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
戒如良师,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
戒如轨道,规范我们的身心行止;
戒如城墙,帮助我们抵御五欲六尘盗贼的侵袭;
戒如水囊,涤去我们的尘垢热恼;
戒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光明;
戒如宝剑,断除我们的贪心欲念;
戒如璎珞,庄严我们的道德人格;
戒如船筏,度脱我们到达涅槃的彼岸。
戒为无上菩提本
《华严经》贤首菩萨答文殊菩萨发问而作的偈诵:
若信恭敬一切佛,则持净戒顺正教;
若持净戒顺正教,诸佛贤圣所赞叹;
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华严经》云: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梵网经》中“菩萨心地品”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佛教的基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居士或者出家法师,进入佛门的一件大事,便是「受戒」。而佛教徒的本分,更以「持戒」二字作为代表。
《佛遗教经》记载:‘’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如此是汝等大师‘’。可知,佛弟子若能以戒为师,并持戒清净,佛法就能长久住世。
一般人对于「戒」可能多所畏惧,总认为学佛就学佛,为什么要受戒?放着好日子不过,何苦自找麻烦!推究下來,其实就是不了解「戒」之本义。常言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一切善,断一切恶,这就是一戒「戒」。
修行系以戒为体,能守戒,就是觉悟的菩萨;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以戒为师,才能逐渐超凡入圣。
戒不是束缚心的绳子,也不是跟诸佛菩萨打的契约,而是庄严己心之璎珞,是一切善法之所依。因为戒,能使自己这念心不断地澄清、净化,修诸善法。《受菩萨戒仪》云:“庄严法身,以戒为璎珞;破除烦恼,以戒为清凉。三皈五戒得人身,十善八斋生天报。”《楞严经》也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佛弟子最基本的戒是‘五戒十善’,还要‘发菩提心’。
五戒:不杀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以五戒十善作为成佛的圭臬,精进用功。
不杀生──于自性灵妙常住法中,不生断灭之见,名不杀生。所谓不杀生,除了我们常知的不杀害动物外,能够发慈悲心吃素,亦是不杀生的积极展现。更进一步来说,体悟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才是究竟的不杀生。
不偷盗──于自性灵妙不可得法中,不生可得之念,名不偷盜。偷盗不单指明偷暗抢而言,还包括以不正当的管道或方式索取不义之财。《八大人觉经》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偷盜源于贪念,所以儒家也教导学人:「无欲則刚」。我们若能放下心中的贪求,从细微的心念去体察用功,不起瞋恨及贪著之念,知足常乐,即能无入而不自得。
不邪淫——于自性灵妙无著法中,不生爱著之见,名不淫欲。淫欲分为正淫邪淫。常言道:万恶淫为首,淫欲心重就无法身心清涼自在。憨山大师曾开示:「念佛本为超生死,先须要识生死根,痴爱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难解脱。」贪爱、痴爱是烦恼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要想超脱必定得从「心」来戒,所以我们要时时返照自心,念念断除痴爱的烦恼,终有「心心弥陀全身现」的一天。
不妄语——于自灵妙不可说法中,不说一字,名不妄语。妄语,即是虚妄不实的语言,「乃至不见与见,见言不言,身心妄语」,所以「妄语」不单是言说之语,亦包含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会打妄语,不外乎为名、为利、为私欲、为挑拨、为陷害,這些发乎心而行于外的种种,莫不是恶业。所谓「祸从口出」,修行学佛一定要清净口业,无信不立,正语正见,才是佛言佛行。
不饮酒——于自性灵妙本来清净法中,不生无明,名不饮酒。「酒戒」不仅是不要喝酒,也是避免因喝酒而犯其他种戒律。引申来说,「酒」可以是一种沉溺,沉溺于过去的美好,而不肯面对现实;是麻痹,对于個人的不良习气无知无觉,习以为常;是妄想,如镜中花、水中月。众生皆有灵明妙之佛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若不持「不饮酒戒」,则无以契入佛法的大海,不可不慎!
《楞严经》之二十五圆通章中,优波离尊者由于持戒清净而证得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吾等当效法优波离尊者,持身不犯能得三业清净,更以持心,证得般若智慧,圆成无上佛道,广度一切有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