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言片语1——从日常生活小事中体会一心三藏与辩证法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经达到了比较精细的程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间论》中说:佛教徒处在辩证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所赞叹的佛法辩证法思想究竟体现在何处?佛法中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何内在联系?佛法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何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最近,重读了《菩提论》上刊登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主编《求是先锋》丛书(2015年)入选的恩师一篇论文《佛法与哲学--探讨中国特色佛教之三》,结合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亦能深刻地体会到《法华经》《楞严经》所阐述“一心三藏”之法义是佛之正法的标志,其实质是从哲理高度阐明宇宙人生真理;《法华经》《楞严经》之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互融互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基本观点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主要有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在《法华经》《楞严经》中,三大规律随手拈来、比比皆是,且呈一一对应、一多对应、多多对应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相互排斥、相互联系、相互摄藏,圆融圆满圆通。
前几天,一不小心,装在衣服口袋里的带有语音多种功能的手机不翼而飞,网上和微信里保存的学习资料都在手机里,而其不翼而飞,给多群学习带来了不便。怎么办?心里着急。这时,响起一个声音,手机是谁?你是谁?拿了手机的那个人手里的又是谁呢?哈哈,都是自己!手机虽然在我这没有了,不管到哪里面资料还在,谁看到就给种上一棵如来藏种子,这便宜去哪找啊!看起来对学习不利,利和弊何尝不是自己呢?又何不利用这时候轻松自在补充提高!说来也巧,第二天散步,竟然又捡到一个手机。当时以为是谁扔掉的手机壳,拿起来一看,是一部小米牌手机,从颜色看就知道使用时间不久。大小和我那部差不多。是谁这么马虎呢?手机丢了还不知道。老公和我一起散步,第一反应就是让我赶快打电话找到手机主人,和我说,你丢了手机那么着急,这个人也不知道怎么着急呢,这不就是你也是他,他也是你吗?呵呵,一句话逗得我笑了好一会,边笑边按照手机里面号码一会就找到了这部手机的主人,人家感谢我们,他又说,不谢不谢,大光明中谁非谁呢?看来我听经闻法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他也俱崇秘化之籍了。
有点事看起来很不利,但是不利的背后就是利。如果满足于利或者执着于好,也许就变成了弊,如果正确对待这个所谓的弊,转变观念,弊就是利。
利和弊看似对立,可又统一。矛盾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有的纠结和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的贪、瞋、痴、我执,造业,受苦。烦恼,造业,受苦,就一直轮回。你越烦恼、不甘愿、心情差,你就越造业,你就越纠结,越受苦。静下心来,一切都是自己,随遇而安,心无挂碍,轻松自在。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心态,也改变自己的行为,正所谓自心取自心,命自我立。
此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还有三大观点、五大范畴,与三大规律互为表里,无不与《法华经》《楞严经》之辩证法相通。比如,联系的观点与因缘果报相通,发展的观点与增上品位相通,一分为二的观点更是充满三藏十二部经。行人修证,无非一分为二,祛邪归正。再比如,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两对范畴,与《法华经》《楞严经》之性相关系相通;原因与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对范畴,与《法华经》《楞严经》之随心应量、命自我立相融相通,等等。
总而言之,《法华经》《楞严经》阐述的一心三藏法理,从根本上、全局上、战略上辩证地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掀开了宗教、信仰玄秘的面纱,扫除了迷信、妄想的垃圾,庄严了哲学、文化的色彩,使人们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确实正信自己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充分圆融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实现习主席提出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项基础工程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