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老师简介
内蒙古鄂尔多斯西莲净苑法华道场居士,1972年出生,1996年大学本科毕业,在职教师 。2006年接触传统文化,2008年在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随蔡礼旭老师学习,2010年皈依佛门,2011年接触如来藏妙法,2013年依止上当下慧法师,2013年8月开始练讲《大佛顶首楞严经》,2014年初开始在网络上讲经,2014年春天开始在总7群答疑,并给答疑老师进行培训,2014年8月开始在网上讲解《弟子规与如来藏》。
提示:自古“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如来藏讲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天地万物,森罗万象,千变万化的总规律,明达此理当下成佛。《弟子规》讲人与宇宙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弟子规》与如来藏是一体的。
各位同学,网络前的各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与如来藏。
“冠必正”是表示我们要有正见,对宇宙人生要有正确的看法,在这种正见的指导下,我们才会有正思维、正语、正念,才会有正业、正定、正命、正精进。如果没有正见,就像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认为爸爸妈妈给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认为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替你去做,这样我们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所以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知见特别重要,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正确的知见应该是什么呢?就是《论语》里讲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同阶段做不同阶段的事情,不同角色尽不同角色的本分。作为儿女,儿女要尽自己的本分,作为兄弟姐妹要尽兄弟姐妹的本分,学生要做学生的事情等等,也就是五伦大道中各自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要做好,这就叫树立正见。“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是表示正业正定,这个就不再重复了。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从字面上来讲,我们的帽子、衣服、袜子、鞋等等一切的用具,放在该放的地方。从小要给孩子养成不管什么东西,包括我们自己,叫各得其所,各守本位。各守本位实际上还是我们讲的正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什么事情有什么事情的规范,按规矩办事,不要自己想咋样就咋样。其实我们做父母的也要尽父母的本分,我们会当父母吗?这些都很重要。这里如果从佛家的角度来讲,“置冠服,有定位”是说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讲,人这一辈子你造什么业,受我们业力的牵引你就会遭什么报,即因即果。我们死以后到底去哪了,这是我们要特别关照的问题,决定我们去哪,不是我们想去哪就去哪,如果能做到想去哪就去哪的话,那就好办了。我们人死的时候,四大假合解体各种境界都会呈现在面前,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是不能够为我们做主的,这种情况下在佛家里讲叫“八识田中强者牵”。从我们生下来到死去这一辈子我们的一切的想法,一切的造作,都是以阿赖耶识种子的形式存在我们的种子仓库当中,这个仓库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第八识,我们这一生造作了无量的种子,哪一个种子说了算呢?在无量无边的种子当中最强的那个,哪个能量强哪个光亮就引导我们去哪道,这叫八识田中强者牵。在所有的种子当中,学佛的种子尤其是明白一心三藏道理的种子叫金刚种子。但是对于佛法我们不能迷信,也就是你不能不懂,如果迷信的话,如果我们迷信佛法,其实跟迷信其他东西是一样的,道理是一样的,也就是我们必须懂,真正把佛法到底说的是什么,六道是咋回事,四圣法界是咋回事,为什么能去六道,为什么能去四圣法界?把这些问题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叫懂佛法,懂了以后才叫种下金刚种子,不然跟其他种子没什么区别。所以当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以后,在我们四大假合肉团身解体的时候,这颗种子就起作用了,由他直接牵引着我们到四圣法界。
