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6 18:54:44
|
只看该作者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九六卷) 2007/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96》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大乘教里面,称菩萨为仁者,仁慈的人。什么叫仁慈?仁慈的人没有对立,他不会跟任何人对立,乃至於畜生、饿鬼,统统没有对立,这个人是菩萨。所以我们要晓得,你要想做菩萨,你还这个人我喜欢、那个人我讨厌,就是对立,这不是菩萨。菩萨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菩萨对一切众生是尊重的,菩萨对一切众生敬爱,无条件的协助,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叫庄严清净,这个意思要懂。尤其是净,净是没有贪心,世出世法没有贪心、没有瞋恚心,觉而不迷,没有愚痴。贪瞋痴都放下了,心清净,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身清净百病不生。病菌是很不清净的东西,你身心清净他沾不了你的边。尤其是讲传染病,传染病严重的时候是灾害。
我好像听到国际卫生组织提出警告,说今年有瘟疫,瘟疫大概是禽流感这类的病,预估会死好几千人。我们听起来害怕了,毛骨悚然。要怎样预防?严净就行了,心清净、身庄严你就不会感染。不清净,心有三毒,贪瞋痴是三毒,里头有毒,外面有传染,很容易感染。纵然有病,不用恐惧,也不用害怕,修清净心,把你身上带著病的那些细胞自然恢复正常,你的病就好了,就没有了。要知道,这些带著病的细胞,是自己不善的念头、不善的业产生的变化。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自己可以调整,药物是补助,真正治好的是心态。这个道理很深,要懂。
特别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灾难很多,无论是病痛或是自然灾害。所谓自然灾害,还是人心感召,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世尊在大乘教里头常说。我们真正要成就,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要放下贪瞋痴,决定不能有贪心。你里头有贪瞋痴、有是非人我、有自私自利,你要想出三界难了,太难了。往生净土还是要一切放下,你不放下,想在这个地方还带著去,佛告诉我们带业,带业是什么?带业是带旧业,不带现前的,这叫方便法门。现前的业,你这句佛号功夫得力,把它控制住,压住了,它不起作用,这个条件才能往生。如果这些业力还常常起现行,那就没有法子。这是念佛同修不能不知道的。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华严三昧第二句,『供养一切诸如来』。供养跟布施在事相上讲是相同的,有财、法、无畏这三大类。佛告诉我们,布施如果里面有真诚、清净、平等心,就是供养,如果缺乏真诚、清净、平等心,那就是布施。布施得福报,供养得功德,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供养心地真诚清净,他不求果报,三轮体空,不求果报,而果报比布施不知道要殊胜多少倍,不能比的。
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说「此事福不能救」。布施的果报是福,财、法、无畏的果报就是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是属於福报。此事是什么事?生死大事,了生死出轮回,这个事情布施没法子;供养行,供养里头有智慧、有清净心、有真诚心,这是功德。这就是供养跟布施不一样。你看看一般大乘、小乘修布施,什么人修供养?普贤菩萨。菩萨修十波罗蜜、六波罗蜜都是有布施,普贤菩萨十愿有供养,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供养。所以修供养的是修普贤行。我们一般人有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一般人虽然是供养,还是布施,不是真正供养。
供养的对象,「一切诸如来」,他没有说一切诸佛,这是经文里面如来跟诸佛意思不一样。凡是讲诸佛是从相上讲的,你至少要修成小乘的佛,法相宗讲四种佛,藏通别圆,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没有出十法界,别教的佛才超越十法界,圆教佛才是《华严经》上初住菩萨,这个我们要知道。佛有很多等级,不一样。可是讲如来意思就不一样,如来讲什么?如来讲法性、自性。哪个人没有法性?所以从性上讲,佛跟众生是平等的,大乘教里头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如来。用这两个字我们就知道了,符合《华严经》所讲的原则,「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我们现代人讲动物,动物它有感情,植物没有感情,但是植物还是生物。所以生物范围广大,比较大,包括了动物、植物,都是属於生物。矿物就不是生物。可是在佛法里面讲,动物有佛性,植物、矿物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二。动物正报,从佛菩萨到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统统有佛性,植物跟矿物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讲佛性,偏重在法性里面的一分,法性里面有般若、有法身、有解脱,偏重在般若,所以法性包括了佛性。
