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宗的彻悟要怎样的善根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6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34: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莲池大师说,这个大彻大悟者他要有什么样的善根呢?

     要三朝天子福,
     九代状元才,

这样的基础。你要有做三次皇帝的福报,还要有做九次状元的文才,这样累积起来,才能大彻大悟。那么要求现在的末法众生,就太难了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说开悟之人须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并且开悟的人,往往还未断除后有,例如禅宗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苏东坡仍未解决问题,直到明朝转世为袁中郎,也是喜禅的文学家。袁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就是指这类情况。只是初步明禅,而无求生西方净土之愿,十人之中就有九个人,反而是多废时间的.

      黄念祖大德开示



现在是有许多的人不大重视净土法门,我跟朋友们讲过:我也不敢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信仰净土,但是我却有这么一个希望,就是希望每一位都不要轻视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说过,能这么信,哪怕是一念,清净单纯的一念,就这样便已不是小乘了!而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了!

色界有四禅,无色界还有四种定,把色界、无色界加在一起成为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成功。世尊在《首楞严经》中开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禅定想避免魔扰是不可能的。至于外界有很多种练功,好像很了不起,其实是初步又初步,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大惊小怪。四禅八定是色界、无色界的事,我们是在欲界,欲界里修炼,起码要超欲界才行。

得了欲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后,身就跟云跟烟一样的,非常空虚和清净,不过还是感觉有身,这个是欲界的定。在这个地方修持再进一步之后,突然间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时候自己不见自己有身,也不见自己衣服,也看不见自己所坐的床铺,房子也没有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很多人到这个地步就要妄自尊大,自以为如何如何,其实这是未到定,还没有到初禅哪。



初禅之上,二禅、三禅、四禅,他还不到初禅,就像还在幼稚园,就自认为我是博士了。这些地方很容易错认,你自己没有开悟,说开悟,没有到四禅,说四禅,这叫大妄语。大妄语是决定入地狱的,所以你这样修了半天还不如不修,这是我们修行人很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听见别人说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念佛念了半天没有到这个境界,就认为他比我强。应知他不能和阁下相比呀,那远远不能相比呀!他们纵不犯大妄语,没有损人利己的心行,最多是欲界天。我们则是横超色、无色界、欲界诸天,直生西方净土,永不退转,一生成办。他们如何能比?



按一般的修持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这个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了,可见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横出三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说开悟之人须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并且开悟的人,往往还未断除后有。例如禅宗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苏东坡仍未解决问题,直到明朝转世为袁中郎,也是喜禅的文学家,袁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就是指这类情况。只是初步明禅,而无求生西方净土之愿,十人之中就有九个人反而是多废时间的。



没有证到无生法忍,“宁逃后有”,这话很深刻。对于参禅,开悟已经很难了,开悟而没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出后有啊?什么叫“后有”?你死后还有,这个“有”是三界的有,还是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去受生,叫后有。真正证得阿罗汉,不受后有,他没有“人我”了。阿罗汉是小乘极果,是圣人,证有余涅槃,确实涅槃了,他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万劫长寿,但是还要落空亡啊!八万劫完了,还是要堕落。开悟的人,你没有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了后有啊?没有逃得了后有,那就跟没开悟的人一样,又轮回了。一轮回就不得了啦。


修唯识观、修法界观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众生办不到啊!观一切都是自己识心所现,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识,还有什么分别?吃也吃的是识,看也看的是识,说也说的是识,什么就都是识。这方法很好,但是说来容易,要真到了谁骂你一句,你马上火就来了。高明容易解脱难,讲得高明很容易,你真正跳得出来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地球上的修行人,虽然有的人开悟了,开悟的极少啊,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现在恐怕一亿里头也难得一个半个。中国十亿人口,咱们中国能出十个开悟的人吗?恐怕不容易。这不是很明显了嘛!过去有几位,都圆寂了。有的人自称是开悟了,实际没有。



