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学法过程中得到的启示,感慨,法喜之类的化成实际利益他人的动力,积极引导新同修闻法,帮助他们成就,为他们营造闻法的气氛,创造交流的平台,这些实现前,我们必须与新同修建立一个友好的学法气氛,需要克服自身的习气,宽容平等的心对别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是很害人的东西,就失掉了清净心。修行人还要注意只以道处,不以情交,见面少问吃没吃,喝没喝,天真好啊,这个月赚了多少钱之类的,真的理解了法理相信你没有多少时间讲这些,入佛知见,时时事事用法理对照自己言行,会由起先的经常反思,事后后悔,到慢慢变成自性流露,当下就能把持住,是通过不断的学法都能达到的。有时间问吃没吃喝没喝不如多去听听经,引导新同修学法。不要天天把感悟挂嘴上,不能说服别人问题是我们自己不够优秀,想办法把自己变强大,法理学透,譬喻引导,逗机观教,围绕经文,把握主动,让人觉得讲的入理三分,自然就会影响他。
我们还是围绕哪句经文我们没有明白的来讨论,私人问题如能不能结婚?我工作应不应该换?孩子能否考上大学之类的问题就不要问了,这是通过你听经后,自己根据自己的环境与接受能力加上各自因缘决定的,听明白法理自己权衡利弊,都能处理好。不能说你结婚了境界就低,不结婚就意味着境界高吗?不一定,菩萨可以示现各种各样的身分,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同样的身分同样的事,各人对法理理解不同,所得受用各不同,用心不同,果报也不同。讲经中都有讲的,一个人来到世上自有他的定业,这个人今生当多大的官,发多大财是过去世就已决定的,就是剧本已有了,今生我们来表演。佛都不能转人的定业,再者学佛人也不算命,一切的一切只需要对照法理。《楞严经》讲改造命运,命自我立,是从当下入手先改变你的心,然后依报随你的正报转,如果不想改正报(心地),想一直是顺境,可能吗?因果是绝对公平的。你最该关心的是当下做的事,因为直接决定你现在以及未来的果报,看怎么样发心,不要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发心,不要带着总想控制别人的心,要先改变你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