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下士道皈依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7:2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皈依三宝
    下士道 - 皈依三宝
    p. 98 (3)
    ※﹝第二、习近后世安乐方便分二:① 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② 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这也是属于取心要的范围,当我们得到了暇满的人身,下面就劝取心要,在取心要过程当中,道次总体建立了以后,下面就分共下、共中、上士道。共下士道当中,正修下士意乐的第一科是发生希求后世之心,透过上面讲的念死无常、三恶道苦,眼前的一切就不是我们真正求的了,转而希求后世。第二科依止后世安乐的方便,就是现在要说的这部分。前面科判上面讲的是「依止」后世安乐方便,这个地方是「习近」后世安乐方便,文字不同没关系,只要我们懂得内涵就好。既然现世很快就会死,死了以后要下地狱,所以现世安乐是一无是处,我们真正能够求的是后世的安乐。既然要使后世更好,那这一世就要累积能够使后世更好的因。所以此处就说明习近后世安乐的正确方法。  
    趣入后世安乐的方便分两部分,第一、真正趣入圣教最殊胜的门是净修皈依,不仅要修而且要净修,这是第一部分。第二,我们不是要安乐吗?一切善乐的根本,就是要对于业果的道理发起深忍信。为什么不是只说「信」而说「深忍信」?信有几种,有一种是糊里糊涂就相信了,这种信不能帮忙我们真正解决问题。所以佛曾经告诉我们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能让我们真正进入佛门的是信,可是如果是糊里糊涂地信,碰到一点事情就动摇了,这样的话,虽然是相信了,却没办法真正趣入,照着它去做,因此不可能真正了解它的内涵。所以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依照正确的方法去做;要依照这个正确的方法去做,一定要信得过三宝,才愿意弃舍自己的而跟着他学。真正的「信」本身要有很多条件,一开头确立了这个以后,才能坚固自己的信心。「信为欲依」,相信了才能策发起好乐心,向里边真正深入追求;「欲为勤依」,有了这样的好乐心才会努力去做,努力去做就得到好处。  
    「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又分成四部分:
    ※﹝初中分四:① 由依何事为皈依因,② 由依彼故所皈之境,③ 由何道理而正皈依,④ 既皈依已所学次第。今初﹞
    趣入圣教的门是皈依,这种对三宝的信心不是普通的迷信,而是真正以智慧决择的智信。既然是智信就要说明,为什么要皈依的道理,因此先说「由依何事为皈依因」,以这样的原因要来皈依。那么皈依的对象应该是什么行相呢?这也要把握得非常正确。第三是用什么方法或者如何去皈依呢?第四,皈依以后又应该怎么做呢?这四科我们虽然还没有一步步深入地学,可是已经能够从这个纲要上面把握得准,这个正是智信必须的条件,而不是含含糊糊地迷信。所以先把纲要把握住了,然后对每一个纲要再一步一步地趣入。现在看第一个「由依何事为皈依因」,为什么要皈依?
    【因虽多种,然于此中是如前说,于现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后,于所生处亦无自在,是为诸业他自在转。其业亦如《入行论》云:「如黑暗依阴云中,剎那电闪极明显,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诸白净业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发生求依之心。】
    虽然皈依有很多原因,现在我们所学的,是要依据大师告诉我们的,从前面照着次第来,我们已经了解得很清楚,这一生很快就会死亡,根本没办法安住,死了以后不是没有了,一定要有个去处,而这个去处也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谁做主呢?业。然而我们的业是怎么样的行相呢?大师引《入行论》来说明,实际上这也就是大师要告诫我们的。不但宗大师、阿底峡尊者、写《入行论》的寂天菩萨,乃至从佛以来所有传承的祖师们,也就是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这样告诉我们,而且没有一个例外,他们都是照着这样做而解决问题的人。我们希望解决问题,岂不也应该这样去走!  
