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滕老师《弟子规与如来藏》 第五讲(1)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 13:33
  • 3244

    主题

    3591

    帖子

    2万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10:1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滕老师简介

    内蒙古鄂尔多斯西莲净苑法华道场居士,1972年出生,1996年大学本科毕业,在职教师 。2006年接触传统文化,2008年在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随蔡礼旭老师学习,2010年皈依佛门,2011年接触如来藏妙法,2013年依止上当下慧法师,2013年8月开始练讲《大佛顶首楞严经》,2014年初开始在网络上讲经,2014年春天开始在总7群答疑,并给答疑老师进行培训,2014年8月开始在网上讲解《弟子规与如来藏》。
    提示:自古“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如来藏讲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天地万物,森罗万象,千变万化的总规律,明达此理当下成佛。《弟子规》讲人与宇宙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弟子规》与如来藏是一体的。



    滕老师《弟子规与如来藏》 第五讲(1)


    尊敬的各位同修、网络前的各位师兄:大家下午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弟子规与如来藏》。昨天把“谨”学完了,今天从“信”开始。“信”在佛家的五戒里:杀、盗、淫、妄、酒,它属于妄语戒,就是平时说的那句话“出家人不打诳语”。当然佛家的妄语戒,妄戒比这要深。我们先看《弟子规》怎么说。首先看“信”这个字,人言为信,我们所说的话,一定要说到做到,这就为信。不然“狱”字,前边是反犬旁,中间是言字旁,后边是一个犬字,两只狗对着叫,就像监狱里一样!人言为信,对我们所说的话就提出要求,言而有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我们要么不说,说了一定要做,这是对每个人最起码的要求,真正做到真诚信很难。一句话说出来以后,为这一句话负责到底。在咱们国家,自古以来不管是做生意也好,为人也好,都要以诚信为本,百年老字号,都有良好的信誉指数。其实“信”与“诚”是紧密相关的,我们经常说“诚信”,与人交往过程也要以诚相待,但是真正做到以诚相待是很难的。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怎么样才能做到以诚相待,不诚的根源又在哪?佛家里讲“直心是道场”,我做一件事情,如果不从诚信出发,你仔细观照,肯定在做事情过程中,脑子里有弯弯绕,里边一定夹杂着利益,不然像我们在跟我们的孩子说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能做到以诚相待呀?!能够做到信还不一定,但是做到以诚相待,还是比较容易的。为什么呀?因为我们跟孩子之间没有利害冲突,所以我们跟他怎么说就怎么做,这个比较容易做成。“信”就不一定了,信做不到的时候,包括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也是有些弯弯绕吧?想达到自己的什么目的,然后随便给孩子许诺下,到最后不兑现。咱们中国人是阴阳思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诚信的角度来讲,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原因就在他的思维模式上,但这个思维模式,有时候在孩子的人格人品塑造上,其实有点不太合适。也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发出我们的真诚心,这还是最重要的,然后,我们在真诚心的前提下,具体该怎么说,也就是《道德经》里边讲的“曲则全”。我真诚,但不见得是那种愚蠢的傻话;有智慧的话,不见得都是阿谀奉承的话。也就是同样的一句话,分你怎么说,这是个技巧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要想给孩子改一个毛病,在这里给大家教一招,我们一般情况下都说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绝对是对的,但是你要会用,不会用的话,最后就把孩子夸得不知道行不行了,夸迷糊了。那么怎么夸呢?其实有公式的,前边:孩子,你在某某方面做得已经很好了,是不是肯定呀?是不是夸呀?后边再加一句,但是如果再怎么怎么样,你会更好。比如孩子早上上幼儿园,你说:孩子,你这段时间早晨起床已经起的很早了,但是,如果穿衣服穿鞋洗漱速度再快一点的话,就更好了!我们这样,其实也就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孩子的进步就会显出来的。今天早晨起床的时候也没有早起,你这样说,哎呀,你今天比昨天起早了三分钟,孩子你进步了,这样一点一点的,就让孩子按我们的思路走啦!


