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老师简介
内蒙古鄂尔多斯西莲净苑法华道场居士,1972年出生,1996年大学本科毕业,在职教师 。2006年接触传统文化,2008年在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随蔡礼旭老师学习,2010年皈依佛门,2011年接触如来藏妙法,2013年依止上当下慧法师,2013年8月开始练讲《大佛顶首楞严经》,2014年初开始在网络上讲经,2014年春天开始在总7群答疑,并给答疑老师进行培训,2014年8月开始在网上讲解《弟子规与如来藏》。 提示:自古“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如来藏讲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天地万物,森罗万象,千变万化的总规律,明达此理当下成佛。《弟子规》讲人与宇宙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弟子规》与如来藏是一体的。
《弟子规与如来藏》 第三讲(2)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从相上说“称尊长,勿呼名”是对我们的长辈你不要叫他的名字,“对尊长,勿见能”在长辈面前不要显摆你的能力才能。我们迷惑执着,总是依文解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说“称尊长,勿呼名”,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晚上的时候,周围人很多,一个孩子要找他爸爸的话,大家想一想,这个孩子不叫他爸爸的名字,就是喊爸爸爸爸,他能找到吗?所以这些个问题不要把它教条化,这不是古圣先贤的意思,不是他们的想法。一个孩子大声叫他爸爸的名字,哎呦这个孩子多没出息,但是在那种特殊的条件环境之下,他不叫他爸爸的名字那是找不到的。所以佛法、弟子规都要活学活用,大家千万不要学死教条,任何文字相大家不要执着。在通教禅宗里面有这样一个公案,一个老和尚到一个寺庙里边去修行了,冬天天冷,把这个老和尚冻得,住持也不给煤木材,把这老和尚冻得到佛堂里把木头佛像搬过来劈了就烧火了,这下住持着了忙了,那佛像咋能劈了?然后这个老和尚说了,哪来的佛呀?哪来的佛像呀?住持当下开悟!劈的是相上的,佛在心中,当然这是通教境界讲的真佛无相,是方便说了。
所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它所说的一定是告诉我们那个深刻的道理,而不是我们说的相上。那对尊长勿见能,在尊长面前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才华不能表现吗?那如果不能表现的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如果我们的能力超不过我们的父母,学生的能力超不过老师的话,那这社会怎么进步呀,所以这个法我们要搞清楚,这个“见能”指的是什么?不要在尊长面前因为我们有点能力,而表现出傲慢,不要这样。那如果我们的尊长要看一看我们的能力,要看一看我们的境界的话,那一定要表现的,是需要说的。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从事上讲,“路遇长,疾趋揖”,快步走过去,“长无言,退恭立”,长辈如果不说话的话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这是从相上来说的。究竟来讲他要表现的法是:“路遇长疾趋揖”,我们路上遇到个长者,有智慧的人,“疾趋揖”在表示我们向他求法的心,我们应该在遇到这样有智慧的长者时,一定要把向他求法的心表露出来,这为“疾趋揖”,反应我们求法的急切,求法的真诚。
“长无言,退恭立”。这个智者没说什么,那我们就在旁边等待或者是在旁边安立就行了。大家在听经闻法的过程中应该听说过净空老法师讲的这样的话,净空老法师当初到李炳南老居士门下去求学,进屋以后李炳南老居士一句话也没说,一坐坐了半个多小时,其实大家注意为什么这样,李炳南老居士那是长者智者,他就在观察你有没有真正的求法之心,有没有真正的求道之心,然后半小时以后李炳南老居士就说了两个字“放下”。净空老法师在分析这个法的过程中,半个小时等了两个字“放下”,所以对这两个字就特别的深刻,永远也忘不了,这就是求法的心。“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真正的有智慧的人就在考察我们。我们现在浮躁的,我那么恭敬你,那么喜欢你,你还不理我,看你傲慢的我走了,这样的话你能求到法吗?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字面来讲,我们骑马的时候要下马,坐车的时候要下车,还要等过去100步,这是字面意思。从求法的这个角度来讲,“骑下马,乘下车”,告诉我们要放下我们过去的所有的我知我见,这为“骑下马,乘下车”。那么也有这样的公案,一个小和尚到庙里跟老和尚求法去了,往旁边一站,这个老和尚说你坐吧,我给你倒点水喝,拿着壶就开始往杯子里倒水,水已经满了老和尚还在继续倒,小和尚着急了说师父水已经满了,老和尚好像没听见继续往下倒,这小和尚豁然开朗。啥意思,杯子里边的水满满的,我能给你倒进去吗,那大家今天有幸到一起来学这个法,首先不管我今天讲的法对还是错,大家先把自己的知见放下来,从头听到尾。结果呢,有些人往下一坐就想了,哎呀白衣说法,白衣说法就是居士讲经,再一看头发也没白了、胡子也不长,你能讲啥,掉头走了。