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说“依法不依人,依经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 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根本原则,通过修学了义经典,我们就可以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渐渐走上成佛之路,对于每一个初学者来说,建立正确知见非常重要,”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一开始就学错方向,那么越是努力反倒离目标越远..
自古以来,有多少佛子不辞千山万水,难行能行,芒鞋踏破岭头云,为了追求实相真理,为找到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即使是豁出一生光阴亦在所不惜。道场跑了一家又一家,法门换了一个又一个, 打坐、念佛、诵经、参禅、朝山、法会,对于开悟见道的事,还是一头雾水,学佛三天,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愚痴寡慧的我,过去只知道要用功修行,却不知如何修行证悟如来藏的次第方法,不管去到哪里都只是教人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烦恼,或是追求一念不生境界;学了多年妄想还是一大堆,根本不知真心何在?心里的苦闷不知说与谁,直到有幸接触<禅—悟前与悟后>和<心经密意><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等著作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从此一条沿着大乘佛菩提道的解脱之路明明白白的摆在眼前。《楞严经》的真义是什么?<六祖坛经>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佛法是心地法门,如果连心是什么也不清楚,如何能入佛门?《楞严经》通篇是在说”心”,一切有情众生同时具有真心与妄心,并非只有一个心,因为有真心与妄心的和合运作才有我们的身心世界。《楞严经》阐释了真心如来藏及其佛性的内涵,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如何随缘现出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真心和妄心区别何在,众生因为不了解法界实相和万法根源,迷惑于世间幻象和种种误导所以习惯以意识心和处处做主之心为“我”,以为通过学佛就能将妄心修练成真心,佛陀担心后人走入歧途,所以谆谆告诫我们;“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楞严经》),这就是经中“七处征心”的目的所在,也正是佛说《楞严经》的本意。佛为一大事因缘化现于世,告诉我们生命的秘密;在一切有情众生的色身中不仅有乖巧伶俐能够思维的妄心,更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得以延续,乃是赖有真心如来藏的执持。以是义故,佛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一语道明:“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我们用妄心证悟真心,方能得以入佛门。为什么《楞严经》成为最先灭掉的一本佛经?《楞严经》就像一面镜子,使得一切附佛外道原形毕露,所以他们恨之入骨。佛预见末法时期将会出现西藏密宗喇嘛教一类邪说,针对其种种淫邪荒唐的理论和“藉男女双修作为成佛之道”法门,于《楞严经》中作了精辟的预言: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贻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楞严经》)于是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楞严经》会成为最先灭掉的一本佛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