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念真的是啥也不想吗?
梦斋山人
佛家之“无念”观点与世间“无念”区别很大。佛家无念并不是啥也不想,而是在见闻觉知时,不被起心动念所缚,不是随着妄想跑。如果百物不思与木头何异?黄檗禅师说:“真如心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于见闻觉知时不起心、不动念,不在见闻觉知外觅心。”僧灿大师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祖慧能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麽长。”《楞严经》指出:即使灭却见闻觉知,独守悠闲,仍然是意识前尘影事。又说,让众生轮回六道者是六根,使众生解脱者还是六根。真正无念是说在见闻觉知时,不系缚、不粘住、不执著,无顺逆二境,不取不舍,使心逐渐达到虚空鸟迹、流水刀痕一般。
宗门常说“担水劈柴穿衣吃饭皆是修行”。神秀偈言:“心若明镜台”。 厐居士说:“若能无心于万物,何患外境常围绕?”正确理解“无念”,否则会落入“顽空”和“恶取空”。总之是要善护其念,对境做事不执着,不能心随境转,即作而非作;善用其心,虽不贪取执着,但要尽力持戒修善发菩提心,广修六度成就佛果,即无作而作。 经言“灭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有一众生灭度者”,即是“无念”的真实写照。愿诸君正确理解“无念”,“精进修行度大千,桃树丛林穿身过,花叶片片不沾衫!”
经言自净其意,此法涵盖了护念和用心。护念是指心不被外境染污;用心是指由染转净。佛与众生心是体一用异,如用一瓷器做佛像、座便,佛像人皆来礼拜供奉;座便人皆来便溺。供奉便溺用不同,而体是一,都是瓷器。十法界亦复如是,无论成佛做主,还是六道轮回做众生,佛性不增不减。禅门讲即心即佛,可见善用心何等重要!圣人善用心转染成净,凡夫不善用心,由染更染六道轮回。 如何善用心?金刚言:离一切相而修一切善法;华严言:不为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脱离苦。这都是善用其心。信解行证,关键在于行,不能口头禅。如一只百孔木桶装水扔进大海,欲求水不漏有法子吗?有!把木桶打碎,桶和水合二为一。 众生五欲之心,想不被污染有法子吗?有!把我打碎,我心、众生心、佛心融为一体。经言:以众生而起大悲,以大悲而发菩提心,以菩提心而成正觉。修行人应处处为众生着想,我执自然会少,善护身口意三业,最低限度不能恼害众生,因众生就是自己。不要谈玄说妙,要把理论落在实处。天台止观讲熏习;起信论也说熏陶;楞严说:如染香人久熏成香。 善用心和善护念就是真如熏无明,否则是无明熏真如。念佛是好法子,时刻用这一声佛号金刚种子熏陶无明妄心,久之妄心成佛心矣! 成语有自以为是,说人总认为自己所思所说所做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按世间法,个人所言所思所为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检验,按出世间法讲,佛陀在阿含经说:不可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于色会,色会即祸生,证得阿罗汉,方可信汝意。因凡夫起心动念都是意识心,不真实,只有断见思惑,跳出三界不在轮回,其见解才可以自信。 我们凡夫不听佛语,认假为真,放任自己贪嗔痴习气,实在可悲。学佛人在修行中,应该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果只是口头禅,把佛法当作学术研究,或者以多闻来增加我慢资本,这都是造下了恶业。一个修行人要经常反思自己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是否符合佛语,坚决摈弃自以为是大迷惑,以佛知见为己知见,破除我执,道业早成。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