中国旧日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欣赏禅宗,鄙视净土,认为唯有禅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于净土只是愚夫愚妇的行径。其实他本人正堕在颠倒见之中,如大富盲儿身在宝中为宝所伤。另外一种,目前有许多人,久修无功,产生消极情绪,自认什么都不行,看经不能深入,参禅更不是根器,学密还有许多怀疑的地方,我什么都不行,所以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念念佛吧。这个说法,表示这个人虽然习净,但对于净宗缺乏正确的信念与认识。《大集经》说“但念阿弥陀”,就是只念、专念、唯念阿弥陀,这就是无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禅。



这里所说的无上深妙的禅,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说禅定,是在前五度里面。两者虽都用一个禅字,可是差别极大。经教中说,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这就是说,禅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见天地万物。《净语》谈“深妙禅”并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参禅,而是要你知道你现在念佛啊,你已经是参了深妙之禅。


禅宗有的人,不深入理解净土,他批评净土说:“你们是心外求法,你不参你的本心,你跑到十万亿佛土外去拜一个阿弥陀。” 他不知道阿弥陀正是本心,不在心外啊!


它(净土宗)不像禅宗和密宗,密宗师父很重要,禅宗同样地要选择师父、相信师父、依靠师父。如你遇见一位无面目的长老,被他拿一个冬瓜印子,给你一印。就是说,你本来没有开悟,偏偏又遇见一个不长眼睛的长老拿一个用冬瓜刻成的印,给你盖印。冬瓜刻的印,印文必定模糊不清(这是譬喻)。这位长老有名无实,他自己并没有开悟,偏要强作会家,给你一个糊里糊涂的证明,印证说你开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没有出头之日了,所以禅宗的师父也很重要。但是净土宗不需要这些,为什么修行难?难就难于生信。但是净土法门“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无量经论,都在给我们作证,启发人们的信心,所以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容易建立。你只要能信这个法门,由信生愿,由愿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没有任何危险,只要老实念佛,不须东参西访,自然远离恶师恶友,不易上当,最稳当啊


“易行”,就是这样来出三界、出生死,跟八万四千个法来比,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其它各有各的难。当然,密宗,你如果是真实去修,一切都如法,也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净土宗难的地方啊!密宗,你怎么能认识一个师父啊,而这个师父又不是魔啊?是魔就要破坏佛法啊!这里头他容易来混,来破坏。两个地方,一个密宗,一个禅宗,这里头他很可能来冒充啊。密宗,看着他你不大理解,一般都说密宗又是吃荤,又是不很讲戒律,也不研究经典。实际上,密宗的戒律还是很重,他自己不遵守啊,研究的是很深的经典,现在我们不知道。另外,他又显一点神通什么,种种的,所以欺骗性就特别强,冒牌起来很容易,大家认识不清楚,你没有法子辨别。禅宗也是如此,不设理路,随便可以回答你。古德问:“什么是佛?”答:“麻三斤。”;“什么是佛?”答:“新娘子骑驴阿家牵。”这种话,他冒牌很容易嘛,这随口说,谁知道是深是浅哪?所以容易在这里头藏身哪。净土宗你不一定需要依靠一个师父嘛,是不是啊?经典上都有,法子都在,你就自己按着这个好好地念,好好去看书,这就是稳当嘛!净土宗的师父,他起码要讲戒律,他要知道经论,多少你还是可以了解的,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容易观察啊。总说起来,容易加上稳,加上不易于上当,就没有更超过净土法门了。


《阿弥陀密释》(也是密宗的书)说:“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 念这三个字,可以消灭你无始以来的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 专念阿弥陀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穷尽的福智。“如帝网一珠”,就像帝释天宫中宝殿上宝网上的一个珠子。“顿现无尽宝珠”,无量无边的一切宝珠,都在一个珠中出现。所以念“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书中极赞专念阿弥陀佛的殊胜,很快圆满无边的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个《密释》的无上开示,大开诸佛的秘藏,显示持名一法总摄一切法的功德,只要专念弥陀,就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这正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的知见。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胜功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彻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份,已经超凡入圣。一般只仿仿佛佛,迷迷糊糊,将信将疑,似懂非懂而已,因为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诺那祖师有过这样的话:“愈高深的法,愈殊胜的法,愈简单!” “阿”字生出一切陀罗尼,这一切陀罗尼从这“阿”字生出,这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所以这一切就从这“阿”字出来的。又说:“‘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 又“毗卢遮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 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诸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 这三身的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只说“阿”字这一法。你闻到了这个“阿”字,就会诸罪冰消了;见了这个字,一切德就汇集了;浅浅地观想一下,你只要能这么信,都可以生净土;你深修,有圆满的智慧,现身即可证佛道。极赞这“阿”字的功德,由此也可知佛号之功德。兴教大师说:念佛号功德之好,就在于佛号包括了这个“阿”字。所以,我们修的这个净土法门,它是密教的显说。凡对密有怀疑的,到此就不要再诽谤密法了。“阿弥陀佛”的“阿”字如此殊胜,就在这一句佛号中,你去念就是了!密宗是很殊胜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对于殊胜的密宗,我们不能随便就加以批评!密也别再说念佛法门,如何如何简单成佛不了。相信、承认、承当,一切都得,极圆极顿,无上大妙法!

