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意识也是因缘和合的 现在都认为是自己在活着,因为你们确定认为自己有一个存在的个体,这个就是人类以及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根本的死结。
众生解脱不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就在这一点——认为生命、自我、世界是实有的。
这个最根本的实有的概念从什么地方来呢?从一念妄想来。这一念妄想称为“无明”。这个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呢?从贪爱而来。贪爱从什么地方来呢?贪爱从分别而来。分别从什么地方来呢?分别是从众生最原始的觉性而来。有觉性才会有对觉性的辨认。对觉性的辨认称为“无明”。
这个辨认固化了觉性,将圆满的、没有杂尘的光明的圆觉,固定成了觉性的影子,祂就成为了光明的相。光明的相,就已经不再是真实的空、明、觉一体的觉性了。也就是说,从法界众生的圆明无生的境界进入了对圆明无生的认识。这个认识蒙蔽了我们觉性的空明无染,变成了空明无染的波动,变成了影像。就像阳光,照在水面上,形成了波动一样,随着水面而波动。水面的波动折射了觉性的光明,成为了行阴流。这就是众生的命源,就是众生的一切生命的本源皆从识阴的认识开始。
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在当下,咱们在这地方交流、在听法,你们都不知道现在听法的这个你,实际上是你梦境当中的一个幻觉。就是你认为的你自己,实际上是你原始的生命在梦境当中对于最原始生命的记忆。
我这句话你们现在可能还不是很能了解,大概就暂时地听一下吧。
就是你现在听我说话的这个意识,还有驱动你意识思维的动机,动机背后的,在你很深层次的,心灵很深层次的愿望,在愿望很深层次,它有对愿望的分别。对愿望很深层的分别到了极尽微观、极尽细腻、极尽静止的地方,它有对光明的辨认。对光明辨认的本身就是光明陷入迷惑的源头,我们把它称为“识阴”。这个识阴,是觉性的困顿。
觉性为什么会困顿啊?因为觉性空、明、觉一体的境界称为法界。法界的众生是因为认识了……法界的众生原本就是觉性的那种……怎么说呢?就好像这个光,光明本身原本是没有虚影的。众生都是光,光的性质都是空。因为空,而展现出来圆满的光,因为光而展现出来明空无碍的纯明境界来,这个是法界。所以祂又称为无生法忍,因为祂本身是性空的。因为性空才能绽放出一切法性的表现来。这个法性的表现就是众生的觉性。觉性对于自性本空的认识派生出来法性不同的形态,这就成为了不同境界众生的形象,有佛的形象,有大菩萨,还有不同的罗汉,还有不同境界的菩萨的形象。是因为祂们的觉性智慧掩盖了祂们自性的无生境界,而形成了祂们的法性表现。
反过来讲,众生对于自性的认识,就掩盖了自性而成为了觉性的表现,觉性的表现不断地去认识自性,就不断地在降低着自性纯明的程度。最后觉性掩盖了空性,法性掩盖了空性,就会体现出来法性、觉性、空性三者越来越具体的表现。这种表现就会形成了更加具体的众生对法的不同认识,体现出来了众生在那个认识当中展现出来祂们的光明身体。这种光明身体就是觉性的具体表征,但是这一切的表征内在的本质皆和佛性是同一个性质,都是无生寂灭的,但是觉性已经成为了寂灭的妄动。在觉性当中对寂灭妄动的认识就会成为了法性。法性不断地认识觉性的光明,就不断地脱离了寂灭性的空性,最后觉性对于空性的认识,就完全束缚了本空本寂、无染无生的寂灭性而成为了觉性的倒影。
这个用人类的语言讲起来……很难用人类的思维去描述祂,我大概给你们举个例子。
就好像是那个灯泡,就是咱们买回来的那个灯泡,刚开始的时候,那个瓦数很亮,充电充得很足的时候,光很亮的时候,它本身是不染杂尘的。时间长了之后呢,这个光啊,光线,这个觉性的光,慢慢地疲倦了,疲顿了,光就会成为了独立的个体,而跟灯泡就分开了。光明本身就是觉性的体现,而觉性对于觉性的表现,就是法性的那种表现,形成了认识。这个认识的法性的表现,又同时局限了觉性。久而久之,久而久之,经过无量亿劫的过程,最终这个法性固化了觉性。觉性对于自性形成了不变的认识,认为光明是实有的这一念,对于光明是实有的这个辨认取舍的这一念,就彻底地将无生的自性本觉固化成为了存在的光明形态。这个就是识阴。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缘起就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一旦形成了之后,这个对光明的认识形成了我们,就是你和我,现在我们听课的每一个人,我们心灵深处最原始的,我们所说的自我存在感。因为你对光明的认识,认为祂是真实的,认为祂存在,这一念就形成了众生生死轮回的基础,就形成了三界六道一切神灵和一切外道所认为的生命的本源。“永恒不变的真理啊,这个宇宙最终的主宰啊,这个宇宙最终极的精神啊,一切众生的命源啊,绝对真理和精神啊”,都指的祂,祂没有名,也没有形象,祂到最终只是一念辨认而已,因为这一念辨认束缚了本空本寂本明的觉性而成为了光明的体现。
我们的生命的最本源,就是你们现在听我说法的这个人,你心灵……咱们现在从你的肉体开始算啊。也就是说,这个阿姨,您叫什么名字?比如说我现在给你起个名字,比如说咱们举个例子,你叫王阿姨,您叫王淑兰,你会认为这个名字是你自己;如果这个阿姨也叫王淑兰,你们两个哪一个是王淑兰呢?可见,名号是可以换的,名号并不是你。