咱们人死了以后,世俗都有这样的祭祀之礼,烧头七、烧二七、烧三七到最后烧七七,这就是人死了以后,其实动物死了以后也是一样的,除了地狱道的直接下地狱,明心见性的直接成圣成贤,不进入中阴身,其他的都要进入中阴身。中阴身一般是七七四十九天,当然这是讲一般的七七四十九天,也有长的也有短的,长的比如说有一些替死鬼,在哪个地方发生车祸了,就在那个地方过一段时间又发生车祸了,就是有一人他这种死极不情愿,所以在那个地方就叫阴魂不散,他就一直在找,直到找到下一个他要报仇的那个,在上一世与他有命债的把他逮住以后,自己转世走了,对于这些阴魂不散的人来说,他最终肯定出不了六道,也就是说有一些他可能说49天内不去投胎,他也不会去六道,他就在那儿转,去抓下一位。大多数都是七七四十九天,在49天里,为什么我们要烧头七、二七、三七呢?以七为单位,每一个七它是一个小周期圆满的周期,所以每到七天的时候他遇缘去投胎了,或者堕入畜生道了恶鬼道了等等,每七天就有这样一次机会,所以我们要头七、二七、三七、七七给纪念一下,然后就是周年了。也有一些特殊的,他不用等七天,他一两天、两三天遇缘以后就直接投胎走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七七四十九天,然后以七天为单位去投胎去轮回。这样到底是去了六道了还是去了四圣法界了,这个在我们人四大假合解体之后,是能看出来的,但是平常人不懂呀。我记得我爸去世的时候,当时啥也不懂,一咽气马上把嘴堵住,说是怕有气喷出来以后伤了人怎样怎样,然后赶紧穿衣服,放进棺材倒抬到外面去了。四大假合解体的时候这个痛苦相当于生龟活剥。咱们知道那个乌龟、王八活着把那个壳剥下来你想想那有多疼,所以在四大假合开始解体的时候,如果没明心见性,我们得牵引他引导他,这就是助念啊。人对肉团身是特别执着的,所以对于灵识来讲,因为不明白也不愿意离开肉团身,但是没办法大限已经到了,咱们看电视,黑白无常那两个小鬼提起来就走,这时候就会发生什么呢,他的痛苦就像生龟活剥那么痛,在如此痛苦的境界之下,我们的心会不会乱?那谁能受的了呢?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些病人在临死的时候满脸的痛苦状。所以当我们四大假合解体的时候,我们这颗金刚种子能不能起作用,就与我们平时的修行、我们明心见性的程度、见道位的程度密切相关。当我们深刻明白人是没有死没有生的,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对肉团身就不再执着,不执着哪来的痛苦呢?那自然就自在解脱,死就死吧有什么关系呢?灵魂自然出窍,去四圣法界报到了。 去六道、去四圣法界,业力牵引让我们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一直在轮回,原因就是我们不明白生死大事,明白以后四大假合解体,我们完成了这一生一世要做的事情,随着肉团身的解体当下到了四圣法界。四圣法界,小乘阿罗汉、中乘辟支佛、大乘菩萨、究竟圆满佛,这是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没有六道里的这种苦,“但受其乐无有诸苦”,没有苦只有乐,当然这是智慧之乐,因为至少破除我执了嘛,没有执着,哪有痛苦呢?!这是“置冠服,有定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将来死了以后去哪一道呀,这都是确定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借着我们现在身体还好,头脑还比较清醒,抓紧时间把这道理搞明白,搞明白以后,知道是没有生生灭灭的,知道这个肉团身无非是一个诸缘具足四大假合的一个假我,最低不堕三恶道,高的脱离六道再高的明心见性菩萨,有了这个保障以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该干什么干什么,顺便的事情就做了。
我08、09年开始接触佛法,当时道理还不是特别明白,就有一种特别深的感悟,人这一辈子什么事情其实都不耽误,我顺便把佛法学了,感觉逮着大便宜了。就好像大家在这里听经,其实你看,每天晚上7点到8点30都有讲《法华经》《楞严经》,如果坚持上一年,最多坚持上两年,绝对把这些问题搞得清清楚楚,再看看那么这段时间即使没去听经闻法,好像也没干什么,我们利用这点时间听一听,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让我们的来生有保障,这是很好的事情。像我现在一直在讲经说法,所以有些时候单位那些同事打电话去喝酒,我就能逃离酒场,不然的话连个托词都没有,每次叫你都不去成啥了,你说弟兄们还能交往不?是吧。