    我们眼前有些什么业呢?「如黑暗依阴云中」,也就是说晚上再加上满天乌云,那是伸手不见五指,一点也看不见。「剎那电闪极明显」,忽然之间一个闪电非常地明亮。就是说我们世间所有的人都在深厚无明的覆盖当中,还要加上很多恶业的阴影,所以一点都看不见。这里的看并不是指用我们的肉眼看,而是指有无慧眼去看。我们根本没有力量选择是非,我常常会引用《前世今生》、《新世纪的饮食》来印证,大家都说现代进步了,实际上即使以世间法来衡准都是一团糟,已经够黑了,何况拿佛法来衡准。所以说黑暗再加上乌云,唯一的光明唯有剎那闪电。「如是佛力百道中」,就是说唯有佛的光明在黑暗当中现起,我们才能真正看见真相。我们必须靠着光明认识是法、非法,才能照着法去行,也才能多少积一点白净的福慧之业。实际上,我们都处在这种状态当中,就算有机会看见光明,也非常短暂,像剎那闪电般。所以真正能造福慧的机会,也就非常微少。所以我们的善极为羸劣,微弱得不得了。平常我们真正做的都是重罪,不但重而且很强猛。  
    我们干净、清白的业少得不能再少,而黑业非常强大,既然如此将来一定会堕落。因为这样而起大恐怖。我们不妨从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去想,早晨听到打板声,你是觉得生死轮回很恐怖,一心求出离,还要救一切人,于是马上起来,还是你想天气这么冷,再睡一会儿?这个自己心里很清楚。起来以后到大殿去唱念也是有气无力、打瞌睡,就算念咒,你是想为了救一切众生,提起全部精神念,还是痴痴呆呆地念?你仔细想想,我们所做的好事,其中都掺杂了很多恶业。面对着三宝却不恭敬,不恭敬是愚痴的正因,对我们也有损失。若是坏事,那更不用说了。所以稍微想一想,就会了解自己所造的业,了解了就会生起怖畏,既然害怕,就要去求救了。我们现在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为没有生起怖畏心,所以前面这段话就是策励我们生起怖畏。由于害怕,就会想办法去求救,寻求可皈依之处。
    【犹如陈那菩萨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皈依谁。」】
    下面再引陈那菩萨的话告诉我们:我们一直在生死大海中,这个生死大海,其广无边,其深无底。造成我们轮回生死真正的原因就是烦恼。烦恼现出来的行相以三毒为主。贪等三毒非常地粗暴,非常地恶劣。造了恶业以后,一定会被这个恶业所吞噬,那个时候会产生很大的恐怖,所以现在要求皈依。这段话最主要是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现况是在生死大海中,要对这个情况生起怖畏,然后因为起怖畏而求皈依。
    【总为二事,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虚言,则其皈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皈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
    总结为两点:第一是对于恶趣害怕,第二是深深地相信三宝,能够从生死轮回大恐怖的境界当中,把我们救出来,这两件事非常重要。这必须是内心真实的感觉,不是嘴巴讲一讲的。假定只是嘴巴上讲一讲,那么这个皈依也是很浮泛。平常我们讲暇满难得,很多人却说暇满好像并不难得。我介绍《前世今生》是希望大家了解暇满难得,结果有些人看了之后,却说有这么多人在多生的转世中都是当人,所以人身不难得呀!其实那么多人当中有几个听见过佛法?听见了佛法,有几个相信佛法?即使是相信佛法了,有几个了解佛法的内涵呢?了解了佛法,又有几个照着去做?照着去做而内心生起皈依的又有几个?这在《前世今生》跟《生命不死》中找不到一个!所以暇满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现在有很多人到处去皈依,皈依证有几十张,几乎每一位大法师都皈依过。这个叫皈依吗?这是现在很不幸的地方。这还算好的,有些人念一下「诸佛正法众中尊……为利有情愿成佛」,就认为自己是菩萨了。所以前面一再地策励我们,不是拿佛法去衡准别人,衡准别人根本错了,应该是要反观自己,我们必须懂得次第,而不是要求别人懂得次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觉得佛法很好,实际上内心当中并没有生起皈依的量。只要皈依的心没有生起来,嘴巴上面讲的都是空话,这样是得不到皈依的好处的。所以后面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努力修这两个因。
    ※﹝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① 正明其境,② 应皈依此之因相。今初﹞
    由于前面生起恐怖了,所以要找一个能够依靠的对象。这个分两部分:第一个正明其境,第二个说所皈依的对象应该有什么样的内容。