你会认为我的名号没有了,我的身体是我。你的身体是你的话,你的身体就在刹那不断地生灭着,从你小的时候,一出生开始,到你最终老死,每一刻的生命,你的身体都在变化着。你变化着的身体当中怎么可以有一个真实的你?不可能的。你的身体本身是个载体,它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它随时在通过呼吸,通过阳光,通过食物,通过水分来滋养自己。没有任何一个条件支撑的话,你的身体就会死亡。一个随时在生灭,一个随时会死亡的身体,它怎么可能是永恒不变的你?身体也不是你。
那么你会说,认识这个身体,认识这个世界的,借助身体认识这个世界和体验的是我。那么你说这个体验由几部分构成啊?你的思维。思维是什么构成的呢?意识以及记忆。没有记忆的话,你的意识构不成思维,你只能够分别:哦,这个是亮的,这个是暗的。如果没有记忆,你不知道亮的是什么,你不知道暗的是什么,你甚至不会有明和暗的概念。我们所说的思维是一个一个的概念形成的。概念的累积,我们把它称为记忆。概念形成的这种思想和辨认,它并不储存在我们的大脑。我们大脑只能储存概念,就是储存数据,1、2、3、4、5、6、7、8、9、10,这个是明,这个是暗。它一定要有体验。
这个体验就在我们心灵里面。我知道这个是木头,我知道这个是塑料,这是两个概念你知道吗?这个是木头,这个是塑料,这个是概念。如果你心灵对它没有体验,这两者是没有区别的。明白吗?这个木头可以燃烧。你的手拿着这木头的时候,你的心里面会有一种温润的感觉,这个塑料拿在手里面的话,它会有生涩的感觉。这两者烧起来,这个可以烧着,这个会冒烟,这是内心里面对两种名相的体验。也就是说,概念本身的基础并不是思维的认识,而是心灵的体验。有心灵的体验结合了意识才会形成概念;而概念不断地相续,不断地形成记忆,结合我们的意识,形成对外界体验的相续,才会形成我们思维。明白了吗?
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也是因缘和合的。它是随时会波动,随时会生灭的,随时会相续,随时会更新的,对吧?一个随时在更新、随时在生灭过程当中的意识,怎么能说它是你?你的意识从刚开始生下来,会经过无数个观念、无数个觉知、无数个分别,哪一个觉知是不变的?哪一个觉知是永恒的?哪一个意识是真实有体性的,永恒不灭的?不可能。你的意识也幻灭的。
那么好了,那么我们就会说,那意识不是我自己。那么能够驱动我意识的愿望一定是真实的。你的愿望是什么呢?是心里面的体验。就是刚才我说的,抛去一切概念,我们心底里面有一个认识世界本能的愿望:我渴望去了解世界,我愿意去了解世界。为什么呢?我不了解世界的话,我会陷入恐慌。为什么恐慌呢?因为我不去了解世界,我就无法通过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从外界吸取信息,取得满足我生存的条件。众生爱命,这个“命”是什么?这个“命”就是心灵对自我存在感的维护。我们所说的体验实际上最根本的源头是什么东西呢?恐惧感。
你害怕自己失去,你害怕自己活不下去,你害怕自己无法存活,你害怕失去了一切存活的条件,你会消失掉。这就是你心灵体验的源头——恐惧感。因为恐惧感,我们要去抓取,这个抓取就会成为我们本能的求生愿望。这个愿望,就是我们所说的想阴。我有想的愿望,我才会驱动我的意识去统摄我的六根,去攀缘世界,形成了色声香味触法,表现出来眼耳鼻舌身意,根本的源头在于我内心的恐惧感。恐惧感的驱使之下才会形成对六根的攀缘取舍形成想阴。
这个恐惧感的源头是什么东西呢?这个恐惧感的源头是心对于存在的确认。心,因为辨认了光产生了希望:哎呀,光好,这光是存在的,这个光是觉性,这个光是神。对光的攀缘产生了希望,但是光是因为攀缘而产生的,光本身就是分别的对境,光是觉性困顿的体现,光是识阴存在感的无明。
这个无明攀缘了光,光本身就是无明的对境。光,就在生灭当中,因为光本身的性质是妄想。妄想就会有波动,妄想就会有攀缘,攀缘就会产生业,业的本质就是妄想的相续,就会有生灭,有生灭就会有明暗。心渴望了光明,就会对光明的失去产生恐惧,那就是希望的同时,就会产生恐惧。那么,我们的心,因为希望,因为对光的渴望而产生了对光的失去的恐惧感。我们的心被恐惧和希望所带动着,形成了本能的被恐惧和希望所牵引塑造成了光与黑暗的交替,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的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命源。释迦牟尼佛当时把祂讲成是,行阴是人的命源,想阴是人的烦恼。
但是最根本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心对于光明的辨认。这个辨认本身就是光明的体现。这个辨认和光明是一体的,是一念困顿。
当解开了这一念困顿,那么,光明、生灭、黑暗,包括自我与众生,全部就瞬间分解消散,就像人的一场梦醒来一样;而你的觉性纯明,祂本身是没有生灭的,是性空无住的,仅仅是自性迷茫最初的倒影,是因为自性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一个所谓的觉性;而这个觉性,因为本身是无生也无有灭的,仅仅是一念尘劳。这一念尘劳,体现出来了自性的光明,觉性跟自性相合在一起成为世界。
自性,我们所说的如来,祂不是佛。我们所说的如来,是自性。祂没有形,也没有名;祂没有生,也没有灭。一切生灭都是祂。祂在一切生灭当中圆满不动。祂无处不在,当下就是,却被众生对祂的认识,局限了众生对祂的真正的同化。众生解脱了认识,解脱了自我对于自已的寻找的当下的清醒,就是如来的妙明圆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