现在每天晚上7到8点就开始讲经了,每天晚上也讲得挺忙,他们也都知道,所以一给我打电话我说正在讲经了,实在不行的话我说等我讲完以后再去,等我讲完以后8点多9点了,去了他们也喝得差不多了,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所以我们在现在头脑清醒的时候,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腾出点时间,把这个事情解决掉,对我们特别重要,这是“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就是对于我们来讲,将来去哪个道,与我们见道位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绝对不会出现混乱的。那也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实际上《弟子规》就在讲“命自我立”,当我们这一辈子懂得这个道理,将来去哪的话我们一清二楚,实际上大家越学越明白学明白以后,你当下就知道自己的下辈子去哪。咱们现在有一些修禅定的人,禅定功夫比较深的人,开了五眼六通,把前生来世的事情看得很清楚。我们在听经闻法的过程中,心越来越清净,其实很多事情你是能够先知先觉的。生活中都有体验,很多事情在头一天突然有这么一念,第二天这个事情就有了。当然我们不追求这个,因为这个没有什么用,为啥没有用呢,因为该发生的总会发生的,你去想它干什么。这个东西对大家没用,但是能够升起我们的信心,是这样的。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人世间来讲,我们穿衣服、饮食吃东西等等,衣服贵洁,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就行了,不是说穿衣服就非得名牌,那我一些同学、同事,衣服不是名牌不穿,我感觉就很郁闷。“上循分,下称家”,我们穿的衣服一定要与我们的身份相匹配,这个身份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你是学生身份穿校服就最好,那么对于我们老师来讲,你说上课穿个半裤、脚上穿个拖鞋、上面穿个二股筋背心,这家伙有点不好看,所以说他需要一种庄严相。穿什么衣服符合我们的身份就好,我明明一个月2000元工资,非得买一件衣服大几百,那你还生活吗?那就是虚荣。虚荣是咋回事,虚荣,往往这个人他自己没什么本事,靠自身以外的像衣服呀或其他外在的东西来给自己撑面子。那对我们来讲,不要虚荣要实实在在的,虚荣什么呀。把我们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往高提,把我们的智慧不断的往高提,说句实话同修们,我在学传统文化以后学了《法华经》《楞严经》以后,这样一种感觉,在我与我们周围的同事交流的过程中,跟他们谈半小时一小时的话,最后这点同事们就说,哎呀滕老师听完你这番话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在我们与周围人交流的过程中,你的思想、知见、见解,如果高于周围的人的话,你自然就与众不同了,同样的一个问题,你一看就能看到本质,你一说就能把它说的清清楚楚,因为我们通过学习法华、楞严、如来藏,深入地观照世出世间的道理,最终智慧顿开,你看问题的深度就比其他人要深,你看问题的准确率就比别人高,所以别人反复说不清楚的事情,你一句话就说明了,你就与众不同了!我想穿个名牌,我只不过就是想让人看我多牛,咱们人有的时候追求虚荣,不就是想表现得与众不同吗?!那当我们把如来藏学明白以后,你再给他讲的时候,他就得仰视你,“这家伙说的话有道理啊”,他自然就对你赞叹了,所以这就是“君子务本”,我们来到这个社会上,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我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到什么程度,所以“衣贵洁,不贵华”,适合就是最好的。当然也不至于说现在生活水平也好了,你非得穿的邋邋遢遢,衣服也不洗,这白衣服都穿成黑衣服了,这肯定也不合适,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其实我平时是对穿衣服不太讲究的一个人,到了一些场合去讲课的话,我有时就不得不穿一些衣服,为什么呢?因为你邋邋遢遢大家一看不庄严,所以这个时候穿衣服也是为了弘法,穿衣服就是为了让大家看的顺眼,这是从日常生活来讲“衣贵洁,不贵华”。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衣贵洁,不贵华”,洁,干净整洁表示让我们修清净心,明心见性。“不贵华”,华代表的福报。当然对于我们来讲应该是福慧双修的,修慧让我们开智慧让我们明心见性;修福就是让我们的福报再大一点。《阿弥陀经》里讲了,“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点都不能缺。功德,功是代表明心见性,德是代表福报,功代表见道位,德代表福报。有人说学佛就是做好事,这个不全对,学佛需要做好事,但做好事不是学佛。达摩祖师从印度到中国来传法,当时正好是梁惠王,梁惠王是特别喜欢佛法的,在他的时代修了480多座寺庙,供养一万多僧人修行,他自己把朝政理完以后有时间还要到寺庙里面,亲自去熬粥。见到达摩祖师以后,把这些好事给说了一遍,问了一下说我有多大的功德呀?达摩祖师四个字:并无功德!