    大家看一下这个说话,它用的是技巧,我们用什么技巧,与发心没关系,我们就是通过对人的引导,让孩子朝光明大道去走,这就是我们的发心,这个没问题。那么在说话的过程中,有些人就说蠢话呀,孩子早晨起来了,本身迷迷糊糊的,心里还不大高兴,你一句话,一嗓子吼过去:看你今天又起得这么迟!孩子听到就不高兴。心里边想,我好不容易爬起来了,一起来你就骂我!所以“信”、“诚”只与我们的初发心有关。我在包头讲课时,给很多单位讲诚信这个话题,在讲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就提了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对我们来说都适用。第一,我们对领导或者是下属相信吗?第二,我们对亲戚朋友相信吗?第三,我们对父母儿女相信吗?第四,甚至对我们的另一半相信吗?第五个最重要,我们自己值得信任吗?

    前面那四个,按五伦关系一个一个地说,最归根结底是最后一个,如果每个人都是值得人相信的话,那这个社会还有信任危机吗?那有的同修说了,他把我骗了,我才骗他的。其实有的时候,不见得是那样。可能是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在刚一开始时,就有了弯弯绕,所以导致我们的诚信之心建立不起来。诚信之心建立不起来的根本原因,还是里面有利益掺杂,我们想方设法弄点钱、弄点权。所以为什么讲,“人到无求品自高”,原因就在于,我只按我的初发心去做,钱挣着了好,挣不上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因为外在的利益扭曲自己的人格,所以现在社会上很多事情,他的人格是扭曲的。咱们国家渐渐地在建立诚信机制,信誉记录,这是比较好的事情。看林肯的成长记录过程,一次生意经营完以后,赔了,紧接着还了十六年的债,十六年以后他终于把这个债还完了,有机会把林肯这个成长历程看一下,大家会感觉到那真是非常坎坷的一生,但是到最后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我们之所以做不到诚信,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利益掺杂在里边,那一说到利益功利,就是自私自利嘛,认为自私自利,其实自私怎么能自利呢?!谁愿意和自私的人相处?谁愿意和自私的人共事?!我们就知道自私不能自利了!佛家里的妄语戒包括两舌、恶口、绮语、妄语。两舌就是两面三刀,平时说话也不知道他什么用心,有些人就是这样,你说他有什么用心,她也没什么用心,他就一种坏习惯。噢,这边捅一捅,那边捅一捅,到最后弄的两家不好了,这种人最可恶,你说对他有啥好处?!这就是两舌。恶口,就是说那些不好的话,骂人的话,有些人好像不骂人他开不了口。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花言巧语跟咱们刚才讲的善巧方便可是不一样。一般来说,花言巧语往往他的用心是不对的,用心对的话就不叫花言巧语了,那叫智慧的话。妄语,就是说谎。佛家讲妄语戒特别强调的是大妄语,大妄语说的是什么,叫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比如我现在已经证得了八地菩萨,我是圣人,你们要顶礼膜拜我。大家注意,真正证到那没问题,证不到的话,这就叫大妄语。大妄语要进地狱的。


    在信方面,最好的就是“直心是道场”,总体就是大家发心要正,在比较正的发心之下,去做一些事情,就比较容易做到些。我们对孩子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孩子提一些无理要求,我们要妥善回答。讲这个故事叫《曾子杀猪》,曾子跟他老婆去赶集,孩子也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子老婆旁边就说了,你不要去了,你好好在家呆着,回来以后你爸给你杀猪,一句话说完曾子和他老婆赶集去了。回来以后,曾子就把猪拉出去杀了。他老婆说,逗孩子一句话你就当真了,曾子就跟她说了,你感觉对孩子来讲这是一句逗他玩的话,但是在孩子心里是信以为真的。曾子把猪杀了,为的就是兑现那一句诺言。那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这类妄语就多啦!我们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诚信心拿出来,你不要怕孩子磨你,不行就是不行,原则性的问题,底线是不能越过的,其余的非原则性问题可以商量。我在带孩子过程中,我女儿总结了:在我们家来讲,原则之内的事情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原则,也就是我们设置的底线,是绝对不能犯的,其余的可以。你看现在,尤其是家里有女儿的,在小的时候,不要轻易让在别人家住,有一次,我女儿去她同学家,就打回电话来,想在同学家住,我当时第一句话就是:不行,不管怎样,赶紧回来,当时同学家里,她妈也说,她爸也说,都在说,我还是那句话:不行。自那以后,再也没有这种要求,所以“凡事要慎于始,该答应的答应,不该答应的有这么几次,孩子就发现了,有些底线是不能触犯的,这样的话,让她有这个习惯了,孩子也就不和你争吵了。孩子跟我们争吵的时候,往往是发现,这个事情我稍微哭一下闹一下就能得到的,所以你不答应她,她就给你提条件,你满足她的条件,最后回来不给她买、不给她提供的话,这就是妄语。将来在我们孩子成长过程中,他找他的理由,也会这样的。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所以一定要说的都是该说的,那不说的都是不该说的,甚至有的时候说句实在话,好话还不如没话。所以这个话到底该不该说,我们一定要观照。但是现在的孩子,哎呀!从早晨一起来就开始说,一直说到晚上睡觉,有的也说,没的也说,我在学校带学生时开玩笑说:你们的话咋那么多,早晨起来开始说,晚上睡觉还在说,有的同学睡着觉以后还在说!

