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家修行者的楷模——维摩诘居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6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家修行者的楷模——维摩诘居士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梵文 Vimaiakirti。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他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俾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








     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源上之功德。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起广大心,证如实相,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以他为主体的《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净名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此经译本共有六种,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流通最广。本经情节丰富,充满戏剧色彩,含蕴着无上智慧,历来为中国各界学人信徒所喜爱。《维摩诘所说经》是一部“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耻小慕大”、“回小向大”的佛典。



   《净名经》共十四品,每一品皆详述菩萨和罗汉的优美趣事。如维摩居士以生病为缘,广为大众说法,诸罗汉、菩萨自觉对佛法体证不够,拒往探病。文殊菩萨畅论不二法门,维摩诘以默然回应,令文殊不禁叹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对我国的文学、哲学影响甚巨,而维摩诘居士也成为僧俗及各学派、教派赞叹的对象。维摩诘即便有妻有子过世俗生活,他也能无垢相称,自得解脱。



  维摩诘是个富有的居士,佛学修养很高,连很多菩萨都来向他请教问法。“菩萨曾问过维摩诘:‘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回答:‘我母为智慧,我父度众生,我妻是从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就连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也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为什么说维摩诘居士是我们在家修行之人的楷模呢?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宣化上人讲述)‘在欲行禅知见力’:欲是由无明生出来,也就是莫名其妙,不知道它怎么来的,可是你能够在染污中而仍然清净,这就是“在欲行禅”。‘但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若真无心了,(这不能自己骗自己,没有到这程度,你说你无心了,你不要紧了,你超过了这个境界,这是掩耳盗铃。)

   你能在染污中仍然清净,这就是“在欲行禅”,好像傅大士、庞居士、鸠摩罗什法师、维摩诘居士,这都是在欲行禅知见力,他有一种定力,有一种真知灼见。‘火中生莲终不坏’:就好像火里生莲花,火里不能生莲,可是你“在欲行禅”就等于火里生莲一样,不可能的事情,你能做到;办不到的事情,你能忍,这都是火里生莲终不坏。



   《不可思议解脱经》: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可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问诸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所得心”。)现在我们的毛病是“迷”在了“相”和“染法”上,不知道“相”即是“法”,修行之人又“迷”在了“净法”上,不知道“万法本空”。禅宗以“无念”为“本”,“无相”为“体”,“无住”为“宗”,可谓“究竟”。我们来看看长者维摩诘是如何说法的。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达摩血脉论---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