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佛的人,一般都希望成佛。但是念佛的人只想求生净土,参禅的人只希望开悟。悟者的心境,难以各自表明,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易说明。勉强要说,悟者的境界,就像我们平时的经验,久远不懂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喔!我懂了!」甚至于禅宗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小体悟,对于一些人、事、理「我懂了」,那也是一种相似的悟境。
真正的觉悟,剎那之间十方三世忽然斩断,虚空世界忽然泯灭,迷妄的世界被「悟」的一念粉碎,呈现在眼前的又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百千的往事可能浮在你的眼前,十方世界都会向你靠拢而来,你会目瞪口呆,你会有说不出的惊喜,你会有种种的表情,或哭或笑,或动或静,情况不一。
悟者的心境确实很难说明,在此也只能勉强一谈:
一、从矛盾中统一:矛盾是二种不相投的语言、事物,无法结合。但是在禅门里,矛能刺盾,盾能抵矛,这也是一种调和吗?讲者说有说无、说是说非,若从另一个角度逆向思考,矛盾又有什么不能统一的呢?
二、从复杂中单纯:千头万绪的乱麻,找不出头绪;但是千丝万缕,也总有个源头。甚至青丝一把,复杂无比;慧剑一斩,各自分开。所以「一生万法,万法归一」,从复杂中单纯,在禅者来说,千军万刃之前他只道一句,多么洒脱。
三、从障碍中通达:有的人只要稍为遇到一些障碍,就不能过关通达。变魔术的人,尽管千捆万绑,只要他把身体活动一下,层层束缚自然松脱开来。障碍由何而生?其实障碍也是由人所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中的障碍一除,心中的魔影又在那里呢?
四、从怨仇中宽谅:在世间上,我们有许多的恩人,也有许多的仇人。所谓「恩人」者,就是曾经帮忙我、济助我的人;所谓「仇人」者,就是打击我、障碍我、陷害我、排挤我的人。假如你把恩仇看成是对待的,则无以了脱;假如你把仇恨看成是用来考验我、增加我的智慧、为我消灾、让我提高警觉,甚至当成是菩萨示现,若能如此一想,不但没有仇,反而一切都是善知识,都是恩人。就如提婆达多一生陷害佛陀,佛陀反说他是善知识,是逆增上缘,因为没有黑暗,那有光明?没有罪恶,那有善美?所以即使指鬘外道害佛,也都是助佛成道的资粮。
五、从残缺中满足:残缺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非常不幸的事,但在一个禅者看来,残缺其实也是一种圆满。双腿残废,好在双腿残废,不必出战异域,丧失生命;身形丑陋,好在身形丑陋,不必遭受无谓的情感骚扰。所以凡事能退一步想,从正面思考,残缺也是一种圆满。
六、从枷锁中解脱:所谓枷锁,贪瞋痴也;所谓枷锁,无明迷惑也。枷锁能束缚人的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如果心一明,何有枷锁?所以禅者一悟,即能从枷锁中解脱。
世间人看事物,总是充满矛盾、差别、对待;但是在悟者看来,生死一体,有无一样,来去一致,人我一如。所以只要一悟,宇宙山河,无边风光,尽在方寸之间。
——摘录自星云法师《人间万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