    话多耗气呀!你想想我们每天说多少话,说这些话消耗多少能量。我在这给大家讲一个半小时的课,我就有非常深的感觉,如果这一天,我上午讲一个半小时,晚上再讲一个半小时,这一宿的觉睡的特别沉。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深层的累。咱们的孩子,现在这种现象非常严重,你真要他说的话,他不会说,你不让他说的时候,废话多的!老师前面讲课,老师一开始说,他也就开始说,老师不说,他也就不说了,就这样,你真把她叫起来,他又没话了!唉!所以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有些话,好话还不如没话。因此我们说的一定都是该说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去观察,看我们跟孩子说的一些话,有多少是该说的,有多少是不该说的,尤其对于做父亲的来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就不用家长里短的跟孩子说,说一句不好听的,嘴碎呀!当妈的,跟父亲还有点差别,那是另一码事,而且“惟其是,勿佞巧”,要说的话,一定要把正确的告诉他。我这句话不说,我说出来就是该说的,剔除一切没用的话,把最重要的话说给他听。有一句话叫“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话说出去以后,那么对于我们孩子来讲,引起他多大思考,这个很重要的。


    佛法里还有一句话叫: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所以大道至简。我们所讲的真理,对于宇宙人生、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极为深刻的一些道理,都是特别简单的,没有那么繁杂,比如说:孝敬父母就是大道,就这么简单,就够了。而且“道不远人”。我们日常生活时时事事处处,都在道上,因为道不远人。大道又无形,我们太多时候没有去观照它,没有用心仔细地去观察它,导致好像是我们与道失之交臂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佛法,大家的心越来越细,我们以前观照不到的东西,现在能观照到了。其实以前观照不到的东西,并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存在我们没有去观察,我们太粗心了。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慢慢的把生活中的这些道理提取出来,理性的去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越过越自在。

