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阴迷不迷,迷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行人对空性真如本来能把握到什么程度。不是口说理论程度,而是能保持空性正受(不失空性)到哪里还不昏迷,是平时六识心,白景象心,红增上心还是近成就心。
无上稀有秘密宝,日月经天恒住世,
加被恒沙诸有情,同证本净光佛位。
菩萨圆寂,再转世为人,能知宿世因缘吗?
菩萨类别有五十二阶位,菩萨(梵语bodhisattva),境界高低深浅有异,不可一概而论,若证得法身(初地以上)之菩萨,就没有隔阴之迷,转世为人,能知宿世因缘;若没有证得法身(梵语dharma-kaya)的菩萨,转世为人,要知道宿世因缘,就不是那么容易之事了。(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甲乙二人同修净土,甲发愿说:‘我命终时,一定要求得上品上生,如果是银台和铜台来迎接,就决不往生,愿意再生娑婆。’他的理由是在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一年。乙发愿说:‘我不求品位高低,眼前能够往生就先往生。’他的理由是菩萨都有隔阴之迷,先了生死,才是最稳当的计策。请问这两个人愿望,谁最可取?
乙最可取,甲好说大话,还不懂得净土的含义。他错在再生娑婆,去取金台,不知道一生西方就不退转,一生候补佛位,怎么还会忧虑取不到金台呢?如果引怀玉大师为例,那就要知道大师誓取金台,仍然在当生。(李炳南原著《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问:窥基法师前世是一位自迦叶佛灭法时代修灭尽定,到唐朝时代幸遇玄奘法师取经因缘即转世投胎中国,十六岁中状元,其间迷住假乐,修行如是之久尚有隔阴之迷,那么在修学期间中,神识曾去六道中投胎过否?假使无去投胎,入定之中神识到那里去呢?(耀根)
答:修大乘菩萨,果证七地以上,入胎始无隔阴之迷。修定时间,神识即在定中,定者不动之义,无来无去,可长可短。动尚非定,况入六道。(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隔阴之迷,阴谓色身,即五阴也。由此菩萨,未断三界内之见思惑尽。一经受生,犹有所迷,故云隔阴之迷。许多大根器人,最初亦与凡夫同一迷悖。或遇逢缘,或一闻开示,立地便悟,直同两世人一样。皆因宿世深植善根,未断烦惑。一经转世,便成迷悖矣。以未死为现阴,死而未受生为中阴,受生则为后阴。此后阴且约未死前说,若约受生后说,又名为现阴矣。隔阴之说,指此。(三编卷四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八地菩萨以下转世后都有隔阴之迷 ,但觉性超过常人,一经闻听,立刻醒悟!!!
隔阴之谜就是指一般人投生后都会出现迷失和忘记前世的现象!!!为什么我说世间的善恶只是小果报呢?因为它出不了梦境,行大善上天堂,行大恶下地狱,不过是好梦与噩梦之别而已.总之,一个因为隔阴之迷而不惧因果报应的人,首先他不能解脱生死轮回的大梦,其次他必然堕入无休止的轮回之中,在某些形态的转世中他会遗忘前世,但在另一些形态的转世中他依然会记得前世,两世之间的中阴阶段就是其一。无论他能否记得生生世世的受生,他都将平等承受自己生生世世的善恶业报。最关键的是,他永远不能知道自己是谁,世界的真相是什么。他往往是缺乏善根的,他不认为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他甘于沉沦,因为他误认为这就是生命存在的本来状态,这是最可悲的。相反,一个追求觉悟的人,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我法二执俱遣,朗朗觉性,彻照太虚,本来无物,何惹尘埃。
千困万惑密疑云,上穷碧落下黄泉,
内外茫茫无觅处,才歇狂心忽然现。
(二)
印顺法师谈“隔阴之迷”
先说什麽是「隔阴」?什麽是「迷」?