“阿弥陀”就是毗卢遮那,也就是大日如来。《弥陀疏钞》的话:“一佛而双,现二土也。” 弥陀跟毗卢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顾两个佛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密又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日如来。日本的兴教大师是密宗的大德,说是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因为不生不灭,又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又名无量光,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


净宗持名即是持咒,即修语密。但能一念相应,即是一密相应,亦必即身成就。可见净宗即是果门,乃密教之显说也。


净土法门是“了义”的教。《阿弥陀经》中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十方诸佛都来赞叹阿弥陀佛,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乘了义”的教!“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 永明延寿大师有一部《万善同归集》,说一切善最后所得的果,都是要汇到“阿弥陀佛”这个大愿之海中,就像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中一样,一切善行最后所归宿的,你要得到的最终善果,就是要最终都归宿到弥陀的愿海之中。有许多法,只是上根之人修起来合适,下根人就很困难了。比如参禅,许多人就不相信有“顿法”,甚至有些修禅宗的出家人也不相信,那就不好办了!由于根器的原因,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接受顿法,学密法也是如此。这倒不是因为“法”有问题,而是因为修法的人根器不够造成的。根器不够就会生出障碍,引起魔障,下场很惨!只有净土法门,才能三根普被,你再没有水平的也可以往生。所以说有的法不是三根普被,而净土法门则不然,唯独净土法门,最上根器的人学也不屈才,最下根的人学,也可以入门,真正是凡圣齐收,横超三界,径登四土,不但是圆教,而且还是“极圆极顿”之教。


有很多人注重表面,总觉得我这回参加一个地方的法会,人非常多,非常盛,这个师父非常有名气,很热闹,天天见着什么,这个锣鼓喧天哪,香烟缭绕啊……这与真修没关系!你要真正用功去修啊,你就要时时清净,你这个时候,十方诸佛来护念哪!所以我们所贵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追求城市里的佛法的这个热闹啊!自古以来,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里的佛法是不一样的,一个就是要广泛地结缘哪,是热闹啊;一个就是清净,是真修啊。所以,这两个不可兼得啊,不可得兼哪!大家要知道,你要去忙乱之后,那有种种麻烦哪!正果法师他有一句话,他说:“你要认识一个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挂了一根绳。这挂了一根绳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揪一下。” 你也不知道,他不需要告诉你,因为有了绳,他可以随便揪你一下。你挂得太多了,这根绳来揪你一下,那根来揪一下,老有人来揪你,你就麻烦了。


