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 17:22:39
|
只看该作者
续-《●[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皈依三宝》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大师外支已成,而我们由于内心当中并没有真正一心一意地归投依靠,所以才苦恼,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佛的特征。平常人即使你去求他也不一定能求到,佛则是无时无刻不想帮你,他不但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而且他有大悲心愿意帮助别人。他在任何情况之下永远在大悲心当中,一点也不会懈倦,所以佛才是真正能救我们的,再也没有比他更超胜的了。他是真正无比胜妙的皈依处,我们应该皈依他。
【《赞应赞》云:「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赞应赞》是佛弟子赞叹佛的功德的。佛自己说:「我是你们无怙者的助伴。」因为佛初发心就是为了要救一切众生而积资粮,现在成就了以后,他所做的没有别的,就是以大悲心抱持、救护一切众生。再没有人能够跟佛相比了,只是我们自己不去皈投依靠他,所以才会沉溺苦海。
前面说明为什么要皈依,以及在这个原因之下所应皈依的对象,下面讲怎么去皈依。
※﹝第三、由何道理而皈依者。《摄决择》中略说四事:① 知功德,② 知差别,③ 自誓受,④ 不言有余而正归皈依。﹞
这里是引《摄决择分》当中所说的皈依的纲要,一共分成四个部分:要知道三宝的功德;还要知道三宝的差别,就是三宝各有什么特征;第三个自己誓愿去受皈依;最后是「不言有余」,除了三宝再没有其它的皈依处了。
为什么要先知功德?在前面提到,我们是因为苦逼所以求皈依,这是推动我们的力量,但如果对所要皈依的对象的功德不了解的话,我们就不会去皈依他;或者理论上清楚了以后,如果不能透过思惟使内心当中真正改变的话,我们还是会随顺着自己的习气。既然因为怕苦而找能解决我们痛苦的对象去皈依,当然对所皈依的对象有什么功德,我们一定要先知道。知功德跟知差别,就是确实了解所皈依的对象他具有什么样的好处,以及三宝之间的差异,这两个条件具足了,皈依的第二因才是真正地圆满。
下面讲自誓受,既然了解了这一点,自然而然谁都愿意誓愿去皈依。愿就是好乐心,誓愿则是非常强盛的好乐心。我们是经过辨别了之后,确信佛、法、僧才是救我们的。除了这个以外,其它不顺这个正确的因的对象,当然就不愿意去皈依。我们就是因为找不到离苦得乐的正确的因,所以才产生痛苦,现在找到了,怎么可能再去皈依别的?如果去皈依别的,真正的好处就得不到了。所以这里是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皈依的原则。
※﹝初知功德而皈依者,须能忆念归处功德,其中有三:① 佛功德,② 法功德,③ 僧功德。今初分四﹞
大师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不但要了解,而且要不断思惟忆念所皈依处的功德,也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先说佛功德,佛功德分成身、语、意、业四部份,就是除了身、语、意以外,还要知道佛做些什么事。
【身功德者。谓正思念诸佛相好,此亦应如喻赞所说,而忆念之。如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我们所以皈依他,是因为了解他有这样特别的功德。就像我们为了要脱离三恶道苦而努力去思惟,就会有强盛的力量推动我们很想逃开一样,现在也努力思惟三宝的功德,透过皈依我们不但能够逃得开苦,而且将来能够像佛一样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思惟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偈颂中所讲的内涵,文字比较容易了解,了解了以后,主要的还是在我们怎么去思惟决择。
偈颂中只是举出一部分身功德,实际上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我们完全无法想像的。第一句总说佛的身功德。佛身有种种的相好庄严,其庄严是我们无法仰望的,就如同万里无云的秋空,以宇宙间所有的星星庄严着一般。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八万四千无量的形相庄严,佛身是所谓紫磨金色,这是我们勉强以世间最珍贵的宝物去想,实际上,他比我们想像得到的珍贵,不晓得要超越多少倍。就像地狱的苦,我们世间再苦也没办法去想像地狱的苦;同样地,我们世间再好也没办法想像世尊的好。我们只能以世间最好的东西努力去想,来策动我们对世尊的仰望,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下面说佛身像金山的顶一样,我们可以试着去想,人间所仰望的是不是金子?得到一点点金子就乐了;而佛像金山一样,无比地光耀,无比地庄严。先说他的面轮,然后说他的嘴、手、脚,也就是五官当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些我们都要好好善巧地去思惟,这是佛的身功德,也是我们眼根所对的。佛的身相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意义,除了无量庄严以外,任何人一看见他,就会产生无比的力量。所以我们如果了解了这点,就知道经论上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佛身是无量的功德所庄严起来的,这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如果我们要了解佛的身功德,就要阅读经论然后多去思惟。
