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南无不动如来 于 2015-10-4 09:59 编辑
五、法华涅槃时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本文。《法华经》它的重点在于:
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
在前面的藏、通、别三教,佛陀用阿含的法,消除众生的生死罪业;用方等的法,来刺激声闻人让他知道有所不足,让他耻小慕大,自悲败种;用般若的法,洗除他的生死涅槃这种对立的法执,叫做权法。佛陀在前面强调法力不可思议,到了圆教,佛陀告诉你,其实法门是其次,你的心跟法门接触时,用什么心态这是关键了,心力决定了法力,而不是前面说的法力决定心力。
我们在学《法华经》之前,你修五戒十善的,是修人天乘;你在念佛,说你是修净土法门,其实你念佛不一定修净土法门,你只是在念佛,很多人只是在念佛而已。所以我们以前在讲权教时,只以法门来论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不对的。到了法华会上: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邪。
你今天修的法门结果是什么?答案是不一定!当初这一念心跟这个法接触时你是怎么想的,你是用什么善根力来带动它的。你用十善的心,得人天乘果;你用出离心,得二乘果;你用清净心、菩提心,得成佛的果;你用往生的心,就是净土的资粮。所以到法华会上,佛陀就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了,把一切法会归到一念心性。
这当中讲出两个重点:
第一个,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第二个,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
从教法上说明,佛陀施设教法的开始,先施设法门来对治众生的病,到了最后,再把一心真如的思想开展出来。佛陀是先讲法再讲心,先讲权教再讲实法,这个是因地的修学。
那么果地的功德呢?佛陀先示现迹门再开显本门。佛陀讲本门时,前面十四品是讲教法,后面十四品讲迹本二门。
比方说《从地涌出品》,这个是佛陀开显本门的关键品。《从地涌出品》说佛陀开显这么好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原来心性调整好了,你的进步就快了。你现在没有进步,不是说你修行的法门没有用,而是因为你没有调整你的心为佛心,你没有把佛陀的心当作你的心,你要以佛心为己心,佛智为己智。比如说,你今天想成就阿罗汉,要先学阿罗汉的心态,然后才去学他的行为,根本在心态。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讲到心态决定你的法门。佛陀讲完以后说,谁能够把这个法传给那些末世的业障凡夫呢?那些阿罗汉没有人敢出声,因为阿罗汉对生死太怕了,虽然发了菩提心,但是还有法执,微细的法执。这时从地涌出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于十地的大菩萨,跪在佛前说,我们可以为释迦牟尼佛来流通这些大法。这些阿罗汉一看,问佛:这些人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说:他们是我过去教化的。阿罗汉说:怎么可能?您老人家今生从印度出生然后出家,结果成佛,到现在才将近八十岁,这些大菩萨都是久修大士,怎么可能是你教化出来的呢?因为声闻人的概念就是:佛陀您是今生才成佛的,您老人家寿命也就八十岁,而且我们一辈子都跟着您,您什么时候教化这些人呢?
佛陀就开显他的本门,他的法身,佛陀说:其实我不是今生才成佛,我久远劫来早就成佛。你今天看到我的色身,只是我一时的示现,你没有看到我的真身,法身。所以佛陀从《从地涌出品》讲到《如来寿量品》,这个时候阿罗汉恍然大悟:原来你看到的今生只是佛陀的一个小水泡,你没有看到大海。
所以开始讲到法身常住的概念,这时把丈六的比丘相跟佛陀清净庄严的法报二身结合在一起了,这个是从本垂迹。
佛陀在临终之前,交代了两件事情:第一个,教法要怎么操作。佛陀讲这么多法,用什么心态来操作它最好。第二个,什么是佛陀?您老人家把自己的身分表达一下,就是法身、报身、应身。所以约化仪来说,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
诸位!这个地方我们看得出来,它跟《华严经》的不同。《华严经》叫顿,当机众他的内心本来就是光明的,不要去洗刷了,所以佛陀对这些人直说大法,直接把妙法传给他。
但是《法华经》这些承当大法的都是业障深重的,像我们这帮人就是适合《法华经》,要经过一个过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它是会渐归
顿,也叫做非顿非渐。因为它不是纯粹的顿,也不是纯粹的渐,它是带有渐教的顿,是带有兼修权法的一个过程的,最后才会归到实法。
所以到法华会上,这些阿罗汉们听到佛陀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他的心态是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原来我也没有失去成佛的机会,那是佛陀施设的方便。
法华会上等于是为一切的声闻人授记。他们知道已经走了三百由旬,而且这三百由旬并没有白费,只要继续努力,前面的功德照样算数,因为佛陀的权法是没有离开实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