虚云老有几句谈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 《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此类人们”,佛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今秋我在广化寺念佛七讲阿弥陀经宗要,末后引用印光老法师开示,谓念佛未得到一心者,不可急求见佛,若有此躁妄求见之心,则为自家的冤对提供机会,他们必借机干扰报复,破坏行人。讲完后,有一年老之女居士,前来问话。该人心情激动,神暗气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连声问曰:“您所讲的,正是我的病,我的病已两年多。因念观音,就想见观音,谁知见到观音后,从此见种种相,扰乱不息。于是白天黑天,开眼合眼都见。或见善相,或见恶形,心惊意怖,苦恼无穷。夜不能睡,昼不能休,精神疲顿,神经紧张,无法可医。纵满室坐满了人,仍见满室都是恶相,遂致精神恍惚,身心俱疲,苦恼万分,命在旦夕。”末后并问是否应念大悲咒来除魔?我对答曰:“您不必修法去压制,若去压制,即是在作对,则这个结子,拉得更紧,更不易解开了。”于是我告以一法:“古有大德,在深山中,结一茅蓬,率众共修。但该处山精野鬼,时来干扰,或现佛菩萨相,或现虎豹恶形。大众惊扰,不能清修,力劝大德迁移,但大德不为所动。三年后,野鬼俱寂,诸相皆无。大德曰:‘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之不闻不睹无穷。’可见不闻不睹,不去管它,则魔恼自息。古云‘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正此意也。”她当时要求小女写下来交给她。本月初一日,我在居士林讲《净修捷要》。讲毕,该女居士换若两人,体态安详,容光焕发,精神奕奕,特来道谢。盖小女所写之字条送到后,诸相俱隐,干扰全清,大患顿除矣。可见“不闻不睹”,真是去魔之良方。再者《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可见若切愿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萨于一切时、一切处,来加护持,那还怕什么外道的干扰呢?末后,请听一颂:不闻不睹,平等大智,无爱无憎,不舍不取;般若妙用,不可思议,智光照处,魔障顿息;毋用排遣,不须对治,一心平等,诸魔绝迹;外道邪法,无能为力,自在安然,何必疑惧;舍诸分别,一念单提,深信切愿,持佛名字;一声佛号,万德圆俱,如海一滴,具百川味;念佛求生,契佛本誓,佛遣菩萨,随时护卫;现世安泰,临终佛至,慈悲加护,莲台迎去;劝君生信,莫更疑虑,信愿持名,绵绵密密;乘佛愿力,必定生西,莲花化生,径登不退。


所以说“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虽破本参,你悟了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这个是根本。那神通只是圣末边事,是圣道末了的边边上的事。现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你说他不信佛法?他信佛。你说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边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说是颠倒见!若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颠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单单看到神通、奇异功能、瑞相与灵感,这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


《十往生经》说:“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所以不会受禅定这么遭遇魔障的事。极乐世界你真心地这么修,很虔诚地这么修,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个菩萨来护持你,“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一切恶鬼——现在很多都是恶鬼恶神,很多都是依恃鬼神……搬运东西这个奇异功能,其实我小时候就知道,这个变戏法的法叫做五鬼搬运法……就是鬼跟他合作。这些恶鬼恶神……。有些事大家就喜欢颠倒。


阿弥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佛光都会摄受,而且不舍,不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所以说,我念佛时,就是佛念我时。为什么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摄受你。你能念佛还有什么畏惧?应该是无所畏惧,因为佛常放光在摄受,而且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所以就没有魔障。这—点大家要坚决相信。


而且,咱们这个地方的众生遇见了魔障,就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可以治魔障。你打坐出了偏差,靠念佛来治。你修禅定出了偏差,怎么来解决?也是靠念佛。


这老实念,就是这样子: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就是这一句跟一句念哪!我常说,你能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哪!有的说见佛见光,那都不能拿我一句清清净净的念去跟他作交易,去换哪!这个要坚持的啊!


这“一向专念”是个重要的修持关键。《无量寿经》讲到“三辈往生”,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贯如此,一如既往。“专念”就是专一地念,不是又念佛号又念其它咒,或者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胡思乱想,这都属于不够专一。真正的专念是指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就比《阿弥陀经》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地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够做得到的当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实报庄严土”,而咱们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圣同居土”,所以并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乱,不是想这想那,不是乱七八糟地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乱、清清净净、一心一意地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的经中用的是“系念名号”这几个字,心就专念这个名号就可以。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贯地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夏老师说过:“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念佛最重要是“净念相继”,若不连贯怎么能相继。“心不应口”。嘴里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头盘算着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对我不起呀,我对他那么好,他对我就这样呀,或者惦记买部彩电。你多盘算这些事,心口怎能相应。至于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念佛时杂念纷飞,不知从何处来这么多的杂念此起彼伏,无法排除。这不用担忧,这是念佛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纷飞,听我念佛分明”,这是要诀。关键是提起这一句佛号。