这也是梁惠王缘分不到嘛,听了以后恼了,我做了这么多好事你说我并无功德,达摩祖师一看也是机缘不成熟,就到少林寺后边的山洞闭关了,一闭就是九年。后来梁惠王在晚年的时候,朝廷发生战乱,最后被饿死。当然这个事情我们要进行深入的观照,梁惠王被饿死这肯定也是前世的因果,对他今生来讲,他修了这么多的寺庙,供养这么多的僧人,他的福报在来世还是很大的,所以即使今生他被饿死了,但是他死后马上就升天了,进入天道了,这个没问题,但是天道也是六道轮回!三世怨,前世修、今世享、下世堕。为什么会有怨呢,因为对于一些个愚痴的天人,他福报很大但是他很愚痴,他以为成佛了,天人的寿命是很长的。我们地球,然后第一层天、第二层天,50倍100倍200倍这样的顺序往上递增,到第二十八层天是八万四千大劫这么长的寿命。但是即使是这么长的寿命,他的福报享完以后,还是要往下堕的,在他往下掉的时候,有一些就出现嗔恨心了,我这明明已成佛了咋还往下堕呢,是不是佛骗我了?!谤佛,谤佛要堕地狱的,这就叫三世怨。这个很好理解,你像咱们人活个七八十年、八九十年,有的还嫌活的不够,我们再看一下我们周围的小虫子,有的它从早上生下来到中午就死了,它的寿命就半天,有的就几天,像这些小虫子看我们的寿命就好像我们看天人的寿命是一样的。光修福报、光做好事,与明心见性没关系,这就是“不贵华”。对学佛的人来讲,我们随缘去做好事、做善事,但是,不是特别说是我每天就做好事,不是这样的,这为“不贵华”。 “衣贵洁”是修清净心,什么为清净,清净就是不执着,做到不执着就必须明心见性,所以不明心见性不为清净,不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不叫清净,这叫衣贵洁。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通过听经闻法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随缘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这是“衣贵洁,不贵华”。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对饮食,勿拣择”,从字面上讲就是叫我们不要挑食,“食适可,勿过则”是吃七八分饱就行了不要吃太多。“对饮食,勿拣择”,对于我们修行佛法的人来讲,当明心见性以后,我们的修行方法没必要去选择,就是明心见性以后一修一切修、不修而修,你干什么都是在修行。我们把一心三藏的道理搞明白了,我有没有必要每天去打坐去念佛,没必要的。大家在听课是在修行,我在讲课是在修行,我们吃饭也是修行,我们喝水也是在修行。为什么是修行?我们吃饭为什么是修行?在过去吃饭的时候,这饭咸了咋做的?!这饭又淡了你咋不放盐?!这也不合口味那也不合口味,是不是我们很执着呀。孔老夫子讲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你不合我口味我不吃了,是不是很执着啊。当你明心见性以后,你感觉吃饭无疑就是求饱,吃饱就完了,我不管吃什么,淡一点咸一点没关系,淡了加点盐咸了加点水,对它不执着了。我们这种分别心、执著心越来越轻的时候,烦恼心就越来越轻了。所以“对饮食,勿拣择”就看出我们对这些东西不咋执着了,不重要了,吃饱就好,所以这就是修行!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从事相上来讲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所以随着我们道理越来越明白,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的越来越多,我们的境界就越来越高,就是修有成就。“食适可,勿过则”告诉我们要回归中道,前面讲了,就不多讲了。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这是佛法五戒里的第五戒叫戒酒。五戒杀、盗、淫、妄、酒。其中前四种戒叫根本戒,酒叫遮戒。根本戒就是没商量的,必须守的。遮戒,为什么要戒酒,大家知道人一喝酒以后就不由自己了,不喝酒啥事没有,一喝酒啥事都有了,所以要戒酒。有这样一个公案,在一个山洞里有一个修行人那是相当的精进,相当的清净。天魔外道就想破坏他的修行,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后来出了一招,说杀盗淫妄是根本戒,他都知道不会犯的,对于酒戒没有说呀,所以呢就派了一个美女拿着酒就去了,这修行人也想,不犯戒就喝吧,结果呢喝多了,有酒没菜这不爽啊,把那小鸡给我杀了当下酒菜,到最后小鸡也杀了,杀戒犯了,小鸡不是自家的呀,邻居家偷来的盗戒也犯了,最后把美女也睡了。结果杀盗淫妄四戒都犯了。这就说明什么,酒,在《论语》里边讲了,以不过量为原则。假如你是公斤级的酒量,你认为你喝一瓶没事,那你可以喝,假如说你本来就喝不多,喝点酒就闹事的话,那你就最好不要喝,这一点儒家要比佛家宽松的多了。那么对于我们来讲,说我不喝酒就爱抽烟,大家注意,这里的酒代表的是一系列的麻醉品,抽烟也是不对的,这都犯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