    “奸巧语”就是花言巧语;两舌,两面三刀;“秽污词”就是恶口,骂人的脏话;“市井气”这是指生活的一种习气。现在呀,我们有一些孩子,在他的身上有一种非常浓的叫小市民气,表现是啥呢?目光短浅、又清高,其实他清高又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东西,总之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爱慕虚荣,穿名牌,干什么挑挑拣拣的,好像是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大家有没有读过《我的叔叔于勒》那篇文章,有机会读一读,就表现出那样的,里面的孩子那种气息,非常不好。一说话,我们城里边人怎么怎么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长期以来我们的孩子身上有这样一种习气,一定要把它剔除掉。一个人从平凡走向优秀很难的,从优秀走向卓越更难。这个过程,在他的身上一定会透露出一些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气质来,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能力来。这样的人才可能优越,不然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挺有才的,但是不能卓越,这样的人还挺多,各行各业有好多精英,包括我们当老师的,说实话,有些老师真的很会教书的,但是教书不等于教育,像这种学堂,我们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来带我们的孩子,这就是在教育,其实对于老师来讲,最重要的职责、功能还是教育。因为对每一位家长来说,他最希望的还是要想让孩子成才,先让孩子成人。面对成才和成人,这两个来选择的话,首先我们会选择让孩子成人,是懂事的孩子,最起码不惹我们家长生气,让你放心,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再有点才的话,这就很好了,不然德行不好,越有才越麻烦。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见未真”,世间里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觉得这件事情我亲眼看到了,这是真的,没有见到的话,你不要随便去乱说。“知未的,勿轻传”,我们不是确确实实的明白了,你不要轻易的去往外边传,去传话,从字面上来讲是这个意思。从佛法的角度来,“见未真,勿轻言”,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就为实吗?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佛家里讲五眼六通。五眼是:肉眼,咱们看电视《西游记》里,唐僧一说他就是肉眼凡胎。肉眼看到的不过咫尺。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把手拿出来往眼前一放,你的眼睛看出去,你的眼睛穿不过去,这是肉眼。然后天眼,天眼是什么呀?阿罗汉他能开天眼,天眼开了以后,最多能看到八万大劫。能看出这么长时间,一切的来龙去脉,像阿那律开天眼,他呢能够看到一个大千世界,这是天眼。然后法眼,还有慧眼,佛眼。在这些当中最不可靠的就是肉眼,天眼也不可靠,因为它所看到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不见得是真的。一直给大家举个例子,皮肤挺好,放在显微镜下一看,全部是窟窿,说明什么,我们的肉眼功能局限太大了,所以你眼睛看到的那都不见的是真的。那咋办呀,一定要通达法理法义,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次,孔老夫子跟颜回吧,这个故事,好像是颜回把饭做熟了,可能是做饭过程中掉下一粒米,然后他就把这粒米放到嘴里吃了,正好让孔老夫子看到了,孔老夫子当时心里边就感觉挺不舒服。心里想,我一个得意门生,背着我偷着吃饭。后来呢,再见到颜回的时候,颜回把这事跟孔老夫子一说,孔老夫子明白了,这就是眼见的不为真。


    “见未真,勿轻言”,就让我们用智慧去观照,用心去看,把事情看清楚,真的看明白以后,我们再去说。比如孩子回家抄作业的事,你看到的是孩子在抄作业,我们有些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以后,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那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有没有问孩子到底怎回事。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终让我们回归理性,原因就在这,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一种表象,所以,一定要把真实的东西给挖掘出来,孩子说谎为什么?这段时间孩子上学一直迟回家,为什么?千万不要被自己的情执所迷惑,外面那么多孩子都在那玩,哎呀,我怎么就看到我家孩子最亲呢!不管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好的,看见别人家的孩子这个那个的。孩子已经一大堆毛病了,自己不察觉。这就是见未真。“知未的,勿轻传”,我们现在人呀,有很多特别好为人师,自己还没弄明白呢,就在那儿摆呼,这个很可怕的。孟子讲了: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我们说给大家的对吗?对的话,自然没问题,不对呢,你说我们不负责任地给说一下,它会贻误众生的。“未见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我们一定要懂,得真懂,不能装懂。我们真懂了,我们再去给人家说去,千万不能自己依文解义,然后去给讲去给说,这种的话危害很大,所以呢,我们要真懂,要明白。佛法也是这样,我们真懂吗?我们讲的究竟吗?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是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别人对我们有要求,你用点什么什么,你借我点钱等等,大家觉得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你借我车用一下,等等。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朋友把我的车借走了,结果呢一不小心出了车祸,这要小事还没关系。出了大事把朋友弄死了,这种事情我周围都有,非常遗憾的事情。“是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告诉我们要学会拒绝。我该做的我会答应,尽力去做的。我不该做的,我也要非常委婉地拒绝,要学会拒绝。你发现了吗?拒绝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拒绝孩子更难。别人在做什么事情,他是对是错,我们该不该帮,帮到什么程度,那要用智慧去观照,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智慧。因为如果你没有智慧,遇到这种状况,你还是解决不了,感觉把人拒绝了,不好意思,答应了,自己很难受。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我是有,答应了,最后把自己纠结得很无奈。在佛法里一直强调:直心是道场。直心到底啥为直心,这个直心我们在观照的时候,在理解的时候,你不妨按直觉理解。我们对于一个事情直觉的判断是很准的,你不要不相信。那么直觉往往就是在我们没做任何思考之前的第一刹那,往往是自性流露。所以用这个来做就是直心。我们一开始有了这样一个定位,然后去思考,再去观照。我已经知道这样一个结论了,下一步呢,我去论证一下,所以:直心是道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