“声不摄念”。“声”,指念佛时嘴里发出的念佛声,这声音有很大作用,净土法门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密诀呀,就在于自念自听。所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所听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关键在于听。一般我们自修,以金刚持最好,就是刚刚有一点声音在嘴唇跟牙齿之间,不是很大,这样念既有声音又养气,叫金刚持。默念也可以听,不过默念听起来要累一点。声音大小可以灵活,散乱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念,用声音摄住念头。如果你念得很清净,就可以小声地念,金刚持或再小一点都可以。要有声,要听这个声,这声音就能摄你的念,这是念佛法门特别殊胜之处。古人说:“以音声做佛事”,极乐世界是法音宣流,听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个人听到寺庙中钟鼓梵呗之音,自然内心清净。你念的这声佛号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节奏又相连贯,你念时恳恳切切,清清净净,你所念的这一声,就是妙德音声,所念是万德庄严的佛,其声自然是万德庄严之声,这样殊胜无上的妙声又从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应微妙难思。关键之处在于自听。


“恳切绵密”。恳切,恳恳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惊涛骇浪之中乞求佛菩萨的救度,这样每念一声,都是从至诚的内心发出来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恳恳切切“南无阿弥陀佛”。要一句跟一句,这就是绵密,也就是净念相继。在已有定课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这时候不要打闲岔。再进一步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要能贯彻到随时随处,都要常常提起这一句。这个事情难不难呢?事实上谁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说不难。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稀有。随时随地都有一句佛号,要能到这样,成片也就没问题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净土法门好就好在这里,世人能够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开悟,那就难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恐怕一亿之中也难得一个半个。在中国你能数出十个开悟的人吗?念佛往生就不是这样了,谁都可以念。要绵密,老有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问题是自己不肯念。烦恼一来,人就不肯念了。生气、着急是烦恼,欢喜也是烦恼,我很高兴呀,今天来了很多宾客,大家狂欢呀,谈得很好呀,这就是烦恼,它打你的闲岔。其实烦恼中照旧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绵绵密密、恳恳切切地念下去,自然会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时时可以听到。


“沉着安闲”。这句话直指目前许多修行人的病处。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绪,于是很紧张,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紧张、很着急,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胜就在从有念暗合无念,从有求而契到无求,从往生证到无生。要沉着,沉着镇定,没有那些忧虑徘徊、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且要安闲,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绪而陷入紧张、忙乱、焦急之中,与圣教背道而驰。“安闲”两个字又进一层,不但镇定,而且是万缘都一齐放下了,无取无求,所以是天地间一个大闲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见安闲二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绪,想见佛见光,想有瑞相,这样去念,念出毛病来了,并不是念佛念出毛病来了,是你那个急躁情绪出的毛病。我们很安闲,为什么能安闲?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说我怎么还念不好,还有妄想,还有什么什么,就往生无分了,这是他自定的规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师讲得好:“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你有没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发愿,真的不留恋这个娑婆世界,欣慕极乐愿求往生呀?实际上很多人还是留恋,尽量想多活几年呀,听说那里有点气功,自己马上想去练一练呀,想长生不老,正是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欣慕极乐,要发大愿,这多劫以来曾做过自己亲眷的一切众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么才能度众生呀,我还是在苦海中挣扎的一个人,当下毫无能力救度别人,只有往生之后,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来救度亟待我救度的这一切有亲的人,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大愿力呀!有信有愿自然会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想往生的话,大家先在信愿上下功夫,我这信是不是具足了,我这愿是不是真切。信愿切的话,你决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话,心里就不会急躁而自然安闲了。


还忌讳“字句模糊”。这一句佛号,声音出来是模模糊糊的,别人听不清,自己也听不清,故云:“己尚不闻佛岂闻”。
念的速度不可太慢和太急。“过缓”就给妄想留机会,造成轻忽养识的毛病。“过急”引起紧张,耳朵可能听不清楚,这就受极大的影响。所以过快过慢都不相宜,应把速度调节合度。

夏师还有偈句:“由他妄想纷扰,我只字句分明。” 对于妄想,任其自来自去,自生自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进一步说,于自心外实无妄念,所谓妄念,只是自心妄动,如水生波,请问波是什么?波只是水,可见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断,只因自心习于散乱,若能老实念去,久久功纯,熟处变生,妄念自然不起。