    【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皈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皈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既然我们的现况是很快就会死,死了以后就被业所流转。因此真正要去皈依的对象,他必须是这个问题已经真正彻底解决了,一切的过失已经彻底净除,这是就离苦而言;此外,我们希望得到的一切功德,他已经究竟圆满。这两个是必须要的条件,前面是因,必然会产生后面的果,这点很重要。总之,我们思惟现生很快就会过去,而此生的一切到死的时候像作梦一样,什么都没有。死了以后并不是生命就终止了,还会有下一生,下一生到哪里是要看业来决定的。看到自己现在造的都是恶业,所以起恐怖而求皈依,既然这样,要皈依的对象也不离开这个原则,他一定在这个问题上面已彻底地解决了,不会因造恶业使自己堕落。否则,若他自己不能解决,你去找他有什么用呢!而且他的功德究竟圆满,这两个条件是必须要的。因此如果是自己真正有心,而且有智慧能够辨别得清楚的话,那一定会皈依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对象。实际上真正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而应皈依的就是佛。「薄伽梵」是梵文,也就是佛。既然佛是我们皈依的对象,他为了救我们所说的法,当然也是我们皈依的对象之一,依照这个法去实际上修行的是僧,就是我们的同伴,这就是应该皈依的对象的行相。
    【应归之相分四,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皈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皈依,不救护故。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
    对于应皈依的对象,应该要很仔细地了解可以皈依他的原因,这分四部分来看:第一、他必须己经绝对地调伏自心,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所以再也没有任何畏惧了。我们是有畏惧而去求他,他本身如果还有畏惧,那他自己还有问题,就像找医生,如果他自己也生病,更不知道怎么医别人,怎么能救你呢?所以他自己本身先要解决。这样还不够,还要加一个条件,必须在任何情况之下你去求他,他都能够帮忙你,而且懂得各式各样的方法。假定他没有这个条件,他虽然自己问题解决了,可是怎么帮人家他不知道,那还是没办法。就算他有能力也还不够,如果他不愿意帮忙,那还是不行。所以还要有大悲心。  
    大悲的内涵就是他要帮忙一切众生解决他们的痛苦,而且这个众生并没有任何限制。我们世间人也愿意帮别人忙,但对象往往有一定的限制,譬如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愿意帮忙,乃至于子女对父母或亲人也愿意帮忙,但对其他人就不一定。对朋友可以帮忙,对冤家就不愿意。所以不但要有能力,还要具足悲心。此外,还要有个条件,世间很多人,如果你好好地供养他、送他钱,他会帮你忙,否则不帮忙。现在这个条件是不管你有没有供养他,对他有没有恩惠,在任何情况之下,只要你真正愿意,如理找他,他一定帮你忙。所以财供养他不要,「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为什么要以正修行才能生喜呢?因为佛就是依着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现在虽然我们去皈依,可是如果不愿意照着他告诉我们的正确方法去做,那还是没有办法得救。最后这一点就说明这个皈依的对象是何等地崇高、何等地伟大!具足这四个条件,那才是应皈依的境。
    【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善巧于畏度他方便,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遍转,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是应归处。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皈依处。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皈依。】
    总摄起来,第一个,自己的问题解决了。第二个能够帮助别人,能非常善巧地帮忙来求救的人解决问题。第三,他救的对象没有任何限制,不管是亲近的、陌生的、乃至冤家也好,他有大悲心,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救。从经论上我们看得见,世尊在世的时候有很多这种典型的公案。提婆达多一天到晚要害佛,佛则是大悲遍转,从来没有对他起一点点异心,对他和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同等看待。第四是「普利一切有恩无恩」。真正能够具足这四个条件的,「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就是除了佛以外,再也没有一位像这么伟大的人了。  
    在印度民间觉得最了不起的是自在天,我们民间也有各式各样的神,但这些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皈依处。如果了解了佛法,真正说起来,我们现在得到暇满的人身,远比他珍贵,反而倒过来皈依他,那是非常荒唐、非常可怜的事情。就等于我们手上有的东西远比他值钱,居然自己不会用而跑去求他,或者把自己的换给他一样,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明,现在我们学了佛以后,透过佛法才指出这个行相来。由于佛是所皈依处,所以佛所讲的法以及照着佛讲的法去行持的佛弟子众(也就是僧),这些也都是我们应该皈依的对象。
    【由是若于《摄分》所说此诸理上,能引定解,专心依仰,必无不救,故应至心发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皈依,而苦恼故。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无懈怠,无比胜妙真皈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故应归此。】
