的妄行就会寂灭,……乃至来世的再生寂灭,那么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寂灭,如此苦阴就会寂灭了。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法镜经,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什么是法镜经呢?就是圣弟子对于佛陀要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也要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六七、本经叙说于一切时不成就四不坏净,名为放逸;若成就四不坏净,则名为不放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叫难提的优婆塞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如果圣弟子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这样是为放逸呢?还是不放逸呢?」
佛陀告诉难提说:「如果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我说这人是属于凡夫之类。如果圣弟子不能成就这四事的话,就叫做放逸,而非不放逸。难提啊!如果圣弟子已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然而却不能向上求取,不能于空旷幽静的树林中,或于露地里静坐,日夜专心禅思,精勤修习,便不能胜妙出离,而饶益随喜的生起;由于他不能随喜,所以欢喜就不会生起;欢喜不生起,所以身体就不得轻安;身体不得轻安,所以苦觉就会生起;苦觉一生起,心灵就不得安定;心灵不得安定的话,这圣弟子就叫做放逸。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等事,也是同样的说法。就像这样,难提啊!如果圣弟子虽已成就了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但是他的心里并不因此而生起知足的想法,在空旷幽静的树林中,树下或露地里,他日夜专心禅思,运用方法精勤修习,而能生起胜妙出离的随喜;能起随喜后,就会生起欢喜;生起欢喜后,身体便得轻安;身体得到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能觉受快乐后,心灵就得安定。如果圣弟子的心灵能得到安定的话,就叫做不放逸。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等事,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难提优婆塞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顶过礼后便离去。
第八六七经注释:
1、五根:据南传相对经文,以及第八六八经,此「五根」应作「四不坏净」。白话译文依此。五根,或亦可指道品中之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信根即四不坏净。
八六八、本经意同前经,为前经之省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释氏难提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如果圣弟子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那么这位圣弟子是为放逸呢?还是不放逸呢?」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如果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我说这人是属于外道凡夫之类。释氏难提啊!有关圣弟子放逸及不放逸之事,我现在将为你解说。」于是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释氏难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世尊行礼后离去。
八六九、本经叙说结夏安居竟,如来将离舍卫国至人间游行,释氏难提闻之心生大苦,世尊告以当修习五种欢喜之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在前三个月里,结夏安居结束了,有众多的比丘集聚在食堂里,为佛陀缝制衣服。不久,衣服做好后,如来即将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走出精舍,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
当时,释氏难提听说有众多的比丘集聚在食堂里,为佛陀缝制衣服,如来于不久之后,等衣服做好了,将穿著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释氏难提听到这件消息,就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难过得全身就如离散一样的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无法分辨,以前我所听闻的佛法,现在全都迷失遗忘了。我听说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正为世尊缝制衣服,他们说:『再不久,衣服做好后,佛陀将穿著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所以我现在心里生起了大苦,要到什么时候,我才又能见到世尊及众知识比丘呢?」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无论你见佛,或不见佛;也无论你见到善知识的比丘,或者是不见,你都应该要随时修习五种欢喜之处,是那五种呢?就是你应该随时忆念如来之事,知他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要随时忆念正法之事、僧之事、自己持戒之事、自己行施之事。随时忆念:我为得自己的利益,我在这悭吝垢秽的众生之处,应该多修习远离悭吝垢秽,修习解脱施、舍施、常炽然施(热烈布施),乐于舍离,平等惠施,常怀布施的心理。就像这样,释氏难提啊!这五支分的禅定,无论行、住、坐、卧,乃至与妻子在一起时,也都应该经常系心忆念这些禅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释氏难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八六九经注释:
1、「我今四体支解,四方易韵」:请参阅第六五二经注释。
2、知识比丘:西晋法炬译「佛说难提释经」作「清净行比丘」。
