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当宽清凉 于 2018-10-28 16:33 编辑
赞 井
一九零六年
(毛泽东)
天井四四方
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
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
永远养不长
【赏读】
据肖三所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中说,毛泽东8岁开始上学,先在离家很近的南岸私塾,两年后转入桥头湾、并湾里等地私塾,直到13岁才离开。此诗作于1906年,为毛泽东13岁时在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期间的习作。
再据1988年1月15日《文摘周报》所载一文《少年毛泽东一事》得知,少年时毛泽东就敢于批评老师及教学中的弊端。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少年毛泽东就上了山,摘回一书包毛栗,分给所有的同窗,也敬奉塾师一份。老师返回后,责问毛泽东为什么要违反私塾的规矩,毛泽东朗声回答:“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背硬读,也是空的。"老师十分恼火,但知道用背书的方法惩罚毛泽东
难不倒这位记忆力很好的学童,便指着天井说:“我要你写诗赞井!"毛泽东沿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了这首五古。
天井本是不能蓄水的,只供四周房屋采光与雨水流通之用。而水井是蓄水的,浅的可以养鱼。此诗的头三句,写天井的位置与结构特点(铺砌卵石)。接着由天井与水井共一“井”字的词汇特征,咏水井之鱼,这是由实写转入虛写。而从诗的立意上看,咏并中之鱼,是实写,而以“小鱼”喻学童,指出学童囿在周围是高墙”的塾舍中,“永远养不长",语意双关地抨击封闭式私塾教育,则是虚写。托物寄兴,虚实相生,构成了这首貌似浅显却寓意深远的五古。
1950年,毛泽东在北京会见他的老师毛宇居时,还曾谈起赞井咏诗的往事,笑着说:“这也是你老师逼出来的呀。"1959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后,在一次酒宴上起身向这位族兄、老师毛宇居敬酒,毛宇居连忙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紧接着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师生情谊,尽溢其中。
此外,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窥测到毛泽东后来在教育思想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大胆改革的雏形。比如诗人提出学生应该除学习外,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学生们应该走出去,到广阔天地去,走与工农兵相结合、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及科学试验相结合的道路。也即,诗人一直反对经院式教育,反对填鸭式教育,强调教育的生动性、实用性、实践性及革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