唐张拙秀才有一名言“欲断妄想重增病”,因为“欲除妄想”,正是“去一添两”。正当念佛,又在希求一心,或卜度分别计较自己念得是否一心,这早已不是“老实念”,而是有为法了。


从诚恳清净心中发出的念佛声,自然和谐宁静,妙善高雅。这句微妙的念佛音声,经历自耳,而达本心,所听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声合于心。这个声音是万德庄严的佛号,也就是万德庄严的音声,这个声音从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与所闻之声相应,声合心,心应声,故云“心声相依”。简浅说来,我念佛,念佛有声,声音又帮助了我,由我发声,声又助我,所以说是相依。这样念下去,用不着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散乱”如有人患近视眼;“入魔”就像误入敌人的特务组织,下场就悲惨了。所以不要总是在“分别”,是好了一点,还是坏了一点?这样修好,还是那样修好?时而欢喜,时而焦虑,无时不在分别之中,处处不离有求之念,于是无上殊胜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故夏师有句曰:“分别即是魔网”,念来念去句句都染上有为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实念!


我们凡夫应该怎么样?就应当老实念。这“老实念”三个字非常好啊!所以夏老师说:“三字真传老实念”。有一位美国来的,拿着这句话问我:“三字真传,哪三个字啊?” 我说:“不告诉你了吗?老实念。” 三字真传就是老实念,他以为……这也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也就是不相信“老实念”就是三字真传。


“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 这两句中,须解释的只是一个“真”字。所念句句都“真”,决定出离娑婆,往生极乐。怎样叫做“真”?现从最平常处解释: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是伪装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分,不是形存实亡(所谓扛空枪),恳恳切切、老老实实信愿持名,就是真念。再简单一点,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听到了,就是真的念了。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一念净信是信,从信起愿,所以信愿是往生的根本。所以用自己所有的善根,至心回向求生极乐。
这八句:“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全有了:理呀,事呀,正呀,助呀。救命的一句:“求生净刹”,坚决求生,这愿要切!愿要切,你念不念?你自然要念,那就行啊!相反哪,念得很好,你愿不坚,还在留恋娑婆呀,不见得去得了。留恋娑婆,你喜欢谁是留恋,我讨厌谁,也是留恋哪。爱和憎是一件事——情见,总之是娑婆世界人的情见。你心里老讨厌,讨厌得不得了——同样是留恋娑婆,这是娑婆世界的东西,你老是想着它,你老讨厌它,你还是想着它。你干嘛老惦着它?这就是留恋娑婆,你放不下,放不下,这就叫留恋。不是说谁跟我好得不得了,我就是舍不得他,叫留恋。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皆是留恋。所以要求生净刹,那就不要放不下。

     竹窗随笔
   明云栖寺沙门祩宏著

继祖传灯世有恒言:“凡大彻大悟,继祖灯、续佛慧命者,须是三朝天子福、七代状元才始得。”斯言似过,而理实然。昔中峰老人谓:“无量劫来生死,今日要与和盘翻转,岂易事哉?”是故十善始得生天,人空方证小果,久积万行之菩萨尚不免曝腮龙门,则“三朝七代”犹近言之也,“主六合”、“魁多士”犹小喻之也。极之,盖不可思议功德智慧之所成就也。虽然,亦乌可以难自诿,而付之绝望乎?但决心精进,逢魔不退,遇难转坚,研穷至理,以悟为则,不患无相应时节。何以故?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后身(一)
  
赞西方者。记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其次。则乘禅师为韩氏子。敬寺僧为岐王子。又其次。善旻为董司户女。海印为朱防御女。又甚而雁荡僧为秦氏子桧。居权要。造诸恶业。此数公者。向使精求净土。则焉有此。愚谓大愿大力。如灵树生生为僧。而云门三作国王。遂失神通。百世而下。如云门者能几。况灵树乎。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则展转下劣矣。即为诸名臣。亦非计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后身(二)

