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华当开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你都以平等的慈悲心供养,不分亲疏,不分是恭维你的、赞叹你的,还是诽谤你的,你都发心度他。这个『大慈悲心』与法身功德相对照,万法都是「我」一个念。你没有这个法身功德,你不可能发大慈悲心。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这里与「解脱德」相对应。你解脱了没有?检查自己在逆境中自在不自在?你受人家赞叹自在不自在?受人家诽谤攻击,你自在不自在?你自在了,你柔和了,你解脱了,叫「解脱知见」。有一位菩萨跟我说真奇怪,他现在想恨人都恨不起来了,这就是「解脱德」,这就是『柔和忍辱心』。你能忍吗?你能柔吗?你能和吗?这点很现实啊!我们要对照检点呐!我常讲,一个真正见道之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任何人面前,他没有任何理由生任何烦恼,这就是『柔和忍辱衣』,这就是「解脱功德」。他心里总是包容别人,总是害怕别人生烦恼,总是害怕别人吃亏,他没有自己。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这里与「般若德」相对应。禅宗以「空智」为般若,圆顿大法是「一心三智——空智、有智、中智」。境界现前的时候很快的一念:「一切的万法当下就是我,当下就是一个念」,这就是『一切法空是』。这几千年以来困惑着修行人:开口闭口「真佛无相」,那有相的是谁啊?「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怎么叫「真佛无相」啊?如果讲「无相」,「性」也没有了,《楞严经》叫「一假一切假」。他就不懂得「实相」:第一,「无相之相」;第二,「有相之相」;第三,「无相无不相之相」。他把三相只说为一相(无相之相),这个很可悲。『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成就了以上三种功德,你才会为一切众生广说《法华经》而无懈怠。菩萨应该做众生的不请之友,何况有请。有请必至,这是菩萨的义务。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宏伟大愿——把释迦牟尼佛万年末法扭为正法,弥勒下世前五十六亿灭法扭为正法,要靠菩萨发心。谁发了这个心,谁就能很快地登台说法,这是肯定的,力随愿来。你如果老是耿耿于怀自己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一个事情,心量打不开,你不能入道。即使入道,你是口头禅,口头禅是不能摄受众生的,众生能听得出其中的法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