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十一个心所……善心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9-29 12:38
  • 341

    主题

    173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95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22:5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善心所是心理健康之路

    唯识学强调善行的培养是建构精神生活的资粮。因为一个充满善念的人会心胸开阔,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好比为自己的心灵安装上调节阀。且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与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在进行心灵环保的过程中,善心所的培植是很有必要的。《唯识三十颂》曰:“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8

    第一信:是指身心如一,内外一致的崇奉。相信,信仰在所有的宗教里都是最根本的。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说明信的重要与意义。《成唯识论》曰:“所谓信,于实法能深忍乐欲,心净为信,对治不善乐善为业。”9此中谈到信的差别,略有三种:

    1、是信“实”有。对于一切法的事实与真理,深信忍可为有,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相信其具备善性的价值意义。

    2、信有“德”。相信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功德,相信世间道德的价值意义。

    3、是信有“能”。对于世出世间的有漏无漏善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进学习,必能获得和成就。

    第二惭:是羞愧之心,是对自我人格的尊重,做了坏事内心不安,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尊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10这就是心理学中所提倡的内省,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与反省能力,其能使人自爱、认份、孜孜不倦地学习与成长。

    第三愧:是由于尊重社会舆论,耻于自己的过失,是透过他力或外界的回馈方式,来检讨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心智的成长。《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违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11惭与愧一样,皆能起到止恶行善的目的,皆是进行心灵环保必不可少的二要素。

    第四无贪:贪婪是一种心理上的匮乏与饥饿感,会造成无尽的贪求,而无贪者则能对财色名利无丝毫耽着之心,表现出一种淡泊的心理。《成唯识论》曰:“云何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着,作善为业。”12无贪者能够知足常乐,不必汲汲营营,非义索取,以无贪为生活指导的航标,也就不会造杀盗淫妄诸业,从而过着健康清净的人生,保持心灵的无染。

    第五无嗔:对生命的存在及其由此存在而引出的种种痛苦,心都能温柔无诤地对待。无嗔是对治嗔的心理活动,因“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能使人失去理性,破坏正常的思考与反应能力,而真正的无嗔则能从内心深处生起忍辱与慈悲,《成唯识论》曰:“云何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13

    第六无痴: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的现象与规律,具足智慧,不被歪理邪说所惑,明辨邪正,善知真理,然后由之引向善行。《成唯识论》曰:“云何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14要达到无痴必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敏锐的判断能力,才能明白事理,心不迷乱,过着明朗清净的人生。

    第七勤(精进):世间的精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佛法上的精进是远离各种贪欲,孜孜不倦地修道,努力行善,勇猛断恶。《成唯识论》曰:“勤为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15精进是成功的阶梯,是建造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八轻安:世间法的轻安是身心轻松愉快,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具备良好的心情与创意,这是心理健康的根本。佛法上的轻安是修行者调伏烦恼,远离粗重,为修禅定的必需条件。《成唯识论》曰:“何谓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16

    第九不放逸:是精进、无贪、无嗔、无痴四法一起体现出来的心不放荡的状态。不放逸即对自我进行约束,因为现代社会混乱,个人情绪失调,就是由纵情恣意所引起的。由于缺少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生活规律,陷入精神生活的溃败,易引起心理疾患。因此不放逸能使个人精神生活精进向上,达到心理健康。《成唯识论》曰:“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依所修断,防修为性,对治善业,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业。”17

    第十行舍:舍能维持心理平衡,因三毒令心昏沉掉举,唯有远离,方能令心得到平等,安于寂静,唯有舍去不良习气,舍去对诸法的恋我,才能建立全新的自我。《成唯识论》曰:“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18

    第十一不害:内心无嗔,对有情不损恼,心里充满慈悲与关爱,这是良好心理状态的表现。《成唯识论》曰:“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恼损,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19无嗔恚是慈,予众生乐;不害是悲,拨众生苦。从利乐有情中实践自我的延伸,从而打破我执,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行。

    以上十一个善心所,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基本因素,是进行心灵环保过程中所应维持、扩展的正面情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培养这十一种心理特质,对现代生活的适应能力将得到提高,自我的潜能将得到发展,从而保持恬淡美好的心灵环境,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9-29 12:38
  • 341

    主题

    173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95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23:28:41 | 只看该作者
    守好自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5-24 16:47
  • 21

    主题

    90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013
    板凳
    发表于 2018-10-22 22:21:08 | 只看该作者
    感恩分享!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8 14:32
  • 5

    主题

    123

    帖子

    128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86
    地板
    发表于 2018-10-23 16:44:42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感恩师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