    这个道理是《瑜伽师地论》的《摄决择分》当中所讲的。我们理论了解了之后,要多去观察思惟以产生定解,才能够专心仰望恭敬依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绝对没有不救的,对这一点应该至心发起定解。  
    我们实际上是有问题、有苦恼的,因此要求皈依,所皈依的对象就是佛。真正得救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自己感受到痛苦需求救护,另一个是要有具足条件的人来救我们。现在外支(也就是外面救我们的这个因)不缺,因为佛已经成佛了,他也很愿意救我们,问题在我们的内心没有真实地以三宝作为我们的应皈依处,所以才会苦恼。  
    前面一再地强调、策励,叫我们多去观察思惟,在内心引生定解。若对这个理论不了解,那当然一点用场都没有,就是了解了,还要实际上认真地去思惟、观察,如果不努力地深入去思惟,那个时候我们的习性,或者说现行,还是如同以前一般被无明所使。皈依之前要先思惟苦,苦思惟起来了,还要再思惟皈依处三宝的可贵,所以下面告诉我们要去思惟它的功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7:22:39 | 只看该作者
    续-《●[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皈依三宝》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大师外支已成,而我们由于内心当中并没有真正一心一意地归投依靠,所以才苦恼,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佛的特征。平常人即使你去求他也不一定能求到,佛则是无时无刻不想帮你,他不但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而且他有大悲心愿意帮助别人。他在任何情况之下永远在大悲心当中,一点也不会懈倦,所以佛才是真正能救我们的,再也没有比他更超胜的了。他是真正无比胜妙的皈依处,我们应该皈依他。
    【《赞应赞》云:「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赞应赞》是佛弟子赞叹佛的功德的。佛自己说:「我是你们无怙者的助伴。」因为佛初发心就是为了要救一切众生而积资粮,现在成就了以后,他所做的没有别的,就是以大悲心抱持、救护一切众生。再没有人能够跟佛相比了,只是我们自己不去皈投依靠他,所以才会沉溺苦海。  
    前面说明为什么要皈依,以及在这个原因之下所应皈依的对象,下面讲怎么去皈依。
    ※﹝第三、由何道理而皈依者。《摄决择》中略说四事:① 知功德,② 知差别,③ 自誓受,④ 不言有余而正归皈依。﹞
    这里是引《摄决择分》当中所说的皈依的纲要,一共分成四个部分:要知道三宝的功德;还要知道三宝的差别,就是三宝各有什么特征;第三个自己誓愿去受皈依;最后是「不言有余」,除了三宝再没有其它的皈依处了。  
    为什么要先知功德?在前面提到,我们是因为苦逼所以求皈依,这是推动我们的力量,但如果对所要皈依的对象的功德不了解的话,我们就不会去皈依他;或者理论上清楚了以后,如果不能透过思惟使内心当中真正改变的话,我们还是会随顺着自己的习气。既然因为怕苦而找能解决我们痛苦的对象去皈依,当然对所皈依的对象有什么功德,我们一定要先知道。知功德跟知差别,就是确实了解所皈依的对象他具有什么样的好处,以及三宝之间的差异,这两个条件具足了,皈依的第二因才是真正地圆满。  
    下面讲自誓受,既然了解了这一点,自然而然谁都愿意誓愿去皈依。愿就是好乐心,誓愿则是非常强盛的好乐心。我们是经过辨别了之后,确信佛、法、僧才是救我们的。除了这个以外,其它不顺这个正确的因的对象,当然就不愿意去皈依。我们就是因为找不到离苦得乐的正确的因,所以才产生痛苦,现在找到了,怎么可能再去皈依别的?如果去皈依别的,真正的好处就得不到了。所以这里是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皈依的原则。
    ※﹝初知功德而皈依者,须能忆念归处功德,其中有三:① 佛功德,② 法功德,③ 僧功德。今初分四﹞
    大师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不但要了解,而且要不断思惟忆念所皈依处的功德,也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先说佛功德,佛功德分成身、语、意、业四部份,就是除了身、语、意以外,还要知道佛做些什么事。
    【身功德者。谓正思念诸佛相好,此亦应如喻赞所说,而忆念之。如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我们所以皈依他,是因为了解他有这样特别的功德。就像我们为了要脱离三恶道苦而努力去思惟,就会有强盛的力量推动我们很想逃开一样,现在也努力思惟三宝的功德,透过皈依我们不但能够逃得开苦,而且将来能够像佛一样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思惟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偈颂中所讲的内涵,文字比较容易了解,了解了以后,主要的还是在我们怎么去思惟决择。  
