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当宽清凉 于 2018-11-2 23:13 编辑
登云麓宫联句
毛泽东
(一九一六年冬)
共泛朱张渡,
层冰涨橘汀。
乌啼枫径寂,
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
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
千载德犹馨。
【注释】
引自1980年第2期《湘江文艺》罗章龙文章。
①五律:即五言律诗。要求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字,要论平
仄用对仗,通常多用平韵。
②云麓宫:在岳能山右顶峰上。道家称为洞真虚福地”,清康熙《岳麓
志》载:旧有宫殿久废。乾隆年间构殿五间,其后为三清殿,治铁为瓦,立石为柱。成丰二年(1852)毁,同治二年(1863)修复,这首诗见于罗章龙《庄斋汗漫游话(三)》《湘江文艺》1980年第二期)
③朱张渡:朱,朱熹;张,张律,颇有韵味。这两句写近景,下两句写远景:山上的树林里,鸟儿
在啼鸣,枫林中的小径寂然无声。树木已经落叶,山色幽暗,一片冬
景展现在眼前。这里运用这个词,既典雅,又精炼。后四句,顺势写
人,写人的精神和意愿。诗人与友人在此“寂”、“冥”中,一同去等
险峰,彼此呼唤着(同伴)紧紧跟上,直到他们站在了高山之戴才认
识到盘旋于高空中的飞鸟的本领与。南宋著名理学家。二人在岳麓书院讲学
,从者千余人,时有“潇湘洙泗"之称后人因以二人之姓名渡口.朱张渡
在长沙南门外。
④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楚辞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若”。王逸注:“汀,平也。“
⑤翠微:青翠的山气。陈子昂《酵大夫山亭宴序》:“披翠微而列坐,左
对青山:俯盘石而开襟,右临澄水。“冥:昏暗,幽深。
6.俦侣:伴侣。
⑦盘;回旋。翎:鸟的羽毛。此代指飞鸟。
8.赫曦:即赫曦台。岳麓书院附属建筑之一。《乾隆长沙府志》卷十二
(古迹):“赫曦台,在岳麓山上。文公(宋朱熹)《云谷山记》日:予名岳麓山顶日‘赫曦’,张伯和父为大书台上。悬岩有古篆字数十,隐见不明。嘉靖戊子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知府孙存建。“赫曦,光明盛大貌。赫曦联韵,即朱熹与张栻登岳麓山赫曦台联句,中有“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诸句。
关于这首诗写作的经过,毛泽东在“一师”的同学罗章龙在他《庄斋
汗漫游话(三)》中写道:
“文虎(罗章龙字)与润之(毛泽东字)自定王台会晒后,时相过从......一
次,润之忽来访,约作麓山游。二人清晨八时启行出南门,冒寒,从朱张渡过湘江,朱张渡是由朱晦庵(朱熹)与张南轩(张栻)得名的。二人均宋代
学者与诗人,在长沙讲学,为当时湖南青年所熟知。因此,我们在朱张渡茶
亭停留下来,讨论他们二人在湖南留下的思想影响。……当时我们留下
首泛朱张渡的诗。由朱张渡到自卑亭稍作休息,二人互议,同意分南北两
路登山,即彼此各由风凰山及天马山,登云麓宫,相约以先到为胜。议定,
各鼓勇前进。时大雪封山,朔风道劲,层冰嵯峨,禽鸟息鸣,人踪不见。山风过处,玉树冰枝,铿锵有声,寒气侵人肌肤,草履积雪泥盈寸,重厚难行,约经二小时许,行抵北海碑亭。文虎从树隙窥见润之尚在印心石屋小径上彳亍而行。攀登颇难。最后二人奋勇直上,登云麓宫最高处。傍晚下山过赫曦台,见朱晦庵与张南轩联句,怅然无已。朱晦庵与张南轩登后能山赫
台联句,意境尚高,传诵一时。诗云
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烟云渺变化,宇宙更高深。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客中莽苍谁能寻?‘’
【赏读】
全诗采用写实的手法,借景抒情,形象动人。前两句,写诗人与友人
共同泛舟于湘江,到了朱张渡口,接着写这里一层一层的冰水
漫过了橘子洲头。汀,字音响亮,与下面的冥、翎、馨构成韵律,颇有韵味。这两句写近景,下两句写远景:山上的树林里,鸟儿
在啼鸣,枫林中的小径寂然无声。树木已经落叶,山色幽暗,一片冬
景展现在眼前。这里运用这个词,既典雅,又精炼。后四句,顺势写
人,写人的精神和意愿。诗人与友人在此“寂”、“冥”中,一同去攀登
险峰,彼此呼唤着(同伴)紧紧跟上,直到他们站在了高山之巅才认
识到盘旋于高空中的飞鸟的本领与意志,进而想到只有像长空飞
鸟这样的本领与意志,才能大显雄姿。这是诗人此次出游的一个收
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意志。接着写赫曦台上看到朱张的联句
诗,到现在人们还在咏颂着它,它也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可见
“千载德犹馨"。这两句寓含着诗人也有志于此,这是诗人的第二个
收获。同时也表明了他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积极热情的人生观以及
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抱。
本诗的特点是不仅写了景,而主要衬托了人,写出了诗人的精
神和壮志。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尤显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关于诗人与罗章龙是如何相识的?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这
时感到心情舒畅,需要结交一些亲密的同伴。有一天我就在长沙一
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爱国工作的青年和我联系。我指
明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我从
这个广告得到的回答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回答来自罗章龙,他后
来参加了共产党,接着又转向了。两个回答来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
的青年。半个回答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