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
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
但莫生异见。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何处有许多般。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尝说着一字。
*******
【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
在宣化上人讲解的《金刚经》中举了一个例子:
神通第一的目健连,有一次想知道世尊讲法的法音传到哪里为止。
于是起神通向东方跑,过了十万多诸佛国土,世尊的法音仍然在耳边,不增不减。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前身作为婆罗门女和光目女的时候,佛是在虚空发音跟她说话。
我打个比喻,只能是比喻而已,水平有限不要当真:
在圆满的“自他不二”角度,好比没有落差的水平面,自己没什么跟自己说。
在众生位,菩萨位的“自他不二”角度,若面对智者,虽然也是“自他不二”,但有落差。
众生位对于智慧位来说,出现了落差,就闻法音了。水产生流动,从高向低位流动。
这就是“自他不二中”的“无差别”现“差别相”。也就是有求有应,千处祈求千处应。
但大家明白,我们闻佛音,不是心外佛向自己讲话,而是道交感应,自性于无差别中现差别音声相。
好比我们造梦闻音,这个音不从外来,亦非有什么音波传递,还会随传播而减弱。。。
闻非靠耳,亦非音波传播,是自性起闻知,之所以现在世间这样的音波传递,有耳才能听,这是差别心太多,太大造成的因缘法。
一音说法,随类得解,不要讲佛的神通很妙,我们唯有崇拜的份儿,没有解析圆融,圆通的份儿。佛无一字可说啊。
世尊不是意识分别,来跟人交流呢。
是我们有所求,自性现水位差别,高位的水向低位的流动产生,随类各自自性现法闻。
在完全破除对立心性的障碍,差别后,圆满圆通一切法界自性相后,没有什么跟自己说。
在没有破除对立心性的障碍,还有差别的时候,我们自问自闻。
比喻蚂蚁,蚂蚁交流就是触角相互碰一下,就彼此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话
而真正的交流,是心印心,只是我们人类,通过口,通过发力,通过后期学习的语音意思辨别,才能够显现对方的心声,这称说话,其实除去这些助缘,本来面目是不需要的。高层次的天人,已经做到彼此望一眼,就知道对方的心声,心思,想要说什么,就已经交流了。。。。
也就是我们常用的,自言自语,自问自答。比喻我们自己跟自己下棋,下得多,你就会发现自问自答的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