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很多人对形式不太重视,尤其在佛教的信徒当中,有很多人由于对“理”有点认识之后就否定形式的价值。最近有个学艺术的学生和我聊天,他的言谈话语中认为形式不重要,我很诧异,我对他说:“别人认为形式不重要我可以理解,搞艺术的人怎么会认为形式不重要呢?没有好的形式你的作品怎么能更好的完成呢?”我又给他讲了一些道理,他这时才体悟到形式不仅在艺术中重要,而且是包括佛法在内的任何事物中都很重要。
佛教徒执理废事的人很多,以为自己很洒脱或很高深,其实是不解理、事关系。比如:有的人认为心里皈依就好了,没有必要参加皈依仪式;有的认为心里慈悲就好了,没有必要吃素持戒;有的认为心里有佛就好了,没有必要烧香拜佛;有的认为心里对师父恭敬就好了,没有必要拘与形式、、、、、、这样的观点很多,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形式,都不重要。
华严宗的澄观法师将华严宗所论述的法界归纳为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种法界。所谓“理事无碍法界”:认为真如之理随缘而成事,万事性空即现真理;在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事外无理,或相反理外无事的场合,是互夺,是理事相害;在理即事,事即理的场合,是理事相即;在理非事,事非理的场合,是理事相非。形成理与事圆融无碍的关键是“理无形相,全在相中”,“无尽事法,同一法性”,既然事是依据理而成,事是理的体现,理是事的本体,自然理事无碍。
理与事,事与事之间的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圆融的关系;在强调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是通过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和现象表现出来的同时,又强调在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的背后皆存在共同的本质。简单地说,所谓一般、普遍性、统一性、同一性等,与个别、特殊性、差别性、特异性等是互相依存的,前者存在于后者之中,后者体现前者,二者彼此融通,因时因地(因缘)互相转化。世界万有是五光十色的,充满差异和矛盾的,同时又处在彼此密切联系,互相融通的网络之中,从整体上看是统一的和谐的。
这是从理上来讲外在和内在的关系,再举例来说明:孝道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了解了就叫明理,但你是否真的具足了孝,那要看你平时的表现,也就是要时常通个电话,常回家看看,为父母做点活,买点东西等等。如果你认为心里有父母就可以,这些形式的东西不需要,那你绝对心里没有父母。可以说离开这些表现形式,就没有孝道。再比如,当见一些敌对分子在践踏国旗的时候,你不能生起爱国之心,维护国家的尊严,却认为那只是一块布,和国家没有关系,说明你是一个愚痴的人。虽然国家和国旗不能安全划等号,但国旗就是国家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佛教是很重视“本体”重视“理”的宗教,但并不会废掉“事”或“形式”。相反,在佛教的戒律和教法以及传播中有很多形式的东西,这些形式不是作茧自缚,也不是哗众取宠,他是理的体现,他是艺术化教学,他是大智慧的运用。
所以重新认识形式的重要性,在不同的节日用不同的形式去度过,相信都能拥有一个好的心情。形式做好了,从艺术角度可以提升作品,从个体角度可以提升品味,从家庭角度来讲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从社会角度来讲可以树立社会风尚,从民族角度来讲可以凝聚人心,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可以塑造国家形象,从佛教角度可以摄受众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