3、五种欢喜之处:此处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
4、自行世事:世,疑系「施」之误,第八七○经作「自所行施」。
八七○、本经叙说结夏安居竟,如来即将远行,释氏难提闻之心生大苦,世尊告以当修习六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前三个月就在此结夏安居。
那时,有位释氏难提听说佛陀前三个月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结夏安居。知道这件消息后,他这样想着:我应该去到那儿,并且要在那儿筹办供养大众之事,以供给如来和比丘僧。于是他就去到那儿。等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结束了,这时,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为世尊缝制衣服,他们这样说:「不久,衣服做好后,如来即将穿著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
当时,释氏难提听闻到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说:「不久,衣服做好后,如来即将穿著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他听了之后,就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难过得全身就如离散一样的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无法分辨,以前所受持的佛法,现在全都迷失遗忘了。我听说世尊您要到人间四处去游行教化,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又能见到世尊及众知识比丘呢?」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无论是见到如来,或者不见;也无论是见到知识比丘,或者不见,你都应该随时修习六种忆念。是那六种呢?就是应该忆念如来、法、僧之事,自己所持戒律,自己所行布施,以及忆念诸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释氏难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八七一、本经意同前经,唯闻法者改为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兄弟二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前三个月里就在此结夏安居。余如前经所说一样,差别的是:当时,有长者名叫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兄弟二人,他们听说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为世尊缝制衣服,就如前面「难提经」所详述的内容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梨师达多长者及富兰那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八七二、本经叙说如来即将远行,告诉梨师达多长者兄弟修六念处、并嘉许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前三个月里,在这儿的结夏安居结束了,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为世尊缝制衣服。
那时,有梨师达多长者及富兰那兄弟二人,在鹿径泽中修治田业,他们听到众多比丘在于食堂,为世尊缝制衣服时说:「不久,等衣服做好了,如来将穿著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他们听了之后,就吩咐一个人说:「你现在就前往世尊住处,去拜访探望世尊;如果世尊一定要离开这里的话,你就赶快回来告诉我。」
当时,那个人接受指示后,前往到一个地方,看见世尊已经走出来了,他立即回来告诉梨师达多及富兰那说:「世尊和他的随从大众已经走到这里来了。」
这时,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就前去迎接世尊。世尊遥见梨师达多及富兰那随路而来,就走到路边,铺好坐席,正身端坐着。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难过得全身就如离散一样的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无法分辨,所忆念的事情,现在全都迷失遗忘了,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又能见到世尊及所有知识比丘呢?世尊您现在要到拘萨罗国,再由拘萨罗国到伽尸国,由伽尸国到摩罗国,由摩罗国到摩竭陀国,由摩竭陀国到殃伽国,由殃伽国到修摩国,由修摩国到分陀罗,再由分陀罗到迦陵伽国。所以我们现在生起了极大的忧苦,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世尊及所有知识的比丘呢?」
佛陀告诉梨师达多及富兰那说:「不论你们看见如来或不见如来,也不论你们看见知识比丘或不见,你们都要随时修习六种忆念。是那六种呢?就是你们应该忆念如来之事,……如此详说乃至忆念天之事。然而长者啊!在家生活较烦扰,在家生活会染着;出家生活则为空闲。但俗人很难过这种一向鲜洁,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出家生活。」
长者告诉佛陀说:「真是奇妙啊!世尊!您善于如此说法:在家生活较烦扰,在家生活会染着;出家生活则为空闲。但是俗人很难过这种一向鲜洁,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出家生活。我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当波斯匿王想进入园里观赏时,就会叫我驾御着大象,载着大王最喜爱的第一宫女,一个坐在我前面,一个坐在我后面,我就坐在她俩的中间。当大象走下坡路时,前面的宫女就抱着我的颈项,后面的宫女就攀着我的背;当大象走上坡路时,后面宫女就抱着我颈项,前面的宫女就攀住我的衣领。那些婇女们为了娱乐大王,都穿著丝绸的婇衣,抹着各种的妙香,佩挂璎珞的装饰。我和他们一同出游,常护持着三件事:一、驾御好大象,怕它会走失该走的正道。二、摄护自己的心,怕会生起染着。三、护持自己,怕自己会坠落下来。世尊啊!我在那个时候,对于大王的婇女,是任一剎那,都没有不正的思惟。」
佛陀告诉长老说:「真好啊!真妙!你能完善地摄护自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