中国有句古话叫:有志不在年高,那些形式上的东西都不重要。在告诉我们真正学习之前,不管是怎么样,先把自己的知见放下,这就叫“骑下马,乘下车”。放下,把自己空掉然后来听!我们现在人傲慢呀,他来听课不是为了来跟你交流、探讨、学习,而是想把你干掉!我在山东的一个论坛上,讨论孔老夫子、儒家文化,其中有一个人上台以后就开始质问了,前面一个人刚发言说孔老夫子怎么怎么样,说“请问这个孔老夫子的老字是什么意思,是谁给加的”?这个人问这问题有价值吗,有意义吗,他是在探讨学术问题吗?他就是在为难你。所以这就是听经闻法的一种心态,我们以什么样的来听,就会决定我们将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所以最好的就是“骑下马,乘下车”,把我们的知见都放下。“过犹待,百步余”是讲观心,看我们的心。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从事相上讲,老人长辈在那站着了你不要往下坐,长者坐下了让你坐你再坐,这样来理解经文的话太浅了。“长者立”就是智慧的人、明心见性的人,已经成就的知见,他的这种知见是经得起考验的。比如说释迦牟尼佛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孔老夫子讲的五伦大道,这都是“长者立”。“幼勿坐”是对没有成就的人,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的这种知见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为“幼勿坐”。“长者立,幼勿坐”从知见的角度来说,就是长辈、智者已经把正知正见非常明确地建立起来了,但是孩子还没有成就,有智慧的长者通过讲解,让我们也成就,那么这种情况下“命乃坐”,我们接受了长者的正知正见,身心安稳、身心安逸、身心祥和,这为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又在告诉我们要回归中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道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大道,所以回归中道,我们讲《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的道理叫中道了义,说的也就是这个中道,只不过它那个中道是说从空直接变现有,有当下是空,这为中道了义,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执着空执着有都叫执着,那不执着空不执著有、即空即有、离空离有,这就是中道,当下空有不二就是一心三藏。
“进必趋,退必迟”
从相上来讲是往前走快一点,退出的时候慢一点,表示对父母长辈的尊重。究竟来讲,是明理之后的修行。我们的精进、我们学习的进步得要抓紧,我们不能总退转。我们今天学了,离开这里以后,明天回到家又在干这干那,啥都没记住,人生如白驹过隙,抓住时间、抓紧时间让自己进步,提升境界成就自己,不要中途退转。
“问起对,视勿移”
表示专注,做什么事情都要特别专注,大家现在在听课专注了吗?开小差了吗、我们的心现在走到哪去了?所以为什么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过程中,一场法会下来以后,有证阿罗汉的、有证辟支佛的、有证地上菩萨的,为什么能有这种差别,为什么像阿难生生世世为佛的侍者,到这一世才证得初果罗汉,人家在听经闻法的过程中都特别专注,可能他不知道在干什么呢?开小差了!那么大家也知道,现在的孩子早晨6点就开始上学了,晚上10点才回家,高中辛辛苦苦干了三年,最后连三本也没考上,那同修们就知道了他不专注,专注一定是心里的专注!现在的社会浮躁,六祖惠能大师到南方弘法,在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正在传法,下边两个小和尚就开始争论了,风吹着幡动。一个小和尚说幡动,一个小和尚说风动,六祖惠能大师说了,仁者心动。不管是风动还是幡动都是我们的心在动。印宗法师听了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得道的人、明心见性的人,于是先给六祖惠能大师剃度,然后再拜他为师,我们古人的风范一定是“佛法无边达者为师”。那这里,“问起对,视勿移”,平时我们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很多大人在说话中眼神游离不定,眼睛不知在往哪看,为什么?因为他的心在动,这就在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一定要专注,不能今天这一下子,明天那一下子,修行也是这样,先从听经闻法入手,先让自己明心见性,悟后进修。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这是不是也在拓宽我们的心量呀,孟子讲了“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慈悲心到底升起来了吗?我们是不是看到周围的人倒霉了自己升起欢喜心,那就幸灾乐祸了,我们是不是看到周围的人发达了就开始盼人家倒霉,那就是嫉妒了,这种心都是世俗的心。当然“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一定是我们的心量在拓宽以后,不断地历练才达到这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