【语功德者。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剎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应思惟此希有道理,】
世界上所有的有情在同一个时候提出不同的问题来,世尊当下就能以「剎那心相应慧」,不要经过思索地,马上能够把握住所有的问题,而且他一句话便能够解答一切。妙的是,问他的众生各各不同,用什么语言问他,就听见佛用什么语言回答,问什么内容,佛也回答什么内容,不管深浅完全能够回答。这是佛的希有功德,我们觉得好像不大可能,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无明、福薄才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就是世间的普通人,透过学习都可以多少做得到,的确有人可以一面跟人讲话,手里还做着事情,脑筋里又想着别的事情;或者是一面在打计算机或开车,旁边有人跟你讲话,你还是可以一方面眼睛看着前面,一方面与他应对。我们的确有这个能力的,如果我们不断地练习、增长,是绝对做得到的。
在我小的时候,曾看见过做生意的账房,他们都有这个本事,一手拨着算盘,一手记帐,眼睛看着帐簿,跟他讲话他也能应对,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别的东西可以做错,帐做错是非常严重的,真正有本事的账房就是这样。很多祖师大德也都有这种本事,但他们不会炫耀,因为佛法的中心是在业感缘起,而不是这些神奇异能。憨山大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大师,他有一个很有趣的本事。他有一段时候很至诚恭敬地写经,全部精神都贯注在上面。如果是我们全部精神贯注在上面,旁人讲话就都听不见了,甚至会觉得人家干扰;他非常恭敬地写,别人跟他讲话他也可以应对,所以有人赞叹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也有人怀疑。曾经有人想要试试他,一口气找了好几个人去,大师在那儿很至诚恭敬地写经,好几个人同时问他,每个人问的问题都不一样,都是奇奇怪怪的,但是大家都感觉到,他所回答的话就正如你问的,丝毫不差。平常我们在做简单的事还可以回答,现在有好几个人在同时间问,这是很复杂的,而且他又全神贯注于写经,竟可以无误地回答。
我举出这些例证,是要告诉大家,如果你们真正透过正确的方法去练习,法尔如是,我们本身就有这个能力的。只是我们都被无明习气所覆盖,自己还很执着,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广论》前面叫我们要断器三过。在《中庸》有两句话「贱而好自专,愚而好自用」,我们已经这么差,却还很执着,不愿意放下自己,好好地接受圣贤的教导,这个才是我们问题的根本所在。
【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剎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世尊为什么这么了不起?因为他已经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圆满一切功德,所以最殊胜的导师只有佛,二乘的圣者和菩萨多少也证得,但是证得最圆满的只有佛。他以梵音宣说正法,梵音就是清净的音声,他能够善巧地转种种的正法之轮。*轮有好多种意义,「轮」是转动的意思,也就是说,佛把他体证的法经过语言转到我们的心里,把我们的烦恼摧破、压碎,烦恼净化了,业就改善了,因此能够「尽诸人天苦边际」。在三恶道当中固然是苦,其实人天也是苦,但是要跳出生死轮回,三恶道是没能力的,只有人天可以。透过了世尊的正法,能够把所有的苦究竟圆满地通通净除,那就是世尊的语功德。
【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鸟。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应如是念。】
