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20-2-24 10:05:54
|
只看该作者
藏通别圆四教,教法有何不同?
广州光孝寺 2019-05-18
今天的周末讲堂,大照法师为大众讲解化法四教的教法特征,开示藏、通、别、圆各自的四圣谛、十二因缘及六度等法门的区别,令大众对佛陀的教法初步形成整体的认知。
化法四教,就是针对不同众生所讲的四种不同的教化,好比医生给病人治病,要对症下药,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各有它的用处。一般人以为小乘讲四圣谛,大乘讲十二因缘和六度,其实大小乘都有四圣谛、十二因缘和六度,但是内涵是有所差别的,具体怎么讲呢?
第一藏教。此教诠释生灭四谛。苦谛则生住灭三相迁移。集谛则贪、嗔、痴、等分,四心流动。(等分,是说贪嗔痴三,兼而有之)道谛则对治易夺,(比如多淫众生以不净观对治之,多嗔众生以慈悲观对治之,使之反染还净。)灭则灭有相,还无相。亦诠释思议十二因缘。亦诠释事相修行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第二通教。通教是通大小乘的,其教法为三乘共修,凡方等或般若部中有三乘共修之内容,都属通教。此教诠释无生四谛,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
苦无逼迫相,就是了达苦的本质如幻,当体即空,所以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了达惑业缘生,众生造作的惑业不是实在的,是因缘生法,缘生无性,全体是空,则无和合相。道不二相者,道为能治,惑为所治。所治之惑既空,能治之道亦空,岂有二相可得,故云道不二相。灭无生相,苦集既如虚空,空岂有生,空既无生,则今无所灭,故云灭无生相。
第三别教。别教是只有菩萨才能修的法,声闻、缘觉根器的人接受不了,但是别教特别强调次第,不如圆教那样能融摄三乘、圆融无碍。此教诠无量四谛。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因为众生有种种不同的烦恼,有不同的根器,所以菩萨要修学无量的法门,去度化不同的众生。)亦诠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此十二因缘即是界外大菩萨境界,二乘尚且不知,故不思议。但犹有变易生死在,故称为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第四圆教。圆就是不偏,有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四义,故名圆教。此教诠无作四谛。什么是无作四谛呢?我们一般认为要修习四圣谛,才能证得实相,就是要去修、去作,才会见到有一个跟苦和苦因不同的实相。但是圆教讲的无作四谛,就是苦集道灭,本身就都是实相。实相之理,如天而然,非造作而后有,故名无作。实相就跟天空那样,不是你去造作出来一个天空,天空本来就那样,实相也本来就那样。一切法也本来如此,所以你不用舍弃诸法而另外再求一个实相。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我们现前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跟实相不相差异,既然本身就是实相,哪里还要舍实相再另求实相呢?所以说无苦可舍。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无明尘劳,本身并无自己的实在性,这种无自性即是法性。法性就是果德理体,所以说是菩提。无明既然是菩提,就不必离菩提别修菩提,就像不必离波而别求水一样,离开波纹,你就舀不起来这碗水。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执着于有或者空,叫做边见。心外取法,叫做邪见。但是边或者邪,当下并无自性。无性之性,即三千性,乃即空、即假、即中之实相正体。所以焦芽败种的二乘行者,邪见的妙庄严王,随闻一句,皆得作佛,哪里需要离边邪而别修中道呢?
【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生死都是缘起而生的,缘生无性,即寂灭性。《维摩诘经》云:“一切众生即涅盘相,不可复灭。”生死本来就缘起性空的,离开生死,就没有一个涅盘可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