阴是五阴 ──五蕴。我们的身心自体,佛分别为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众生在生死中,只是这五阴的和合相续,没有是常是乐的自我。这一生的身心自体是前阴,下一生的身心自体是後阴,前阴与後阴,生死相续而不相同,所以说隔阴。
迷有二类∶迷事是对事相的迷乱、错误、无知;迷理是对谛理──无常、无我我所、空性、法住、法界的迷惑。
约「迷事」说,一般众生及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在从此生到下一生的过程中,都是「不正知」的。如入胎时,或见怖畏或见欢乐的境界,在胎中与出生时,也这样的不能正知;前生的自己与事,都忘失了。约事迷说,一切众生,就是前三果圣者(阿罗汉不会再受後阴 [P183] ),都是有此「隔阴之迷」的。不过三果圣者,初生时虽不能正知,但很快能忆知前生的一切。所以释迦佛的在家弟子,得三果而生色界天的,有的从天上来下,向佛致敬与说偈赞叹。
如约迷理说∶凡夫是迷理的,如不能转凡成圣,是从迷入迷的。初果圣者是能见谛理的,一得永得,是不会再退失的。在入胎、出胎时,虽不能正知,不能现见谛理,但所得无漏智果,并没有失落。如钱在衣袋中,虽没有取出来用,你还是有钱的。所以得初果的,最多是七番生死;得二果── 「一来」的,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三果──「不还」的,一生天上,就能究竟解脱。
所以圣者虽有「隔阴之迷」,对解脱生死来说,是绝对稳当的,解脱生死是为期不远的。圣者决不会从觉入迷……
莲池大师祩宏
古云: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予初疑声闻已具六通,菩萨双修定慧,何由昏昧,均未能免?及考之自己,稽之他人,昨宵之事,平旦忽尔茫然,况隔阴乎?乍迁一房,夜起不知南北,况出胎乎?彼诸贤圣之昏昧,盖暂昏而即明,俄昧而渐觉者也;而我等凡夫,则终于昏昧,而不自知也。舍身受身,利害有如此者。为今之计,直须坚凝正心,毋使刹那失照,而复恳苦虔诚,求生净土;生净土,则昏昧不足虑矣。
广钦老和尚开示
经过隔阴之迷,菩萨也怕隔阴之迷,本师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降生为人,他也要十几二十年后,他才能现出菩萨的生命,他本来就是个大菩萨,快要成佛了,在肉身之中还是隔阴之迷,还是要迷很久,所以隔阴之迷是进入肉身的一种障碍,那么你一个菩萨道的修行者,这一生好不容易修到譬如地前几地,下一辈子隔阴之迷下来,根本连自己都找不到,所以你怎样找回你自己呢?就是靠你所称念的佛菩萨,那么这个是明灯,如果没有这个的话,你想在菩萨道上走,是绝对不可能的,那只好赶快修回净土去,不要想在这世间,想要在世间行菩萨道,一定要好好恭念一尊,至少要有一尊,很虔诚的把一尊佛菩或萨,当作你的明灯,那么你这一生这样子,来生再来的时候,你还有机会,你再转世轮回的话,不管你在那一道,你自然有明灯可以找回原来的路,所以念佛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瀚海星云
隔阴之迷,是指凡夫死亡之后,神识投生转世,不知自己前世的一段因缘,一概无知,懵懵懂懂,故名隔阴之迷。修大乘菩萨,果证七地以上,入胎始无隔阴之迷。七地以下的菩萨投胎,都会有隔阴之迷。
爱他胜自
由于十二因缘的流转,有生故有老死。……如果不能修证到深层次的境界,就不能发现种子含藏。不能得宿命通,就形成了胎障,即隔阴之迷。
八地以上的菩萨可以在生死中都保持定慧境界,所以不管业报变化,都能忆持宿命,所以可以做到出胎不迷的。不过由于住胎非常痛苦,很多大菩萨选择睡一大觉,等待愿力成熟再修行开悟的。所以显现上还是有胎障的。
无垢园
只有对证果八地以上的菩萨,倒驾慈航,再来人间,没有隔阴之迷!八地以下的菩萨,包括阿罗汉果位,再来人间,也还有隔阴之迷!但是他们的迷失只是一时,暂时的,而且他们的今生一定会因为种种原因再次遇到佛缘,比如会接触到佛经,僧人,寺院等等,遇到佛缘后,经大菩萨一点破,会马上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业力,光大佛教,普度众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