    偈颂中只是举出一部分身功德,实际上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我们完全无法想像的。第一句总说佛的身功德。佛身有种种的相好庄严,其庄严是我们无法仰望的,就如同万里无云的秋空,以宇宙间所有的星星庄严着一般。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八万四千无量的形相庄严,佛身是所谓紫磨金色,这是我们勉强以世间最珍贵的宝物去想,实际上,他比我们想像得到的珍贵,不晓得要超越多少倍。就像地狱的苦,我们世间再苦也没办法去想像地狱的苦;同样地,我们世间再好也没办法想像世尊的好。我们只能以世间最好的东西努力去想,来策动我们对世尊的仰望,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下面说佛身像金山的顶一样,我们可以试着去想,人间所仰望的是不是金子?得到一点点金子就乐了;而佛像金山一样,无比地光耀,无比地庄严。先说他的面轮,然后说他的嘴、手、脚,也就是五官当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些我们都要好好善巧地去思惟,这是佛的身功德,也是我们眼根所对的。佛的身相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意义,除了无量庄严以外,任何人一看见他,就会产生无比的力量。所以我们如果了解了这点,就知道经论上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佛身是无量的功德所庄严起来的,这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如果我们要了解佛的身功德,就要阅读经论然后多去思惟。
    【语功德者。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剎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应思惟此希有道理,】
    世界上所有的有情在同一个时候提出不同的问题来,世尊当下就能以「剎那心相应慧」,不要经过思索地,马上能够把握住所有的问题,而且他一句话便能够解答一切。妙的是,问他的众生各各不同,用什么语言问他,就听见佛用什么语言回答,问什么内容,佛也回答什么内容,不管深浅完全能够回答。这是佛的希有功德,我们觉得好像不大可能,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无明、福薄才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就是世间的普通人,透过学习都可以多少做得到,的确有人可以一面跟人讲话,手里还做着事情,脑筋里又想着别的事情;或者是一面在打计算机或开车,旁边有人跟你讲话,你还是可以一方面眼睛看着前面,一方面与他应对。我们的确有这个能力的,如果我们不断地练习、增长,是绝对做得到的。  
    在我小的时候,曾看见过做生意的账房,他们都有这个本事,一手拨着算盘,一手记帐,眼睛看着帐簿,跟他讲话他也能应对,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别的东西可以做错,帐做错是非常严重的,真正有本事的账房就是这样。很多祖师大德也都有这种本事,但他们不会炫耀,因为佛法的中心是在业感缘起,而不是这些神奇异能。憨山大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大师,他有一个很有趣的本事。他有一段时候很至诚恭敬地写经,全部精神都贯注在上面。如果是我们全部精神贯注在上面,旁人讲话就都听不见了,甚至会觉得人家干扰;他非常恭敬地写,别人跟他讲话他也可以应对,所以有人赞叹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也有人怀疑。曾经有人想要试试他,一口气找了好几个人去,大师在那儿很至诚恭敬地写经,好几个人同时问他,每个人问的问题都不一样,都是奇奇怪怪的,但是大家都感觉到,他所回答的话就正如你问的,丝毫不差。平常我们在做简单的事还可以回答,现在有好几个人在同时间问,这是很复杂的,而且他又全神贯注于写经,竟可以无误地回答。  
    我举出这些例证,是要告诉大家,如果你们真正透过正确的方法去练习,法尔如是,我们本身就有这个能力的。只是我们都被无明习气所覆盖,自己还很执着,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广论》前面叫我们要断器三过。在《中庸》有两句话「贱而好自专,愚而好自用」,我们已经这么差,却还很执着,不愿意放下自己,好好地接受圣贤的教导,这个才是我们问题的根本所在。
    【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剎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世尊为什么这么了不起?因为他已经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圆满一切功德,所以最殊胜的导师只有佛,二乘的圣者和菩萨多少也证得,但是证得最圆满的只有佛。他以梵音宣说正法,梵音就是清净的音声,他能够善巧地转种种的正法之轮。*轮有好多种意义,「轮」是转动的意思,也就是说,佛把他体证的法经过语言转到我们的心里,把我们的烦恼摧破、压碎,烦恼净化了,业就改善了,因此能够「尽诸人天苦边际」。在三恶道当中固然是苦,其实人天也是苦,但是要跳出生死轮回,三恶道是没能力的,只有人天可以。透过了世尊的正法,能够把所有的苦究竟圆满地通通净除,那就是世尊的语功德。
    【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鸟。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应如是念。】