此地讲的一切诸如来范围就大了,整个宇宙都在里面,宇宙里面所有一切万事万物,一个不漏,为什么?它是诸如来,这个范围就大了。所以菩萨修供养是依平等性,对诸佛如来恭敬,对蚊虫蚂蚁也是一样的恭敬,决定没有差别。有差别怎么样?你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不是真心,是妄心,真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今天妄想暂时不谈它,为什么?太细了,确实不是我们能断得了的,我们想放下,你也放不下。讲粗一点的现象,分别、执著,好懂。分别执著真正放下才是真的供养,清净心供养、平等心供养。对象是一切诸法,诸法的法性就是如来,这个范围多大。
我们要用什么供养?是不是要用财物供养、香花供养?不要,什么都不要,那些都是假的。用真诚心供养、用清净心供养、用平等心供养、用正觉心供养、用慈悲心供养就对了,这叫大菩提心,这叫真心。用真心对一切众生、对诸佛菩萨、对天地万物,这是供养一切诸如来,一个都没有漏失。什么人修?普贤菩萨修,谁是普贤菩萨?凡是修这个法门的就是普贤菩萨。我们再说一句简单的话,你好记、你好懂,就是用真诚心对一切众生,我常讲四个字,「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你要是把这四个字学会了,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违背,供养一切诸如来至少你也可以打个少分,虽然不圆满,像前面讲可以打六十分。不错了,及格了。这条很重要。
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教给我们,「依教修行供养」,这是对诸佛菩萨的真实供养。我们盖个大庙,塑造佛的金身,种种香花、幢幡、宝盖来供养,佛要不要?释迦牟尼佛在世,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什么都不要。真正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你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古来的高僧大德他们修行住茅蓬。茅蓬多半是自己建的,山上砍几棵树做柱子,用草搓成绳子,把架子绑好,梁柱绑好。用什么做墙?用泥土做墙,土墙,上面盖茅草,山上砍一点茅草盖上去,遮蔽风雨,自己动手自己干,盖个小茅蓬。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给他盖个庙,用意到底在哪里?在示现、在教人,教当代的人、教后世的人,没有贪瞋痴,对於物质生活,有个小茅蓬可以遮蔽风雨,足矣!
住茅蓬的人大概也是日中一食,生活非常简单,他的时间都用在修道上,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吃的东西从哪里来?恐怕有一半是采野生的,我们今天讲野菜,住山的人都懂得,树上的水果、野菜,取这些东西。也有少数,自己种点菜、种点粮食,粮食多半种什么?种番薯、种地瓜、种玉米,这些东西好种,省事,种花生,可以当作主食。住山,与外面隔绝。确实有不少一辈子不下山,修行成功,开悟了,被人发现,就有很多人来参访,很多人来跟他学习。
我过去看莲池大师的传记,莲池大师就是这么修行的,到以后被人发现,亲近的人多了,来跟他学的人多了,怎么办?都盖茅蓬。遇到这些大的施主,有这种财力的,看到这么多人,跟法师商量建个寺庙,建个大道场,法师也同意,你们去建。建好之后也不拒绝,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给孤独长者有庭院,礼请佛陀到那边去住,在那边讲经说法教学,释迦牟尼佛也答应了。这是随缘而不攀缘,我并不是叫你去做,真叫水到渠成。世尊没有拒绝,这就是告诉我们后人,缘成熟了,别人有真诚心供养,可以接受。但是什么?产权是他的,不接受产权,接受产权你就有了财产。这是我们常讲的,可以接受使用权,你的财产,这是你的房屋,你借给我用,我什么时候不用了,还给你,正确。如果一有产权,你不是出了家吗?一有产权,你又回家去了,你又有了家,你还俗了;虽然是剃了头,实际上你已经还俗了,你不是出家人。这个道理要懂。
在现在,现代的社会跟古时候的社会不一样,复杂多了。集合众多人的力量建个道场,真正明白的人,这个道场要有一个管理的委员会或者是董事会,产权是交给董事会的,不是属於某个人的。可是有人担心害怕,万一这些董事翻脸,赶我走怎么办?你看你这个提心吊胆都是为自私自利,把道忘掉了。四众同学、在家的居士长者布施供养你,目的是希望成就你的道业,你天天念头都想著怎样拥有财产,错了,你哪来的道?道是什么?道是叫你放下,道是什么?道是你自性里面本来有的,那是道,你把它找回来。
《华严经》上佛说得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自性里面有无量智慧、有无量德能、有无量相好。众生迷了,你现在开始觉悟了,觉悟了赶快把它找回来,你要道场干什么?要道场好累!经营一个家庭就已经很累,家庭人少,没几个人,道场人多,是个大家庭。小家庭已经累死了,大家庭还能受得了吗?要这个干什么?所以一定要想到要有道,道是什么?道是智慧、是德能,我要藉著这个缘,这是个殊胜的缘,藉著这个缘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智慧。你真有道德,真有智慧,这个地方的人他会留你,不会赶你走。纵然赶你走,你也欢欢喜喜的离开,为什么?没有一个地方不欢迎你,你还有什么担心的?凡夫最怕的就是这个事情,最放不下的就是这桩事情。
