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序分享:
《法华经》处处强调,诸佛出世本怀就是只此一乘法,五时说法之前四所说,皆称为戏论,方便,权宜,化城,通过这些个明相词语的认知,行人不难明白,顾名思义,之前所宣所讲,并非实义。更是直言相告,众生本是佛,具足佛之智慧之门,只需拨云见日,揭开面纱,闻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分真,把开、示、悟、入(奢摩他)位居第一。而只字未提,修,证成佛之事,成佛贵在开悟,其次在提,悟而再修。授记品有说自知当做佛经历尘劫而成究竟。这就点明了明理见道的关键性。
若从修证而入,企图成佛,犹如以背对灯,虽见其光,终不见灯,只会越走越远,误入歧途,徒糟歧路,不得法性,永不能成。所以在成佛的道路上要懂得取巧,不能只用蛮力,反而只会适得其反。要反于世间常态,逆向思维。世间人,不了义法门认为苦修实干,最为实际,才能成佛,这属于无智狂使力类型,最后落得一身苦病,了无所得。而圆实教乘属于有智使智,智后而稍使其力方可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一乘法妙就妙在见道位当下即是证道位。例如,别人告诉你,这盆开水是烫的,当下相信,智慧顿开,就是明理。而有的人疑惑不信。非要手触,最后烫伤。信者之人,心中所知道的水温,和疑惑者手触碰感受到的水温,有何区别?无区别。既然无二无别,以喻合法,当下认可真真如性就可成佛分真,超越生死,为何苦苦挣扎,苦修苦证,要看到,要体会到,要感受到,才可相信?
从古至今,大道至简,真理至易。道并不复杂。复杂是在求道的过程之中走了太多的弯路,也没参悟明白,“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道就是宇宙实相。楞严经说为真真如性,一真之人,而且采取破有见空,从空出有的形式,而引导至真真如性绝待真理。进一步以非一切,即一切,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彼非此,即彼即此,形象,数量多元化,且又性质统一。增增减减,却又未增未减的方式来阐述真真如性的特殊性。宇宙万物,悠悠天地,乃是一真之人而独立苍茫。当下觉知,菩提顿开。
(西安右开 2021.3.15)
《四经序》世尊出世本怀
诸佛出世唯一大事因缘,开示众生入佛知见。
一、开: 六根所具见、闻、觉、知、嗅、尝之性,即一精之明七识。七识八识九识总十识。人人本自具足,不从他得,不从外求。佛为众生离垢解脱,开示本有家珍宝藏。
二、示: 众生不知人人皆有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与诸佛圆满无差,佛示现三转法轮教化众生。
三、悟:如来总摄化机,发宣真胜义中真胜义性,即一心三藏。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上佛顶首楞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回光返照,“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四、入: 众生心向外攀缘为出;时时反观内照,照到一心本源为入;入无所入,即始觉智,观照本觉理体,直至惑凈智满,转识成智,是为入佛知见,悟后进修。
圆教是全性起修,全事即理,念念在道,时时总持,处处菩提,即悟即修即证。不同于二乘、藏通别,见道不圆满,有漏菩提,要解行并重。比如圆教行人吃一口当下知无量味,方便法吃一口知一口,吃无量口才知无量味,所以多生多世历劫修证,还需大根机才能成就。
楞严经中二十四圣证圆通,三世佛母文殊菩萨判为不能成就,独选观世音菩萨闻思修耳根圆通法门,返闻闻自性,闻十八界皆如来藏性,一心三藏真真如性。“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
圆教行人明理见道后,行诸菩萨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以求大圆满觉。
所以圆教行人比量功德即等同于现量功德。
(济南右当开 20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