    《百五十颂》当中说,世尊的形相无比的庄严,他说法的语言和美到极点,任谁听见了以后,内心都会完全被他吸引过去,这是从表相上面说;进一步从内容上面看,佛能静息我们种种的烦恼毒,我们的贪像灰尘一样无量无边,不晓得有多少,佛就像雨云一样能止息它。瞋像毒蛇一样,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蛇跟龙的克星就是金翅鸟,一碰到金翅鸟,他们就降服了。世尊也是一样,能够解除我们的瞋毒。还能摧坏我们的愚痴无知,就像日光照破黑暗一样。我们还有一个大困难─我慢,我慢如高山,而佛语就像金刚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被他摧破,而且他真正能够丝毫没有错误地见到问题的中心,所以说「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他能非常善巧地解释,如果不善巧的话,他讲的虽然是正确的方法,但是因为义理非常深奥,所以我们不一定真正能够懂,现在世尊能够非常善巧地把最深、最难的法表达出来,使我们容易了解,所以世尊讲的法,真正是最究竟圆满的,所以是「善说」。  
    再进一步来说,世尊讲话的言音非常和美,因为他法尔具有这种功德,我们不管在做什么,佛一讲法,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整个心都会被他吸引。至于所讲的内容,假定我们照着去正思惟的话,一定会了解。我们不是不能了解,问题是欠缺去思惟,如果正确思惟的话,一定能把三毒净除。我们觉得自己很欠缺,现在得到了佛法,所以会感到庆慰,这也是放逸者的皈依处,因为我们原本好乐世间的种种,听了他的话马上生起厌离。「尊语相称转」,对于不同的根器,佛能够恰如其分、善巧地转种种的法来净化我们的烦恼。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听见了佛语会无比地欢喜;中等智能者听了能够增长智能;「能摧下者翳」,「翳」就是眼睛被遮蔽了,佛法能够净除我们的无明黑暗,这个就是世尊的语功德。佛的语功德无非只有一件事情──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不但要知道,更应该这样去思惟,时时忆念。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佛的意功德分智跟悲,其中智慧功德就是对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就是所有该知道的──佛没有不知道的,而且知道的程度,就像看掌中庵摩洛果一样。平常我们看东西,远远地看不清楚,拿在手上就能彻底看清楚。  
    什么叫「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呢?一个是讲性空──真谛;一个是讲缘起──俗谛。有一句话说:「人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人生,要想认识无限的宇宙是不可能的」。通常世间人的看法是这样,这是因为并不了解佛的功德;若能真正了解佛的功德,照着佛法去做,我们人人可以像佛一样认识一切。我们把一切法总括起来可以分两种:一个是缘起相,一个是性空的部分。缘起就比如你用功读书,将来就能得到好的成绩等等,一切人事物都是展转相关的。真正最究竟、圆满的缘起就是法界缘起,任何一样东西要推它的原因,可以推到重重无尽,这就不是普通人所能缘得到的,但是世尊能够缘得到,这是尽所有性。  
    性空则是说任何一样东西它的体性都是空,这叫如所有性。因为是性空所以是缘起,因为是缘起所以性空。佛对这两个都能够看得很清楚,所以说「智无碍转」,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了知一切,所以世尊(能仁就是世尊)的智能遍知一切,除了佛以外,其他的菩萨、声闻就没有办法了解得这么透彻。世间的凡夫那根本不必谈,就算相似地认识了一点点,真正的内涵也不可能知道的。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应如是念。】
    法界所有一切事物的缘起,在世尊看起来就像看掌中的酸果(庵摩洛果)一般。世尊意功德中的智慧功德,能够遍观法界一切,不管是「动、不动」,「若一、若种种」,他去观察的时候没有一点障碍,所以说「如风行于空」,就像风在空中一点障碍都没有一样,世尊的智慧对于一切东西都能够彻底明了,我们应该这样忆念,这是佛的智慧功德。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一切有情之所以不能自在,是因为我们有烦恼和业,而世尊烦恼、业都解决了,可是也有一样东西绑住他──大悲。世尊由于大悲推动,使他要救一切众生,这令世尊不能自在。也就是说,世尊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众生;我们只为自己而忙,但世尊不是,他所有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所忙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要救一切众生。所以前面说大师外支已成。见到众生苦,世尊的大悲从来没有间断过,没有一剎那停止过,永远随着大悲转。他有悲心又有智慧,这是我们应该认识而不断思惟观察的。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应随忆念。】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