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修行初期,
“什么也不为”而造善业,听起来很美,
在实际中却会缺乏长期坚持的力量,
只是随性而为,没有困难时、心情好时做一做,
遇到挫折时就会迷茫乃至放弃。
所以,宗旨、愿力对修行极为重要。
为求人天福报而行善,也是善业,
但不究竟,善业感果后终有一天会坏灭,
所以行善修福的同时还应该修慧。
反过来,修慧的同时也不应排斥修福,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有对立之心。
标榜自己“无所求”而傲慢的人,
是被自己的烦恼所蒙蔽,
不仅没得到智慧,反而丢失了正念。
“好人就不会生病”,
这种愿望是很好的,
但这种想法是不确切、不实际的。
一个人造的业是非常多的,
今生的业我们尚且无法全部了知,
更何况无始以来的业呢?
善业必得乐果,
但这个乐果何时成熟,
以何种方式成熟,
却并非以当下眼见就能衡量的。
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做起,
生活中善良、诚实、
正直、助人为乐,
都是在造善业。
一个业的善恶、轻重,
要看造业时的发心、
造业的内容与行为、
造业的对象、造业的结果等。
发大心,
多传播真善美的东西,
就是极大的善业。
没有人愿意受苦,
也不是为了受苦而出生的。
业果是一个规律,不是一个规定,
佛指示业果之理,
是为了让我们好好把握当下的业,
为未来造善业、净业,
而不是用过去的业把人绑死。
人的生命,不断在“种子生现行,
现行熏种子”的过程中流动,
不是一个机械的状态。
一点一点的,
往内心多种下善业的种子。
人的生命是由业力决定,
勤修善业、断除不善,
命运就会越来越好。
把他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对立起来,
是因为对“利益”认识得太狭窄。
有时候我们帮助了别人却觉得不开心,
内心有疑虑困惑,
是因为我们没有把道理认识清楚。
先明理,再步步实践。
佛法并不是谈一个道德标准,
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
而是从实际业果出发而言的。
至心为他人的善业欢喜,就有功德。
佛法是心法,
“功德”是在心上计的,
不能以世间有形有相的物质来理解。
发心承担、供养的人,
其功德也是产生在内心的,
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多寡,
而且要发愿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的功德,
这样“功德”才真正大。
不能以世间的交换概念来理解佛法。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今生赚多少钱,带不到来世;
今生帮助过多少人,
这份善业可以带到来世。
把自己的福报储存在善业的“银行”里,
是聪明人的做法。
善业是一个人福慧的根基。
在善业深厚的基础上逐步开发智慧,
才能真正达到“无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