《百五十颂》当中说,世尊的形相无比的庄严,他说法的语言和美到极点,任谁听见了以后,内心都会完全被他吸引过去,这是从表相上面说;进一步从内容上面看,佛能静息我们种种的烦恼毒,我们的贪像灰尘一样无量无边,不晓得有多少,佛就像雨云一样能止息它。瞋像毒蛇一样,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蛇跟龙的克星就是金翅鸟,一碰到金翅鸟,他们就降服了。世尊也是一样,能够解除我们的瞋毒。还能摧坏我们的愚痴无知,就像日光照破黑暗一样。我们还有一个大困难─我慢,我慢如高山,而佛语就像金刚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被他摧破,而且他真正能够丝毫没有错误地见到问题的中心,所以说「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他能非常善巧地解释,如果不善巧的话,他讲的虽然是正确的方法,但是因为义理非常深奥,所以我们不一定真正能够懂,现在世尊能够非常善巧地把最深、最难的法表达出来,使我们容易了解,所以世尊讲的法,真正是最究竟圆满的,所以是「善说」。
再进一步来说,世尊讲话的言音非常和美,因为他法尔具有这种功德,我们不管在做什么,佛一讲法,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整个心都会被他吸引。至于所讲的内容,假定我们照着去正思惟的话,一定会了解。我们不是不能了解,问题是欠缺去思惟,如果正确思惟的话,一定能把三毒净除。我们觉得自己很欠缺,现在得到了佛法,所以会感到庆慰,这也是放逸者的皈依处,因为我们原本好乐世间的种种,听了他的话马上生起厌离。「尊语相称转」,对于不同的根器,佛能够恰如其分、善巧地转种种的法来净化我们的烦恼。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听见了佛语会无比地欢喜;中等智能者听了能够增长智能;「能摧下者翳」,「翳」就是眼睛被遮蔽了,佛法能够净除我们的无明黑暗,这个就是世尊的语功德。佛的语功德无非只有一件事情──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不但要知道,更应该这样去思惟,时时忆念。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佛的意功德分智跟悲,其中智慧功德就是对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就是所有该知道的──佛没有不知道的,而且知道的程度,就像看掌中庵摩洛果一样。平常我们看东西,远远地看不清楚,拿在手上就能彻底看清楚。
什么叫「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呢?一个是讲性空──真谛;一个是讲缘起──俗谛。有一句话说:「人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人生,要想认识无限的宇宙是不可能的」。通常世间人的看法是这样,这是因为并不了解佛的功德;若能真正了解佛的功德,照着佛法去做,我们人人可以像佛一样认识一切。我们把一切法总括起来可以分两种:一个是缘起相,一个是性空的部分。缘起就比如你用功读书,将来就能得到好的成绩等等,一切人事物都是展转相关的。真正最究竟、圆满的缘起就是法界缘起,任何一样东西要推它的原因,可以推到重重无尽,这就不是普通人所能缘得到的,但是世尊能够缘得到,这是尽所有性。
性空则是说任何一样东西它的体性都是空,这叫如所有性。因为是性空所以是缘起,因为是缘起所以性空。佛对这两个都能够看得很清楚,所以说「智无碍转」,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了知一切,所以世尊(能仁就是世尊)的智能遍知一切,除了佛以外,其他的菩萨、声闻就没有办法了解得这么透彻。世间的凡夫那根本不必谈,就算相似地认识了一点点,真正的内涵也不可能知道的。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应如是念。】
法界所有一切事物的缘起,在世尊看起来就像看掌中的酸果(庵摩洛果)一般。世尊意功德中的智慧功德,能够遍观法界一切,不管是「动、不动」,「若一、若种种」,他去观察的时候没有一点障碍,所以说「如风行于空」,就像风在空中一点障碍都没有一样,世尊的智慧对于一切东西都能够彻底明了,我们应该这样忆念,这是佛的智慧功德。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一切有情之所以不能自在,是因为我们有烦恼和业,而世尊烦恼、业都解决了,可是也有一样东西绑住他──大悲。世尊由于大悲推动,使他要救一切众生,这令世尊不能自在。也就是说,世尊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众生;我们只为自己而忙,但世尊不是,他所有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所忙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要救一切众生。所以前面说大师外支已成。见到众生苦,世尊的大悲从来没有间断过,没有一剎那停止过,永远随着大悲转。他有悲心又有智慧,这是我们应该认识而不断思惟观察的。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应随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