我们当年刚刚接触佛法,老师清楚,章嘉大师怎么教我?他给我找了个保证。他说只要你发心真心为佛法,为弘法利生,你的一生自然有佛菩萨照顾,你自己一点都不要操心。我相信老师,这点很多人比不上我,为什么?有很多人对老师怀疑,我对老师从不怀疑。我这一生接受三个老师指导,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最后是李炳南老居士。尊师重道是从小父母教的,对老师尊重,一点疑惑都没有,相信。既然真诚心奉献给佛菩萨,学这个法门,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所想的、所思的、所行的就这桩事情,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想,为什么?佛菩萨照顾。我常常想如果我要想,佛菩萨就不照顾了,为什么?你自己会想,你自己会照顾自己,佛菩萨就可以省事了,不必多这个事情。如果我们自己不想,佛菩萨不能不照顾,一定要照顾,一点怀疑都没有。如果出家人都像我这样的信心,我相信每个道场都是正法道场。
我在很年轻的时候,我还记得那年就是我寿命到的那一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我四十五岁,夏安居,结夏,灵源老和尚,这是台湾基隆十方大觉寺的方丈,我受戒的时候他老人家是我的尊证和尚。夏安居三个月,邀请我在安居之中讲《楞严经》。我在山上讲了一个月,好像是讲到第三卷,《楞严经》十卷,讲到第三卷,我得病了,重感冒。我还记得,那时候的名字叫A2,得重感冒。我心里一想寿命到了,因为那年,我们三个朋友同年,命运相同,都是过不了四十五岁。在二月间,法融法师先走了,五月,明演走了,我是在七月夏安居的时候,我一想,到了,没有留恋,也不恐惧。
我离开大觉寺回到景美我住的那个小房子,韩馆长的,在那里每天念佛求往生。我也不看医生,我想医生只能医病,我的寿命到了,没有办法医寿命。一切放下,念佛求生净土,念了一个月,身体恢复了。我们是真正学佛,真正是依教修行,确实是把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做为我们一生唯一的事业,没有其他的念头。病好了之后,养了一个多月将近两个月,再恢复讲经,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
到以后遇到甘珠,那总是二、三年以后,甘珠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我的老学长。他告诉我,讲经弘法的功德把命运转变了,他知道,他说你短命,没有福报,可是这些年讲经弘法,全转了。他告诉我,他说你的寿命很长,将来福报很大,他告诉我的,我也没放在心上。真的,愈到晚年愈好,谚语所谓心想事成,我到晚年确实有这个味道,心想事成。我没有想自己,我现在想的是世间人不要有冲突,世间人应当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希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不想其他的。对於佛法,我希望有年轻人像我一样发真诚心续佛慧命,世间人讲「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在佛法讲,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真正发这样的心,我会全心全力照顾他,帮助他。我这么大的年龄,从弘法退下来,我要做护法的工作,护持下一代,护持真正发心续佛慧命的人。
佛法缺乏人才,儒道也缺乏人才,我们不仅仅护持佛教,儒跟道我同样护持,甚至於其他的宗教也不例外。所以这些年来,我提倡多元文化大学、宗教大学,不是最近提的,很多年了,可是最近有很多响应的,使我们信心生起来了。以前只是想想,随便谈谈,不知道能不能落实,现在看样子有落实的可能。特别是这次在巴里岛联合国的会议,我也提出这个想法,回应非常好,大家感觉得这桩事情对於现代的社会有迫切的需要。看看哪个国家发心带头来干,只要有一个人带头,跟进的人就多了。肯定有助於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这就是供养一切诸如来。所以这句经文它里面的含义深广无量,这就叫华严境界,每一句里面的境界都不可思议。这是说到供养。
最重要的,还是佛在经上说的如教修行供养。《金刚经》诸位都读过,都比较熟悉,你看世尊在讲到布施功德的较量比较。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金刚经》上讲布施,福德都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多少?「为人说四句偈」。四句偈的法供养福德超过大千世界七宝的财供养。这个话有很多人读到之后都是说释迦牟尼佛会讲大话,很会夸张,不相信。我们在初学佛的时候听到也怀疑,但是怎么样?知道佛是不妄语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是真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句句是实话。可是听了之后还是免不了怀疑,疑很难断。经过这么多年,我学佛五十六年,讲经四十九年,现在这个疑没有了,真的断掉了,知道佛讲的话决定真实。为什么?大千世界七宝你纵然得到,你可以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可是佛经上的四句偈你要是真正参透,你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怎么能比,不能比,所以佛讲的一点都不错。
明白之后,对佛感恩的心才能生得起来,老师的恩德。你在佛法里没有得到真实受用,对老师感恩的念头生不起来,老师对我有什么恩?对我有什么好处?生不起来。真正明白,省悟过来,才知道老师的恩德真的大,超过父母太多了。可是老师教我们不能忘父母的恩德,还是把孝亲摆在第一,把尊敬老师摆在第二,这是老师的大德。一个人的成就就是父母跟老师配合得很好,把这个人教出来。真正的教学没有别的,是教你开悟,不是别的,这叫教育。圣贤教育跟我们现在世间人讲的教育不一样,世间人讲的教育,跟最初教育这两个字的本义也不相同,这都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