  
或谓。诸师后身之为名臣。犹醒醐反而为酥也。犹可也。为常人则酪矣。为女人则乳矣。乃至为恶人则毒药矣。平生所修。果不足凭仗乎。则何贵于修乎。是大有说。凡修行人二力。一曰福力。坚持戒行。而作种种有为功德者是也。二曰道力。坚持正观。而念念在般若中者是也。纯乎道力如灵树者置弗论。道力胜福力。则处富贵而不迷。福力胜道力。则迷于富贵。固未可保也。于中贪欲重而为女人。贪嗔俱重而为恶人。则但修福力。而道力转轻之故也。为僧者。究心于道力。宜何如也。虽然。倘勤修道力。而更助之以愿力。得从于诸上善人之后。岂惟恶人。将名臣亦所不为矣。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后身(三)

  
韩擒虎云。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荣之也。不知阎王虽受王乐。而亦二时受苦。盖罪福相兼者居之。非美事也。古有一僧。见鬼使至。问之。则曰迎取作阎王。僧惧。乃励精正念。使遂不至。昔人谓行僧不明心地。多作水陆灵祇。虽未必尽然。容有是理。下生犹胜天宫。天且弗为。况鬼神乎。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王介甫
  
介甫拟寒山诗有云。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我若真是我。只合常如此。区区转易间。莫认物为己。介甫此言。信是有见。然胡不云。我曾闻谀言。入耳则欢喜。又曾闻谠言。喜灭而嗔起。我若真是我。只合常如此。区区转易间。莫认物为己。而乃悦谀恶谠。依然认物为己耶。故知大聪明人。说禅非难。而得禅难也。



     般若咒
  
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盖指般若为咒。非指揭谛揭谛四句也。今人但知咒属密部。而般若心经显部也。是显部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又阿弥陀佛四字。悉皆梵语。使前人不加注释。与大明。准提密部何别。今人但知大明。准提为咒。而弥陀佛名也。是佛名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

儒童菩萨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人身难得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语谁不知之。知之而漫不加意。与不知同。昔须达为佛营室。佛视地上蝼蚁。而谓达言。此蚁毗婆尸佛以来。经今七佛。尚在蚁身。夫一佛出世。历年甚久。矧曰七乎。释迦而后。过五百余万岁而慈氏下生。名第八佛。未知此蚁脱故身否。纵脱蚁身。未知何日当得人身也。今徒见举目世人。比肩相摩。而不知得之之难如是。既得人身。漠然空过。真可痛惜。予之懈怠空过。不能不深自痛惜。而并以告夫同志者.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
转自法门无量誓愿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39

帖子

177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72
沙发
发表于 2016-5-1 07:58: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赶快进妙法莲华经群听经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29 19:27
  • 32

    主题

    106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382
    板凳
    发表于 2016-5-1 08:00:47 | 只看该作者
    能否定自己,放下我执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3-4-21 15:42
  • 1791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042

    宣传达人最佳新人论坛元老优秀版主

    地板
    发表于 2016-5-1 08:03: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不受委屈,直入菩提果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17 13:28
  • 1

    主题

    146

    帖子

    178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86
    5#
    发表于 2016-5-1 08:13: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随喜赞叹,感恩师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6 18:52
  • 36

    主题

    219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808
    6#
    发表于 2016-5-1 08:17:37 | 只看该作者
    多听开悟的楞严经经,成佛的法华经,早日入佛知见,明心见性才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09

    帖子

    146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0
    7#
    发表于 2016-5-1 08:23: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随喜赞叹师兄弘法功德,阿弥陀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90

    帖子

    107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72
    8#
    发表于 2016-5-1 08:27: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感恩!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57

    帖子

    25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08
    9#
    发表于 2016-5-1 08:36:27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受益匪浅,随喜赞叹!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36

    帖子

    15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36
    10#
    发表于 2016-5-1 08:50: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法华经佛讲的就是基础法门,是讲给只要带上个耳朵听闻就能很简单明白的真实心法。每个众生都有心,心就是根基,还需要啥根基需要那些胡说八道的忽悠来障碍如来真实义。楞严经佛可是句句细讲我们真心自性是怎么变现一切,自心迷惑颠倒在虚幻不实的梦境里一样执着才被轮回。正法就是讲第一义谛了义法,心当下听明白当下带业往生,继续听经闻法提升品味,断除习气习性养成佛菩萨的智慧观照。这个心很容易成就,这么简单成就的楞严经任何心只要认真学习谁都能成就的。无论善恶好坏只要有心来学习都会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